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药科大学科技发展简史

前言

沈阳药科大学年创建于江西瑞金,其前身是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主席亲切关怀下创办的中国工农红军军医学校,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综合性药科大学。历经红军时期的艰苦创业,延安时期的发展壮大,解放战争时期的转战东北以及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快速发展。目前,学校已经发展成为多学科、多层次、多形式教育的高等药学学府。伴随着学校的迁徙和发展,学校科技创新工作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经广泛收集资料、精心归纳整理,现将学校的科技创新工作划分为解放前的探索阶段、新中国成立后的起步阶段、“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停滞阶段、改革开放后的振兴阶段、“科教兴国”战略提出后的提升阶段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后的跨越阶段等六个阶段。在此基础上,对每个阶段的科技发展特点、重大科技成果、重点科技人物进行概括性总结,以期全面反映沈药人在科技创新方面的耕耘与收获,更好地传承沈药精神。

解放前——探索阶段(——)

年11月,为满足红军作战和部队发展需要,经中央军委批准,在江西瑞金创办了中国工农红军军医学校。

中国工农红军军医学校旧址

年7月,学校(当时为中国医科大学药科)成立药物研究室,主要成员有龙在云、胡振凯等。重点开展磺胺药合成、制取猪肝膏、制备肝精注射液、改进转化糖制备工艺等,为战地服务。12月,打通磺胺制备工艺,获得磺胺结晶,并在佳木斯东北制药厂放大投产,满足战争急需。为此,东北民主联军卫生部给胡振凯等记三等功。

胡振凯等同志的合成研究室

本时期,虽然条件艰苦,但师生们还是克服了重重困难,不仅满足了战争急需,更为建国后学校开展科研工作奠定了基础。

年无机化学实验

新中国成立——起步阶段(——)

年10月,学校奉卫生部指示成立药物研究所,作为学校与东北制药总厂的研究机关,药学院胡振凯任主任。研究所进行了安妥、非那西丁、派斯钠、滴滴涕、维生素B2、摩尔丁、对氨基苯甲酸、水溶性磺胺等的研制,其中部分品种由东北制药总厂生产。年10月停办,改为东北人民政府药品食品检验所。

年3月毛泽东主席视察我校

年药学院从中国医科大学分出独立办学,复名东北药学院

年12月旅美药物化学家朱廷儒教授归国,经卫生部介绍来我校任教

年东北药学院更名为沈阳药学院,郭沫若副委员长亲自为我校题写校牌

年,“大跃进,大炼钢铁“时期,学校科研人员在国内率先从东北盛产薯芋科植物——穿地龙根茎中提取薯芋皂苷,为我国生产甾体激素类药物找到了新的原料和途径。同年,学校制药厂正式建立。顾学裘、蔡玉珉等与药厂合作开发肝精注射液、ACTH注射液、葡萄糖注射液、维生素B12注射液、硫酸锌注射液等品种;姚新生等开发了注射液,首次将中草药提取、分离、纯化后做成注射液;在惠云身指导下,黄国礼、罗瑞祥成功研制诊断用新药异硫氰酸荧光素。年,药厂金雄民和王雪菡等在国内首次打通扑热息痛合成工艺并投产;郑俊民与药厂合作首先生产出扑热息痛片;肖其杰用朱廷儒设计的处方,研制开发了脚气灵软膏,成为校办药厂的品牌产品。

文化大革命——停滞阶段(——)

从年开始,中国经历了长达10年的“文化大革命”。这场政治运动给学校的科学技术事业带来了严重的干扰和破坏,科技工作经历了中断、总体停滞和逐步恢复的过程。

根据毛泽东主席提出的要把医疗卫生工作重点放到农村去的“六二六”指示精神,许多老师下农村搞合作医疗,在各地开发了很多中草药制剂。目前市场依然畅销的冠心病治疗药物——苦碟子注射液就是在本时期研制成功的。

在此期间,下放到校办工厂的教师与校办工厂的技术人员共同合成了包括降血脂药物安妥明、抗炎药鱼腥草素、止血药止血芳酸以及乌拉坦、喘通等药物。在制剂方面,生产出了喘通片剂、鱼腥草素片剂、安妥明滴丸剂和复方喘通片,其中复方喘通片剂是当时的治疗哮喘的畅销品种。

“大搞战备药研究”期间,“珍宝岛”事件发生后,学校和校办药厂合作研制出严寒地区野战急救用药不冻尼可刹米注射液、不冻硫酸阿托品注射液等新型不冻制剂,并投入生产。此外,还研制出以盐酸吗啡为原料的长效止痛片、以杜冷丁为原料的长效注射液、用于维持血容量和抗失血性休克的代血浆“”以及用于战时净化污水饮用的高效凝聚剂等。

