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慕葏,年生,年在北平师大附中参加党的外围组织“民主青年同盟”。年考入清华大学电机系,曾任校学生会主席,年毕业并留校工作。曾先后担任政治辅导员,电机系团总支书记,校团委副书记、书记并当选为共青团北京市委委员及共青团中央委员。年至年任自动化系党总支书记、系革委会副主任和绵阳分校政工组长、党委书记。年至年任自动化系党委书记、核能技术研究所党委书记、校党委常委、党委宣传部部长。年任副校长,兼任社会科学系主任、校体育运动委员会主任,学校文科领导小组成员,分管后勤、基建、财务管理及体育等方面工作。年由国家教委派赴美国芝加哥总领事馆任参赞衔领事、教育组长。年回国,年至年任中国老教授协会常务副会长,后任名誉副会长。
我想谈谈我自己对清华体育教育的理解和认识,讲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对南翔同志全面发展体育教育思想的理解和认识。
张慕葏(左)与蒋南翔
南翔同志关于体育方面的教育思想,我认为,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教育思想和我党的教育方针,清华体育的优良传统,以及清华大学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创造性地发展了关于体育方面的教育思想,并且作为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全面发展又是蒋南翔教育思想的核心,其基本要求有三个。第一个是政治方向,解决为谁服务的问题;第二个是学习业务、掌握知识,解决用什么去服务的问题;第三个是解决怎么更有效地为人民服务的问题,这就是身体素质。为此,南翔同志提出把培养又红又专全面发展的人才作为学校工作最重要的目标,体育方面具体体现在两个重要的口号上,第一个是“为祖国健康工作50年”第二个是“三支代表队殊途同归全面发展”。
南翔同志关于体育方面的教育思想是怎么来的呢?我认为重要来源有三个,第一个是来自于马克思主义的理想社会目标和教育思想。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关于未来社会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恩格斯认为,《共产党宣言》里的一句话“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这句话可以代表他们所奋斗的理想社会的目标。对于这一个理想社会目标,马克思也讲过很多,他说共产主义社会是“以每个人全面而自由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这也体现在我们党的发展理论和党的各项政策之中,从毛泽东到邓小平再到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几代领导人都提出,要使我们人民能够全面发展。马克思曾经指出:我们把教育理解为以下三件事:第一是精神教育,包括智育、德育、美育等;第二是体育,第三是技术教育,并且强调教育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马克思、恩格斯培养人的理念就是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教育,我们国家的教育方针和习近平总书记在教育工作会上的讲话也强调我们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
第二个来源于清华重视体育的优良传统。周诒春校长倡导完全人格教育,而且强迫运动,每天下午4点关闭所有教室、实验室1小时,强迫学生出来锻炼。此举得到马约翰教授的大力支持。梅贻琦校长强调清华的课程当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是体育,必须使在校各个学生皆得受到相当的训练,使之体力增长,能应将来做事的需要。所以培养出如梁思成、钱伟长、周培源、汤佩松、杨廷宝、叶笃正等全面发展的大师。
