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往事追忆上世纪衢州四大名中医

谁看好了白癜风 http://pf.39.net/xwdt/160309/4784138.html

龚香圃、祝蔚文、叶伯敬、江钟灵,这四个名字对于衢州的老年人,甚至很多中年人来说都不陌生,他们是建国初期在衢州就已闻名遐迩的四大名中医,在当时被称为“四把交椅”。虽然他们已逝去多年,但他们的故事仍在坊间传颂。

四位名医出生于清朝末年,一生钻研医术,在那个动乱的年代,相继悬壶衢城,改变了无数人、无数家庭的命运。通过老百姓的心口相传,衢州四大名中医声名鹊起。他们流传下来的医案、药方,对于现在的中医界,也是影响深远。

记者采访了他们的家人、弟子、曾经的患者,通过他们的讲述,几位悬壶济世的医者形象浮现于我们眼前——他们能够成为百姓公认的名中医,让人尊敬的不仅是医术精湛,而且医德高尚。他们经历的年代,走过的人生道路,恰是中医百年兴衰史的缩影。记者朱定

江钟灵

晚年在家免费看诊

▲江钟灵(中)

江钟灵,又名炎生,生于年,衢州人,出身中医名门,父亲江韵泉、祖父江诚均为衢州名中医。医院副院长、医院院长、衢县卫生工作者协会副主任委员、衢县一至三届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

出身中医名门

江钟灵家可算得上是衢州的中医世家,父亲江韵泉是二三十年代衢州名中医之一。祖父江诚原为儒生,因父早逝,母亲体弱多病,于是弃儒学医,著有《医粹》、《本草诗补》等传诵一时的医学著作。

江诚因秉性刚直,对贫苦患者不取诊金,颇有杏林之风而被百姓推崇。如今,坐落于宁绍巷的神农殿内还有其塑像。

年,江钟灵从衢州第八中学(衢州一中)辍学,随父亲学医,后又到杭州深造。学成后在衢州开设诊所,直到建国后的年10月,加入衢县第一联合诊所。年3月,发起合并第一、二、三联合诊所,成医院(年改组为医院,医院),并先后任副院长、院长。此时,他自认为资历和学识都有所欠缺,又赴南京进修。

江钟灵晚年,为传承医术,曾收侄孙江维勤为徒。不过可惜的是,年,江维勤尚未出师,江钟灵已去世。

疑难杂症“江钟灵”

对于江钟灵的医术,坊间曾有传言“‘小鬼’有病‘六一子’,疑难杂症‘江钟灵’”,意为“六一子”专长是儿科,江钟灵则专治疑难杂症。

据其“关门”弟子江维勤回忆,曾有一名不孕不育的妇女上门来看诊,“患者大概有四五十岁了,也看了很多地方,本来已经放弃希望了,后来人家介绍她过来,结果喝了半年的药,居然就怀上了,后来听说生下来孩子也非常健康。”

江钟灵看病非常细心,从不认为自己医术高超而马虎开药。他的孙子江奇记得,爷爷开方时总习惯拿笔在桌上“笃笃”地轻敲,细细斟酌药方和用量。

江钟灵虽然是位中医,却很支持诊断前化验。比如给小孩看小儿麻疹,江钟灵会开个化验单子,通过血液检查看看麻疹病人有没有并发症,然后根据具体的情况来用药,效果就会比一般情况好。

因为懂得把中西医结合起来看病,江钟灵的名气也越来越大。直到退休前,他的日均门诊量都保持在百号上下。

解放后捐出一大半房子

江钟灵和同行之间相处融洽。医院工作期间,叶伯敬、龚香圃、祝蔚文等中医也曾在此任职,几人之间交情都非常好。据说江钟灵位于中河沿老房子的地基就是从祝蔚文处转手得来。“这块地本来是祝蔚文买来准备自家造房子的,后来他在坊门街看中了一幢房子,就把这块地让给了江钟灵,因为两人关系很好,算是半卖半送的,就要了几担谷子。”江维勤说。

解放后,江钟灵将这幢房子的一大半捐给了国家,“两层楼,上下各五间,捐了八间,只留了两间最小的自住。”其孙江奇说。

带病在家免费看诊

江钟灵的晚年并不平顺,大儿子被划为“右派”,下放到浮石乡松园村,媳妇和孙子也被带着一同下乡,生活困苦,每月需靠江钟灵的工资资助。小儿子在北京通县(现通州区)工作。年,江钟灵退休后曾到小儿子家生活了一段时间。不料,恰逢唐山大地震,老人住了一个多月的地震棚,身体实在吃不消,只能回到衢州。之后,他独自生活在中河沿的家中,身边无人照料,直到年,侄孙江维勤随他学医,才得人看顾。

