鸦胆子对赘疣的妙用

鸦胆子治疗赘疣(即瘊子)具体用法:

将赘疣用刀片轻刮或用梅花针叩击,以发红或有血轻微渗出为度,取中药鸦胆子10粒,打破后弃壳存仁,将鸦胆子仁研末涂在患处,用胶布固定,1d换药2次,一般在2~6d即可治愈,再不复发。治疗时通常选其中起病最早的疣1~3个为宜,经过治疗的疣消退后,其余未经治疗的疣都能自行消退。在治疗过程中,涂了药的疣患者自觉疼痛,周围皮肤发麻,特别是疣生在肢体远端者,发麻的感觉更为明显,这是药物作用,勿需特殊处理。

鸦胆子,为苦木科植物鸦胆子的干燥成熟果实,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除去杂质,晒干。其性味苦寒,有小毒。可以清热解毒,截疟,止痢;外用腐蚀赘疣。常用于痢疾,疟疾;外治赘疣,鸡眼。

入药部位

苦木科植物鸦胆子的干燥成熟果实。

性味

苦,寒;有小毒。

归经

归大肠、肝经。

功效

清热解毒,截疟,止痢;外用腐蚀赘疣。

主治

1.痢疾,疟疾;2.外治赘疣,鸡眼。

用法用量

0.5~2g,用龙眼肉包裹或装入胶囊吞服。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

孕妇及小儿慎用,胃肠出血及肝肾病患者,应忌用或慎用。

炮制方法

除去果壳及杂质。

生理特性

鸦胆子,灌木或小乔木;嫩枝、叶柄和花序均被黄色柔毛。呈卵形,长6~10mm,直径4~7mm。表面黑色或棕色,有隆起的网状皱纹,网眼呈不规则的多角形,两侧有明显的棱线,顶端渐尖,基部有凹陷的果梗痕。果壳质硬而脆,种子卵形,长5~6mm,直径3~5mm,表面类白色或黄白色,具网纹;种皮薄,子叶乳白色,富油性。气微,味极苦。生于草地、灌木丛及路旁向阳处。

产地

主要分布于广东、广西。

相关论述

1、《本草纲目拾遗》:“治痢,痔。”

2、《岭南采药录》:“治冷痢,久泻。又能杀虫。”

神农尝百草




转载请注明:http://www.xuexichongbing.com/yfxxcb/5024.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