第三点是来自于清华实践的总结。年马约翰教授75岁,身体非常健康。当时的中国预期寿命只有57岁,南翔同志认为马老是榜样,每个同学都要向马老学习,20多岁参加工作,到70多岁正好50年。所以就有了“争取至少为祖国健康工作50年”的提出。“三支代表队殊途同归全面发展”也是从清华实践当中总结出来的。南翔同志是在上世纪60年代初提出这一教育理念的,但是三支代表队都是在这之前建立的,政治辅导员制度是年,体育代表队是年,文艺代表队是年,应该说,他在这些年的实践当中,总结了很多宝贵经验,上升到这一教育思想。
南翔同志全面发展体育教育思想的具体体现在两个口号当中。所以下面我想通过这两个口号,讲一讲南翔同志的教育思想。第一个就是“为祖国健康工作50年”这一口号体现了这样几点。第一点是德智体三育并重。实际上当时中国的教育界并不重视体育美育,在课业繁重的情况下,不重视体育,其结果就是摧残人才。所以蒋南翔在清华提出一个很重要的目标,就是要使入学的学生体质随着年级的增长而增强。这有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俞国宁,动力系的一个学生。她入学时身体非常弱小,体重是37公斤。进清华后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不仅体重增加到50公斤,而且破了女子米的校纪录。她学习也不错,当过班长,还做了两届校学生会副主席、三年政治辅导员。可以说,她从一个瘦弱的女生成长为一个全面发展的学生,而且毕业后工作表现也很突出。
南翔同志到清华以后,体育抓得非常紧,坚持继承了过去清华体育不及格不能毕业的规定。而且他不仅重视体育代表队,也非常重视群众性体育运动。当时清华试点搞劳卫制,他积极支持,95%的学生都参加了,最后70%通过。
南翔同志对清华的体育传统非常注意继承和发扬,典型就是他非常重视马老。年,马老在学校工作50年时,南翔同志举办了一个宴会,荣高棠、邢家鲤等都去了。他讲了马老的贡献,说马老鹤发童颜是我们的榜样,还说马老以前是教英语和化学的,后因外国人说中国人是东亚病夫,就转教体育了。在马老看来,体育不仅是健身,而且是全人格教育当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内容。特别是马老提到体育培养人格有五点:勇气、坚持、自信、进击、决心,这些都是马老在体育实践当中总结出来的。
不仅马老言传身教,南翔同志也是身先示范。他亲自带头跑步,还组织了一个锻炼小组,请马老做指导,让学校的领导和知名老教授都参加,如施嘉炀、刘仙洲等,都加入了这个小组。那时候我是团委书记,所以我也参加了锻炼小组。
南翔同志全面发展体育的教育思想,或者说教育理念,是把体育列为全面发展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跟德育、智育同样重视,而且学生入学之后要随着年纪的增长,体质不断地有所增强。而他自己本身也身体力行,继承清华好的传统。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体育是为了育人,促进智育,增强道德人格的培养。南翔同志对运动员十分关心,每次高校运动会前要和运动员座谈,给他们提高伙食。他说一个优秀运动员要培养五心,信心、决心、恒心、专心、虚心,才能取得比赛的优异成绩。五心实际上是意志和人格方面的体现,不光在体育上,在工作上、学习上也都需要。清华的体育代表队,或者说清华的体育教育,能够体现南翔同志提出的这五心的精神。
比如清华篮球队,水平很高,全国的大学生篮球体育比赛,北京市的篮球代表队12个人,有11个是清华的。他们提出的口号“刻苦钻研,积极进取,体脑并用,团结合作”,这四条是非常重要的。教练曹宝元非常讲究辩证法,攻与守、个人与集体、手与脚之间的辩证关系。我们在绵阳分校时,他在绵阳分校任教,一次分校篮球队跟市里的一个队比赛,到最后三分钟的时候差两分,他一脱衣服自己上去了。虽然到最后也没赢,不过可以看到他那种拼搏的精神,争取胜利的精神。