但江钟灵从未有过一言抱怨,甚至在晚年病中,有患者上门求治,他仍免费帮人看病。“他患肺气肿,引发肺原性心脏病,那个时候,身体已经很不好了,基本上不太出门,我早上给他送早点过去,跟着他学三四个小时,中午他要午睡,我就先回家,下午再过去学。”江维勤说,学习过程中,每天都会穿插有十多人上门看诊,而江钟灵从不拒患者于门外。

江钟灵的医术和医德,非常受人尊敬。“我走在街上,经常碰到不认识的人喊住我,一脸感激地说自己的病就是我公公给看好的。”江的媳妇金雅文说。

叶伯敬

曾对中医学院教材提出修改意见并被采纳

叶伯敬,字忠,号胜忠,生于年,祖籍兰溪。20岁开始学医,先后师从杭州陆辅平、嘉善吴文泳、上海王仲奇等地方名医,专长中医妇科,对内科疾病如慢性肝炎、乙型脑炎等也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年医院院长,年9医院副院长,60年代被列入《浙江省名中医录》,年以前任衢县人民代表、县政协常委。年去世。

父亲托人为儿拜名医为师

叶伯敬的父亲叶左文是清末举人,抗战前,曾在北平图书馆编纂部工作多年,“冀察事变”后回衢州定居。这位毕生致力于研究宋史的老先生却并不要求儿子继承他的衣钵,而是在发现儿子从小就对医学感兴趣后,多方托人,替他寻找名师。

杭州陆辅平、嘉善吴文泳、上海王仲奇,这些都是当时的一代名中医。特别是王仲奇,曾著有《近代中医流派经验选集》,在江浙一带知名度非常高,被称为江南名医。通过叶左文的努力,叶伯敬拜入他们门下学习医术。

叶伯敬的笃诚好学也深得师傅的厚爱,特别是王仲奇,非常器重这个弟子。叶曾在杭州等地挂牌行医,30年代初回衢州定居,开诊所行医。

知识渊博,精通中医典籍

也许是受父亲的影响,叶伯敬自幼酷爱看书,通读古今典籍,知识非常渊博。医院原院长林钦甫曾师从叶伯敬,在他的印象中,师傅精通古汉语,对医学经典也相当熟悉。“他曾参与五所中医学院(校)的教材合编,对一家中医学院的教材指出多处错误的地方,提出了详细的修改意见,最终对方采纳了。”

叶伯敬还为日本汤本求真所著的《皇汉医学》中译本作过校订,为中医教材写过《笺注浅见》,还汇编过历代黄疸中医治疗文献……这些,都是叶伯敬为传承中医学所做的努力。“他曾和我说过,希望中医能一代代传承下去,这个工作是非常有意义的。”如今,林钦甫也继承了师傅的遗志,继年编写了《中医病案选》后,又出了第二本书《林钦甫中医医疗病案集锦》,将中医知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出来,以达到普及中医、传承中医的目的。

对弟子毫无保留,对患者耐心细致

林钦甫回忆起当年的学医经过,师傅的三点教学方法让他受益匪浅:一、抄方,就是医生看病口述,学生帮着记录和整理。传统的中医学徒,都是从抄方开始的,从年到年,三年时间,林钦甫就抄了足足三大笔记本。二、多看病历病案。三、多问,对病案看不明白或拿不准药量时,多向师傅请教。除此之外,写心得体会也是一项重要的工作。而对于弟子的心得,叶伯敬每次都会仔细点评,并毫无保留地告知自己的感悟。

“我每次去看病,都看到几个学生站在他身后,他每次都是耐耐心心地跟他们讲解病案。”叶伯敬曾经的病患汪磊根说,叶伯敬的脾气是公认的好,不管病人怎么问,他几乎没有不耐烦的时候。

叶伯敬的长子叶彦谦是著名的数学家,他曾在受访时称,父亲的高尚品德和刻苦治学的精神给他以毕生难忘的印象。而最让他遗憾的是没有利用优越的家庭条件多学一些中国历史和医学知识。

龚香圃

只为天下父母不要像他一样承受丧女之痛

▲龚香圃孙女龚人珏

龚香圃,名时瑞,别号“六一子”,生于清光绪18年(公元年),去世。他是清代名医雷少逸的外孙,15岁学医,23岁开始行医,从医70余年,曾著有《麻科证治》、《医林荟萃》第八辑《龚香圃儿科专辑》、《小儿疳积》、《麻疹经验谈》、《小儿痊夏》、《有效验方随笔》、《方药玄机》、《气功静坐》、《医药略补》、《逸仙医案注释》、《仙方遗迹注释》等等著作,名字被征集编入《中国名医志》。