在全国“大搞中草药、新疗法的群众运动”时期,朱廷儒和李铣等根据民间验方从仙鹤草根芽中首次分离出驱绦虫成分鹤草酚,并用于临床;研制出的抗哮喘药物五海咳喘片和双红抗喘片,除供应国内需要外,还出口东南亚几个国家;姚崇舜等成功研制出恶性肿瘤治疗药——温莪术;郑俊民首先提出中国红景天的利用价值,开创了我国红景天药用的先河。

改革开放——振兴阶段(——)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学校的科技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同志提出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以及“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必须面向经济建设”和要把学校办成“教学、科研两个中心”等改革政策,有力促进了学校科技工作的发展。

2类新药法莫替丁新药证书、多相脂质体获奖证书和鸦胆子乳注射液获奖证书

经过改革开放以来十余年的发展,学校的科研水平得到大幅提高,许多研究领域居国内外领先水平。在此期间,研制的法莫替丁、多相脂质体、鸦胆子乳等10个品种为药厂创产值4.7亿元;刘百里研制出国内第一个抗过敏新药乙氧苯柳胺;计志忠等合成环戊酮类新型抗癌先导化合物近个;陈英杰对人参的系统研究接近世界先进水平;张汝华等在国内率先把粉体工学理论、技术和方法引入到工业药剂学研究中;罗旭等率先把蒙特卡洛方法用于药物分析,制定出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计量型制剂含量均匀度检查方案,该技术被中国药典(版)采用,并开拓了中药质量化学模式识别这一新型跨学科研究领域,研究水平国际领先;方常福等研制的抗生素类药物柱晶白霉素填补了国内空白;顾学裘的多相脂质体研究、李经才的时辰药理学研究、孙毓庆等利用薄层扫描等现代方法分析鉴定中成药质量的研究等居国内领先水平。

科教兴国——提升阶段(——5)

年2月,国家教委批准沈阳药学院更名为沈阳药科大学。年5月,国家正式提出“科教兴国”战略,为学校科技工作的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

年学校与(香港)联邦制药有限公司合作协议签字仪式

年12月学校与通化市人民政府签订合作协议每年为学校科技工作投入20万元

0年3月学校与石药集团的博士后工作站和药物制剂研究室挂牌

2年3月我校与清华研究院联合建立中药及天然药物研究中心

经过本时期的发展,学校在部分领域取得了重大技术突破。吴春福等在国际上率先建立了应用脑内透析技术测定清醒动物脑内神经递质乙酰胆碱释放的方法;崔福德等在国内外率先采用球晶造粒技术制备难溶性药物固体分散物缓释(或速释)微丸;何仲贵等研制了β-羟丙基环糊精和pH敏感水凝胶;孙毓庆、毕开顺等通过中药注射剂指纹图谱技术的研究建立了一系列中药质控方法和质控标准,推动了我国中药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程卯生、宫平等利用现代药物分子设计与合成技术,在抗消化性溃疡、抗病毒、抗肿瘤药物的研发领域取得重大进展。

创新驱动——跨越阶段(6——6)

本时期,学校积极贯彻落实国家、省、市科技体制改革精神,以提高学校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促进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为重点,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着力解决制约学校科技创新的突出问题,重点构建技术研发、成果孵化和成果推广三大体系:

一是依托辽宁省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综合平台建立了新药临床前技术研发体系

8年10月,由学校牵头,联合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和沈阳化工研究院,共同组建了“辽宁省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综合平台”,0年6月获得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正式批准,获中央财政资助万元,是全国15个综合性新药研发大平台之一,也是东北三省唯一一家综合性新药研发技术平台。平台3年获“十二五”滚动资助,资助额万元。

2年7月,学校联合辽宁省医药临床研究中心、国家辽宁(本溪)生物医药科技产业基地等6家单位共同组建辽宁省重大新药创制协同创新中心。中心获批两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并于5年6月通过省级协同创新中心建设认定。

3年4月辽宁省重大新药创制协同创新中心建设研讨会在沈阳召开

二是依托沈阳药科大学本溪药物研究院和大学科技园建立了科技成果孵化体系

0年7月,沈阳药科大学本溪药物研究院正式运行,联合辽宁省30余家医药企业与科研院所共同申报国家科技部“辽宁省国家创新药物(本溪)孵化基地建设”项目,获经费万元。

沈阳药科大学本溪药物研究院大楼和沈阳药科大学科技园规划图

3年4月,学校联合中国医科大学、辽宁中医药大学等省内7家高校和企业成立了“辽宁省生物医药产业共性技术创新平台”,开展了18项制约我省医药产业发展的重大共性关键技术联合攻关。