还有足球队,提出“四要三不怕”,四要指的是要团结、要拼搏、要争取最好,还要服从裁判。三不怕是不怕对手强、不怕失球失利、不怕犯规但也不要主动犯规。这些都是很重要的口号,对培养一个人的思想和性格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很多运动员回忆起这些锻炼,都感觉对他们在后来的工作学习当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归纳起来,我觉得在思想、意志、人格方面的培养,体育可以起到这样几个作用:第一个作用就是追求卓越,勇于拼搏。你看我们清华校友很多工作都要做到最好,这就是追求卓越。第二点是坚持到底,绝不放弃。体育有很多长距离的比赛,也有很多球类项目,比如中国女排,很多时候都是到最后一场才赢得胜利的。我觉得在学习工作当中这点也是需要的。第三点是团结合作,团队精神。体育很多的集体项目,包括接力,接力重要的不只速度,还有接棒。那么在工作当中,主角配角怎么配合,这对团队都是很有影响的。第四点就是遵规守法,诚实守信。体育是公平竞争,要遵守规则,服从裁判。那么我们在工作生活当中都要遵纪守法。所以我觉得体育确实在人的德育方面能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体育对于学习本身也并不矛盾,过去有一个口号叫做7+1大于8,就是经过7个小时学习、1个小时锻炼之后,身体舒服了,精神也好了,学习效率就提高了。而且体育本身对于人的思维敏捷性、反应速度都有很大影响,对于将来的工作学习都是非常有好处的。
第三点我想说一下南翔同志的体育教育思想中还有一个叫做提高带普及,普及促提高。他提出速度为纲,力量为基础,要开展短跑运动。他非常重视短跑,认为你必须有速度才能够不断提高成绩。所以在南翔同志的主持下,我们每年要开高速度运动会,高速度就是短跑。在这样的带动下,我们体育代表队的竞技成绩也是不断提高的,年夺得了北京市高校田径运动会男子女子和总分三个冠军,以后也多次获得团体总分冠军。南翔同志对这些体育代表队队员不仅重视体育的成功,还非常关心这些运动员的学习成绩,确实从代表队员当中培养出来了一批非常出色的人才。
第四点就是减负增养,促进健康。要增强学生体质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减轻学生学习负担,60年代初,为减轻学习负担,把50分钟一节的课程改成45分钟。当时教务部门很反对,因为整个课程量压缩了1/10。后来在南翔同志和何东昌同志坚持下,改成了45分钟。还有一个就是南翔同志对学生的伙食也非常关心,专门向党中央报告学生的伙食状况,经中央批准,助学金从12.5元提高到15元,整整提高了20%。另外,南翔同志还非常关心女同学的健康,建立女生食堂,饭菜的量适当减少,精细程度适当提高,促进女同学身心健康。
那么我再讲讲第二个“三支代表队殊途同归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这个口号是60年代初南翔同志提出来的,也是他在总结了清华全面发展的教育和辅导员、体育和文艺代表队和学习拔尖学生的成功经验之后,所提出来的一个教育理念。我认为是全面发展教育理念的创新,体现在以下三点。
第一,它体现了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示范作用。对这三支代表队,虽然政治、体育、文艺、业务学习是他们的特长,但是绝不能放松对学生的基本要求,只要有一门课不及格都不能参加。政治辅导员每次考试后要汇报成绩,只要有一门课不及格,马上取消辅导员资格。艾知生同志曾经建议,为了更好地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和提高体育成绩及文艺水平,把个最优秀的体育代表队员、个最优秀的文艺代表队员集中住宿,称为两个集体。让不懂体育和文艺的辅导员张孝文担任第一任团总支书记,贯彻全面发展,让大家搞好学习。这一点还包括“万字号”学习拔尖的学生,对他们也要求参加社会活动,提高政治思想,体育也不能放松。
