灭螺带,上世纪五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在嘉善农村的河流两岸随处可见,那时的农村成年人,几乎或多或少都参加过修筑灭螺带或养护灭螺带的劳动。灭螺带,在消灭血吸虫病的伟大历史进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建立了不朽的功绩。
灭螺带,学名为“河边覆土灭螺法”。年2月,嘉善县原里泽乡的灭螺专业队,在该乡智果村杨家浜的一段钉螺密集地块组织灭螺时,创造性地把河边有钉螺的泥土铲至水位线以上,覆盖半市尺到一市尺左右厚的无螺泥土,再将其夯实筑平,以达到消灭钉螺的效果。由于延绵于河岸边水位线以上,又呈带状分布,因此被嘉善的广大群众形象地称之为“灭螺带”。
灭螺带,看似简单,但其中包含的技术与经验积淀却十分丰富,其产生的灭螺实效十分显著,在消灭血吸虫病的历史进程中意义重大,堪称我国血防史上的一大创举,被载入史册。
灭螺带,是专门针对钉螺主要栖息的河浜荡漾塘潭湾圩滩等水环境而量身定做的灭螺专用方法。这一方法,根据钉螺的生活习性、生活规律,总结了前人灭螺的经验教训,在灭螺的反复实践中创造发明的,凝聚了嘉善人民勤于劳作、善于探索创新的无穷智慧。经当时的浙江省卫生实验院(现浙江省医学科学院)血防技术辅导组专家的现场技术鉴定,被一致认定为“水网地区消灭钉螺的有效方法”,并在学术上正式命名为“河边覆土灭螺法”。
年,嘉善县天凝公社东方红大队(现天凝镇东方红村)在河道灭螺工作中,创造性地采用筑坝排水,降低河道水位,然后在河道两岸沿常年水位线挖沟,将有钉螺的泥土全部铲入沟内,并洒入灭螺药物,再覆盖无螺泥土,予以夯实筑平,做成灭螺带。此方法被省血防技术辅导组专家称之为“降水灭螺法”。这是嘉善在灭螺带基础上的又一次创造发明,让灭螺带如虎添翼,使河浜荡漾塘潭湾圩滩等水域环境中的钉螺几乎无处躲藏,在血防工作中被称之为“灭螺神器”。
据有关资料显示,年嘉善县有11个公社在灭螺工作中采用了“降水灭螺法”加“灭螺带”,压缩钉螺面积高达99%。至年,嘉善全县有多条河道开展了降水灭螺,县城的市河也实施了为期一年的降水灭螺。正值知青的我,也有幸以民工的身份参加了市河的降水灭螺工程,有幸目睹了这气势恢宏的降水灭螺情景。
灭螺带,宽的有约三市尺之多,窄的也有一市尺,延绵在河道的常年水位线以上,就像依偎在河流两岸的弯弯曲曲的乡间小路,很有点眼值。那时,虽然河流众多,但农村鲜有块石护岸。修筑灭螺带,既能有效杀灭钉螺,也有利于河岸保护。因此,灭螺带诞生后,在杭嘉湖一带深受欢迎。据有关史料记载,至年,仅嘉善县修筑的灭螺带总长就达3多公里。
灭螺带,简洁易做,灭螺效果好,深受欢迎,嘉善的各级各界像养护道路、呵护花卉一样,精心养护,每年都组织劳力进行覆土加固。因此,当时的灭螺带上,寸草不生,延绵不断,远远望去就像隔河相望的两条并列前行的乡间小路,宛如一道幽静的亲水风景线……本人在当知青时,就曾参加过做灭螺带,劳动工具仅需一把铁搭就可以了。当时,我们都把灭螺带视作第二村道,沿着灭螺带,几乎可以走遍生产队甚至大队的每一个角落,去大队开会,下田出工,出去串门,甚至到公社去,都十分便捷,俨然一条四通八达的乡道……
钉螺是血吸虫的唯一中间宿主。消灭钉螺,阻断传播,是消灭血吸虫病的重要环节,也是血防工作的重点与难点。嘉善创造发明的灭螺带,在消灭血吸虫病的伟大实践中充分展现了其实实在在的科学性、实用性和有效性,因而迅速被全省乃至全国血吸虫病流行地区,尤其是水网型地区,广泛效仿,推广普及。就连嘉善民间俗称“灭螺带”的名称,也被广泛使用,成为在全国水网地区耳熟能详的血防专业用语。
创造“灭螺带”带来的巨大成效,极大地鼓舞了嘉善血防的创业创新精神。年,嘉善成功地组织开展了消灭残存钉螺的科学实验,用大量事实证明“在水网地区能够创造出孤立的无螺地段”,为中央制定“灭一块、清一块,巩固一块”的灭螺工作方针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年,嘉善成功治愈原罗星公社油车大队晚期血吸虫病人娄玉妹,成为血防的经典之作。娄玉妹康复后出嫁嘉兴七星,拍摄《她,就是我》的生动照片,被国内外媒体广为转载,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好评。年,由嘉善率先发起,联合苏浙沪毗邻的八县市区创立了血防联防工作机制,至今依然生机勃勃,并被各行各业广泛借鉴引用。嘉善县天凝公社东方红大队成为全国血防的一面旗帜,灭螺队长沈金宝被特聘为浙江省卫生实验院的特约研究员。年,嘉善在全国血吸虫病重度流行地区,率先消灭了血吸虫病,中共中央血防领导小组特向嘉善颁发奖杯……
现如今,血吸虫病早已经被消灭,灭螺带也已经完成了历史使命,光荣地“毕业”了,取而代之的是整齐漂亮的块石护岸和现代生态护岸。但是,曾经的“灭螺带”是不会被遗忘的。
二0二一年一月
(资料来源于嘉善县卫生志)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