4年12月,学校与本溪市人民政府合作共建“沈阳药科大学科技园”并获得省教育厅等四厅局联合批准筹建。引进10家企业,在孵企业25家,年产值1.5亿元。

三是依托创新药物产学研战略联盟建立了科技成果推广体系

0年4月,在桑国卫院士的大力倡导下,在辽宁省人民政府与中国医药工业开发促进会的积极支持下,学校牵头与石药集团、东北制药等17家国内知名制药企业和科研机构签署协议,组建国家创新药物产学研战略联盟,目前,联盟单位已增至35家。

2年9月创新药物产学研战略联盟第三次会议在本溪市高新区召开

联盟成立以来,学校已与20余家联盟企业开展项目合作,共签订技术贸易合同余份,成交额达1亿元,为企业增产增效达余亿元。

标志性成果

苦碟子注射液(商品名碟脉灵、悦安欣)

文革下乡期间,由朱廷儒、李铣、冯玉书等根据民间偏方验方研制,用于冠心病、心绞痛,该品种经过市场五十余年的考验,依然安全有效。目前在售的“碟脉灵”、“悦安欣”均为市场主打产品。

驱绦虫新药鹤草酚(商品名杀绦灵)

年由朱廷儒和李铣从民间中草药仙鹤草根芽中首次分离出驱绦虫有效成分并进行结构测定,定名为“鹤草酚”,该化合物系世界首先发现,并成功建立人工合成路线及两种简便的制剂生产工艺,经药理实验和临床验证其驱虫率达98%以上,年获得国家发明三等奖。

洗必泰栓

年由蔡玉珉、姚崇舜、张汝华研制成功,对于子宫糜烂、化脓性阴道炎有较好疗效。由全国12家药厂组织生产,当年转让给锦州制药一厂(现锦州九泰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就使举步维艰的企业扭亏为盈,实现盈利0万元。

人参研究达世界先进水平

“六五”期间有由陈英杰科研团队与西德自由大学合作,在日本、前苏联、美国和中国学者已分离出36个皂苷成分的基础上,再次分离出7种新成分,阐明了人参皂苷结构与抗人类早幼粒白血病细胞活性和抗心律失常活性的构效关系,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先后获得国家科委攻关成果显著奖等奖项。

鸦胆子油乳口服液及注射剂

年由姚崇舜与辽宁省药物研究所等单位科研人员协作研制成功,为新型中药抗肿瘤靶向药物,对消化道肿瘤、肺癌及肺癌脑转移疗效明显,该产品在校办药厂投产上市以来,曾一度供不应求,至今仍为市场上的热销产品。

常用中药材品种整理和质量研究

“七五”期间由郭允珍、张豁中等完成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常用中药材的品种整理和质量研究”,蟾酥及干酥和厚朴的研究达到国际水平,年获国家级科技进步一等奖。

油酸多相脂质体注射液(“”注射液)

年由顾学裘医院马竹卿协作研制成功,属超微粒药物载体,具有淋巴系统定向性,对胃癌、肺癌、食道癌等均显示了较好的临床疗效,先后在国内多家企业生产,仅在“七五”期间,就为企业创利0余万元。

抗消化性溃疡系列药物

“七五”至“十一五”期间,沈建民、程卯生等在抗消化性溃疡药品研发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先后研发了法莫替丁原料及片剂、奥美拉唑原料及胶囊、泮托拉唑钠及肠溶片等系列药物,产生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累计销售额超10亿元。

乙氧苯柳胺(商品名艾迪特)

年由刘百里研制成功,为我国第一个一类抗过敏新药,适应症为神经性皮炎,湿疹、座疮、皮肤病等。同年在山东新华制药厂(现山东新华药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生产上市,年获国家医药管理局新药研制一等奖。

抗结核系列药物

9年由何仲贵研制成功,共获得乙胺利福异烟片、利福平异烟肼片、乙胺吡嗪利福异烟片3个一类新药证书。在沈阳红旗制药有限公司成功转化,销售收入超过2.5亿元,新增利润万元。

化药1.1类新药盐酸川丁特罗

由程卯生课题组研制并于5年获得临床批件,目前已完成Ⅲ期临床研究,正在申请生产批件。该品种预计7年左右在中国上市,这将标志着我国抗哮喘药物研究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碳纳米管抗药物成瘾作用与机制研究

6年3月吴春福教授、中国科学院国家纳米科学中心梁兴杰研究员以及美国国立卫生院成瘾研究所席正雄博士合作在NatureNanotechnology(IF=34)杂志上发表最新研究成果,在世界上首次揭示单壁碳纳米管对甲基苯丙胺所致精神依赖性的显著逆转作用与机制,以及不同构型的单壁碳纳米管的作用差异。