第二,它体现了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辩证统一关系。南翔同志在清华大学第二次共青团代表大会上讲话时说:“工厂生产的成品没有个性,没有主观能动作用,相反学校培养的学生是有思想、能劳动、能发展的人,所以学校培养学生用一种不同于工厂生产成品的特殊规律,就是教育的规律。”陈陈的钢琴水平非常高,她曾经在中央音乐学院得了一个业余的证书,在清华毕业时是全校的优秀毕业生。她后来到美国学习,回国后先是在清华工作,后来去了上海交大工作。当时她的好多作业都是文艺表演之前在钢琴边上写的。还有一个合唱队的队员,每天都有很详细的时间表,就连和女朋友几点谈话、谈多长时间都列入到计划表里。
第三,它体现了全面发展跟因材施教的关系。因材施教不是新的,因为自古有之;但是以全面发展为目的的因材施教确实是一种创新,因为马克思主义强调的是这样一个新理念。但是这两个是不矛盾的,“三支代表队殊途同归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既体现了因材施教的精神,又达到了全面发展的目的。比起培养某一学科杰出人才的因材施教,是具有更广泛重要意义的。
下面我想谈的是第二个问题,新时代第二个百年的奋斗目标,对清华的体育和对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有什么期待。
新时代要培养更高素质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中央提出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今年已经胜利在望。第二个百年,中央提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到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是到本世纪中叶,新中国成立周年之际,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从现在开始,我们所培养的学生,就是为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培养人才。现在到年整整30年,他们20多岁毕业,到那时候正好50多岁,这一期间正是为国家服务的关键时期。这里面有三个问题。
第一,中国人口的预期寿命逐年增加。南翔同志提出为祖国健康工作50年是年,那时候中国人口预期寿命是57岁。新中国刚成立的时候,是35岁。那么从年到现在,过了63年。去年,就是年,是77.3岁,比年的57岁增加了20岁。这是全国的数据,北京、上海的更高,年大概接近81岁到82岁。也就是说,将来这一代年轻人,他们的预期寿命肯定会更高。因此我们希望他们有更强壮的身体,有更长的工作时间来为我们国家服务。
联合国召开国际老龄大会的时候,联合国秘书长讲过,给生命以时间,给时间以生命。给生命以时间是说生命越长越好,给时间以生命是指不仅要活着,而且要健康地活着,还能够继续地工作、服务。
我跟蓬铁权、胡方纲、吴文虎、王凤生等,隔几个月就聚一次,大家见面聊一聊,谈一谈体会等,叫50年友谊。但是我们现在都为祖国健康工作超过60年了,应该改成60年友谊。当然不是说我们要改这个口号,而是说随着新时代的到来,人口的预期寿命提高了,那么我们培养这一代学生,他们的健康水平,他们的体质,他们能健康工作的年限也应该不断提高。所以我觉得要与时俱进地提高这些年轻学生的体质和他们未来健康工作的寿命,这是客观环境所决定的。
第二,我觉得对于这一代年轻人,将来他们所遇到的挫折困难要有底线思维。这次新冠疫情,看了一些材料之后,我很有感触,就是人类的安全问题。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上有三大灾难:第一是瘟疫,第二是饥饿,第三是战争。
人类历史上过去都发生过各种瘟疫,只不过在很长时间才会发生一次。瘟疫是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严重威胁。这次新冠疫情中国控制得比较好,但是世界范围还在努力,而且疫苗还没有上市。这个时候靠什么?靠每个人本身的体质和免疫能力。你体质强,没有基础疾病,你就有免疫力,你就可能治好或者不得病。反过来,那就可能得重病,然后变成危病,最后死亡。为什么这次老年人去世的多?就是这个道理。
再一个饥饿,饥饿也不是不可能发生的,世界范围包括中国。但是现在我们国家手中有粮,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做了充分的准备。我记得、年经济困难的时候,我们都遇到过饥饿,那时候国家粮食不够吃,很紧张,定量粮票,一个人一个月23斤,副食也很少。我们在绵阳分校工作的时候,每人每月二两肉半斤油,那是很少的。学校食堂一个月就吃一次肉,每次要吃肉的时候,炊事员必然跟学生发生矛盾,吵架打架,因为炊事员手一抖掉两块肉,学生就受不了了。所以后来每次吃肉的时候,炊事员就报告党委,让派人来维护秩序。
还有战争,将来国际形式的变化很难说中国不会遇到战争。所以我们培养的学生应该有底线思维,就是让这些学生能够适应最坏的情况,遇到瘟疫、遇到饥饿、遇到战争的时候,他能够适应,能够顶得住,继续生存。
第三,我们国家的未来发展,不管是从事企业工作,还是科研、教育、管理工作,任务都会非常繁重,大家的担子都会更重,这些方面我们必须要适应时代要求培养出来德智体全面发展、素质更高的人才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希望他们为祖国健康工作的时间更长。
最后,我想讲一讲我个人的感悟。我本身参加体育活动不是因为南翔同志提出的口号,因为我年就入学了,那时候南翔同志还没到清华工作。我体育方面的基础是在中学打下的,对我到了清华之后有很大帮助。我中学的时候在师大附中,师大附中还是很重视全面发展的。我年上中学,中学6年,特别是高中阶段,应该说打下了我人生的重要基础,不光是学习,包括政治上。当时有个地下党员跟我很好,后来我参加了党的外围组织民主青年联盟。体育方面也是这样,师大附中非常重视体育,我们高二高三的时候组织了一个排球队,叫冈底斯排球队,水平还是很高的,当时在北京市也很有名。有时候跟汇文中学,还有一些高校的强队比赛。当时还是9人排球,我到大学后改6人了,我是打头排边的,头排边是快板击球的。那时候对考试也不那么紧张,记得我们每天下午1点多一直玩到5点多,给自己的身体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到了清华之后,清华大学重视体育的传统和氛围对我教育很大。我觉得南翔同志提出的口号,还有他自身的示范作用对我帮助很大。再一个是马老的榜样力量,我们入学之后马老做报告,还教我们怎么洗澡,还有马老鹤发童颜的每天在操场上看着大家。我们团委当时是管体育代表队的,经常在操场上跟马老聊天,跟他很熟悉。
我到了清华之后,参加了年举办的第一届学校运动会。因为我高中的时候除了打排球,还喜欢跳高。我记得校运动会跳高拿了个第6名,水平比较低;还参加了一段学校的排球队,后来因为水平不够就离开了。但是体育锻炼还是经常参加的。我比较喜欢游泳,蓬铁权的儿子蓬刚游泳拿冠军的,我们都很熟。我记得我参加过一次十三陵的横渡,当时十三陵水库建成之后,北京市搞十三陵的横渡,米,但是水非常深,几十米。当时我也没把握,害怕掉下去,就在清华的露天游泳池先游了0多米,觉得体力还可以,就参加了第二天的比赛。现在我参加一个清华老年游泳队,从7月底开始,在每天有半小时游泳。