代表性科技人物

李维祯

全国著名药政学专家。解放后任军委卫生部药政处长、药政局长,兼任中国药学会理事长、卫生部药典委员会委员。

顾学裘

我国现代药物剂学奠基人,在国际上首创多相脂质体剂型,将脂质体新剂型从实验室研究推进到工业生产和临床应用阶段。

洪盈

沈阳药科大学有机化学学科创始人之一,在抗真菌药物、抗癌药物、高级不饱和脂肪酸等研究领域具有较高造诣。

朱廷儒

旅美药物化学专家,从苍耳中分离出国内首个毒甙成分,分离得到我国首个新型化合物鹤草酚,研制成功高效低毒的治痢新药“痢特敏”。

罗旭

分析化学专家,中国化学统计学奠基人之一。开创了中药质量的化学模式识别技术,为中药走向世界发挥了重要作用。

蔡玉珉

药剂学专家,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成功研制洗必泰栓剂和复合利福平等药物。

沈建民

药物化学专家,成功开发国家二类新药奥美拉唑,改变我国手术治疗胃溃疡的医疗方式,治疗费用降低了2/3。

郭允珍

中药学专家,主持完成“常用中成药质量检测技术研究”,获国家医药局科技进步一等奖。

姚庆祥

药物化学专家,先后合成46个三嗪酸衍生物,14个青霉素衍生物,16个头孢菌素,填补了我国在半合成抗生物药物研究领域的空白。

张汝华

药剂学专家,在国内率先把粉体工学理论、技术和方法引入工业药剂研究。药用辅料研究处于当时国际领先地位。“可压性淀粉”获得国家新药证书。

苏德森

药剂学专家,提出了“微粒分散系凝聚动力学不一定都符合斯莫霍夫斯基”的经典理论,达到当时国际领先水平。

计志忠

我校国外派遣留学第一人,获得苏联教育部最高考试委员会授予化学副博士学位,对曼尼希碱碱衍生物的合成及其抗癌、抗炎活性的研究造诣较深。

熊宗贵

微生物药物学专家,在微生物药物合成与代谢调控、微生物药物组分优化研究领域造诣较深,成功开发抗生素麦迪霉素、安普霉素。

陈济民

药剂学专家,我国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创始人之一,在中国抗生素杂志、药学学报、医院药学等杂志上发表过多篇论文。

孙毓庆

药物分析学专家,国家科委“有突出贡献的专家”,首次将薄层扫描法用于中成药的鉴定,填补了中成药鉴定方法的空白。

姚新生

中国工程院院士,天然药物化学专家。成功研制银杏叶口服液、银杏叶标准提取物等产品。

陈英杰

天然药物学专家,联合国工发组织专家、国际人参理事会副理事长。主要从事强壮及抗衰老天然药物的研究,人参研究技术达到当时国际领先水平。

李铣

天然药物化学专家,系统深入的研究了50余种中草药的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发现了多种新化合物,成功开发驱绦虫新药“鹤草酚”。

郑俊民

药剂学专家,在国内率先开展新型药物辅料和药物经皮给药研究的专家之一。成功研制药用新辅料泊洛沙姆、新药磺胺嘧啶速释片、吡罗昔康贴剂等产品。

李经才

药理学专家,时辰药理学奠基人,率先提出抗衰老松果腺学说,为抗衰老药物研发提供理论依据。

徐绥绪

天然药物化学专家,成功研制出抗病毒口服液、双清口服液、复方连蒲颗粒、复方木鸡冲剂等产品。

刘百里

药物化学专家,成功研制出我国第一个一类抗过敏新药乙氧苯柳胺,替代长期以来在国内外广泛应用治疗变态性皮肤病的甾体药物。

吴立军

天然药物化学专家,在化合物结构鉴定及中药新药研发设计方面造诣较深。成功研制出板蓝根、人参、双黄连、金荞麦、银黄软胶囊、参灵康等产品。

崔征

天然药物化学专家,从事生药及海洋天然产物资源的研究及其制剂的质量控制研究,“常用中药材品种整理和质量研究”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李发美

药物分析学家,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员。在药物色谱分析和色谱-质谱分析领域有较高造诣。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多篇,其中80多篇为SCI收载。

孙启时

药用植物学专家,在中药鉴定与质量评价、道地药材道地性的研究方面造诣较深。“常用中药材寄生类品种和质量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邓英杰

药剂学专家,脂质体研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主编、参编多部国内外科学著作,发表相关论文百余篇,申请专利二十余项。

崔福德

药剂学专家,擅长难溶性药物的研究,在国内外率先采用球晶造粒技术制备难溶性药物固体分散物缓释或速释微丸。

承赖前驱奠基业,继往开来展宏图。

让我们携手并肩,继往开来,

共同开启沈阳药科大学科技事业的新征程!

来源:科研处

                







































白癜风影响力人物
北京中科中医院好不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xuexichongbing.com/xxcbzl/46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