我感觉体育对自己的影响,在几个关键的时候很起作用。一个是在工作上,我觉得在任何岗位上都要勇于承担、不怕困难,而且要追求卓越,就像刚才我提到的精神。我们入党之后,服从组织分配,所以我在清华工作岗位换的也比较多。我说自己是一个救火队员,为什么呢?因为哪块工作出现了比较大的问题,有时候党委就派我去解决。比如说我去过号,去过绵阳分校。号是我接艾知生做党委书记的,那时候刚好是文革之后,较为混乱。大家都心不安,也不好好搞业务工作。后来我到号干了4年左右,情况大有改观。到绵阳分校也是,当时绵阳分校也很混乱。无线电专业去了绵阳之后,大家都心不安,另外当时四川供应也不好。刘冰带了一个工作组去了之后,发现不行,要稳定绵阳分校必须从总校调几个干部,当时就调了三个干部去。一个是我,一个是李思问,一个是谭浩强,我是去加强政治思想工作的,李思问是帮着抓后勤的。李思问是非常好的一个老同志,被师生誉为“老黄牛”,后来做了总务长,我跟他很熟。但是非常可惜,他后来得了胰腺癌,比较早就去世了。到了绵阳分校也很困难,不光是政治思想上的,更重要是生活上。我上面提到过,每人每月只分配二两肉半斤油,整个供应非常低。四川本来是天府之国,非常好的,结果那段时期搞得非常困难。那时候附近农村有个自由市场,大家可以买鸡蛋或者鸡,但是当时政策规定共产党员干部不能去自由市场,因为自由市场是资本主义尾巴。所以我们这些干部都不能到自由市场去,只能吃食堂的伙食,生活非常艰苦。我觉得我所从事的这些工作,起初都是一些比较混乱、比较困难的。但是去了之后,我勇于承担这些工作,而且逐步地缓解了混乱的局面。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我觉得工作环境很可能非常恶劣,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精神压力、政治压力,还有一个就是生活压力。比如年我由国家教委派赴美国芝加哥总领事馆工作期间,生活条件是能够保证的,但是在当时的国内国际环境下,政治压力非常大。而绵阳分校是生活上的条件非常差。还有鲤鱼洲,我当时去了以后,在连队是搞坝田的,下水比较多,得了血吸虫病。但是我体格比较壮,体重也比较重,当时治疗就是打T剂,根据我的体重打了非常多。当时没反应,后来心律不齐了,查了半天也查不出原因。其实跟注射量过多有关系,因为T剂就是砒霜,不过后来也慢慢恢复了。所以我觉得我们在遇到物质条件困难,或者压力非常大的时候,没有一个健康强壮的身体,或者说一个良好的心态,是很难做好工作的。
第三点,当你身体遇到疾病的时候,没有比较强壮的体魄,疾病很难治愈。我最近得了一个很严重的病。本来我身体基础不错,年5月份的时候,突然消化不好,吃不下东西,大便也不行。我原来是90公斤,一下降到了75公斤,降了15公斤。当时我以为是消化不良大便干燥的问题,医院,当时判断说我可能是肠梗阻,约了23号下午做增强CT检查,校医院放射科主任潘大夫还叮嘱我要先吃泻药,再做检查。到了22号下午的时候,我肚子胀得非常厉害,我就给潘大夫打电话,他说你现在马上来,我给你直接做增强CT。我4点多钟就去了,去了之后他马上亲自给我做。做完之后他就说:“你是严重的肠梗阻,而且结肠这一段有肿瘤,必须急诊,医院去动手术,否则的话有生命危险。”接着5医院,医院后判断是肠梗阻,而且有肿瘤,马上动手术,最后判断是结肠癌引发肠梗阻。后来又进行了化疗。因为我已经88岁了,所以化疗非常慎重,他们就会诊讨论。出院以后,我又进行了8个疗程的化疗,一个疗程三个礼拜。我吃化疗药一点反应都没有,吃饭照常,什么都照常,我想这跟自己的体质还是有关系的。你没有一个好的体质,那就很难适应这样高强度的治疗,因为化疗对自身体质损害也很大,大家都清楚。然后到了今年的5月份,医院,做了造口恢复,恢复了正常的排便功能。我想我已经89岁了,一年时间两次比较大的剖腹手术都能够适应过来,这跟原来的体质也很有关系。现在我可以正常的吃饭、行动,包括游泳都可以了。
所以通过这些事情,我觉得体育对一个人的工作,还有适应各种环境,包括遇到疾病的时候,都非常重要。
89岁游泳近照
我今年89岁,年生人,明年是90岁。如果从我年做政治辅导员开始,到现在已经健康地为祖国工作了67年,应该说我在南翔同志的号召下超过了他的预期,没有辜负清华对我的培养。
我近期的奋斗目标就是明年到90岁。再一个我希望到年的时候,我能够达到为祖国健康工作70年的目标。我在70岁和80岁的时候,都写了一点自己的体会。70岁的时候写了4句话,叫做“人生七十古来稀,如今七十皆可期。老骥伏枥志千里,不须扬鞭自奋蹄。”当时我在中国老教授协会工作,那时候还基本是全时上班。到了80岁的时候,学校搞了一次全校的80岁人的聚会,我做了个发言,最后也讲了4句话,叫做“人生七十古来稀,八十健步不足奇。保八争九不封顶,小康强国皆可期。”
最近我又想了一下,我已经快90了,那怎么讲自己的心情,我又想了4句话,叫做“人生七十古来稀,如今九十不乏人。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最后两句话是朱自清先生在他的玻璃板底下压着的,我现在引用这两句话。然后我自己感觉到在老年的时候,应该做到四点。
第一点叫做奉献,生命不息,奉献不止,老年人也要有奉献精神。我在得病之后的一年多时间里,还是继续做了一些工作。我自己编了一本文集叫《晚晴集》,就是把自己这过去写的文章编写起来。这本书列入了学校周年校庆系列出版物,周年校庆要出版。第二个,我们团委的一些同志,我、方惠坚、贺美英、谭浩强、崔鸿超等同志,因为去年是纪念清华共青团成立60周年,大家建议编一本当时我们在共青团工作时的回顾,题目叫做《蒋南翔任校长期间的共青团工作的回顾》。现在已经有几十篇文章了,也列入了学校周年校庆系列出版物。我自己还在我们支部学习十九大四中全会时写了一篇文章,就是根据新冠病毒疫情情况,做了中美的对比。《一种疫情,两种制度;优劣分明,斗争尖锐》,说明我们在抗疫当中,中国制度的优越性和资本主义制度的一些弊端,所以在养病期间、疫情期间还继续做一些工作,因为不可能做其他的,就把过去东西整理整理,作为一个历史资料供大家参考,这是一个奉献,我觉得奉献不仅是过去工作,还有现在和终身。
第二点就要感恩,我觉得应该感恩。因为我从19岁到清华,到现在这么多年,清华不仅给了我政治生命,我是年在清华入党的;在我的生理生命方面,也给了我第二次生命。据说很多突发的肠梗阻病人都是因为诊治不及时而去世,所以应该感恩清华感恩共产党。我们支部开会的时候我说过,有一个数字大家要记住,刚解放的时候,中国人的预期寿命是35岁,现在是77岁,如果没有新中国,中国没有解放,我们现在可能早已不在人世了。我们现在能活到70多岁,靠什么?靠我们国家。所以我觉得要感恩。
第三个要珍惜,珍惜身体、珍惜自己的时间,珍惜友谊,珍惜亲人,珍惜每一天自己奉献的机会,我觉得这很重要。到我们这样的年龄了,应该说虽然是不须惆怅近黄昏,但是客观的规律就是没有几年了。所以应该珍惜一切的机会,一切的时间,每一天都要很珍惜,不要怨天尤人,要珍惜身体、珍惜时间,要珍惜友人,珍惜家庭,珍惜过去的经验,珍惜一切能够参加活动的机会,要认真对待。
第四个就是要包容,我觉得一个人对于各种事情,各种朋友都应该包容,要很好地团结大家。这是我自己关于体育健康方面的一点感悟。
年8月25日,接受校友总会访谈时合影
征文
亲爱的校友:
年是母校周年华诞,在筹划制订面向周年校庆活动方案时,校友们提出了各种建议。清华校友总会在征求校友意见的基础上,拟出版专题书籍,其中有一个关于体育的专题:《影响我人生的清华体育》(暂定名)。
体育是我们在清华学习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清华的体育传统是清华大学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清华体育的环境以及文化,培养了我们对于体育的认识,也使我们对运动有了强烈的兴趣。因为体育,我们获得了相应的社会品质、规则意识、团队精神等体育迁移价值所带来的影响。
若有诗意藏于心,岁月从不败华年。我们热诚地邀请你,写出你和清华体育的故事。我们相信,这些感人的故事,将激励其他清华校友,特别是在校的学弟学妹们,更好地传承和光大清华的体育传统。
经过一年的征集,截至年10月31日,征稿小组已经收到近百篇稿件,近期我们将择优出版第一辑。欢迎广大校友继续投稿,待达到一定数量后,我们将择机出版第二辑。
??来稿须知:稿件要求原创,字数以字左右为宜,能提供与稿件内容相关的历史照片最佳。请附作者简介、近照及联系方式。
??投稿邮箱thpe
tsinghua.org.cn《影响我人生的清华体育》征稿工作小组成员:
李军、陈伟强、卢旭红、郑丽君、李沛雨、王正
清华校友总会
年11月1日
转自
清华校友总会订阅号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