志学之年开始习医

龚香圃童年时家境清贫,父亲执教私塾,收入微薄,生活艰苦。他从小就表现出异于常人之处:直至8岁才开口说话。父母不太重视这个“哑巴”儿子,15岁时将他送去江山清湖镇一家小布店当学徒。该店业师高寅初通晓医药,承袭祖传秘方,见龚年少好学,又是衢州名中医雷少逸的外孙,就经常抽空教他一些医学知识。

“我听爷爷说起过,刚接触中医,是背《药性赋》、《汤头歌决》,空余时间跟着师傅进深山采药,慢慢积累中药知识。”龚香圃的孙女龚人珏说。那时候当学徒并不是件轻松的事,白天要帮着做店里的生意,晚上才能腾出一点时间看书。就是这样的环境下,龚香圃背下了一本又一本的医药书籍,为自己今后的医术打下基础。

三年后,因为祖母病故,龚香圃回到衢州。此时,父亲看他已有一定的中医基础,便将其外公雷少逸先生(晚清时期的衢州名医)的一些著作《时病论》、《药家四要》以及《内经》等交给了他。

年,龚香圃的岳父王辑斋先生为了救济贫病群众,主持开设了“衢州城南济生施医局”,龚在医局任中医外科。四年之后,龚香圃深感“施医局”有医无药,工作难以开展,就自筹资金开了一家中药店,取名为“六一堂”,他坐堂行医,自号“六一子”。

“六一子”的由来

相对于“龚香圃”这个名字,也许他的别号“六一子”更广为人知。而“六一子”的由来有很多种说法。在《衢州街巷拾遗》一书中就有记载:“相传龚医生61岁喜得一子而得名‘六一子’。”还有另外一种说法则是龚医生看病的对象全是儿童,“六一子”不就是“六一儿童节”的意思嘛。又说衢州发生了瘟疫,龚香圃救活了61名病人,故名。

而据与龚香圃亦徒亦友的林钦甫先生的说法,这个别号源自《河图》(古人根据对天象的观测绘制而成的图,也是五行的来源)中的一句话,“他亲口跟我说的,‘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他是天地之间的一子,所以自号‘六一子’。”

在林钦甫的记忆中,龚香圃爱书如命,“家里藏书非常非常多,抽屉里也放着许多书,当时我们经常向他借来抄。他为人又幽默风趣,也喜欢与我们交流,很多年轻医生都跟他特别好。”

女儿夭折后专攻儿科

据林钦甫说,龚香圃在“六一堂”创办之初,主治内、外科(疮阳科)和妇科。但他最终为衢州老百姓所熟知的却是儿科方面的成就,这其中则包含了一段心酸往事:年,衢州“天花”流行,许多孩子被“痘疫”夺去了生命,龚香圃的女儿湘云也染上了此疾,不幸夭折。龚人珏证实了此事:“我这个姑姑当时只有三四岁,爷爷非常宠爱她,对没治好这个女儿非常自责。”

哀痛之余,龚香圃立志钻研中医儿科,誓为广大幼儿解除病苦,让天下父母不再像他一样承受丧女之痛。他买了大量的书籍,专门研究麻疫,决心攻克当时的这个医学难题。翁氏《痘症金镜录》、许氏《痘诀》、谢氏《麻科活人书》、钱氏《小儿药证直诀》、陈氏《幼幼集成》……各大医家的儿科书籍几乎都被龚香圃搜罗过来。经过几年的悉心研究和临床实践,他对小儿麻、痘疾病有了独到的治疗方法。

此时,痘疫再一次暴发,龚香圃一“战”成名,治好了许多患者,成为衢州百姓争相称颂的名中医,被誉为儿童的“守护神”。

自制药丸免费赠药

年,龚香圃自设诊所,专治儿科疾病,并选用显效验方,配制了四十多种儿科专用丸、散、膏、丹,即利于患儿,又方便病家。而且在每年端午节至中秋节这段疾病多发时段,为贫病者免费诊治,无偿赠药。

“我自小就跟着我爷爷,陪他制各种丸子,比如治脾胃疳积的有胃苓丸、集圣丸、太和丸等,治痰、热、惊病的有牛黄金锁丸、陈氏小红丸、金衣化痰丸等。”龚人珏说,爷爷对这些药丸把关非常严,从选药、熬药到制丸,关键步骤都亲自动手。而这些丸子的药效也非常好,直到龚香圃晚年时期,已不再制丸,仍有人上门求药。对于这样的患者,只要对症,且家里还有藏药,他从来不吝于赠送。此时,他的医术也被传得神乎其神,甚至有患者放言,“只要‘六一子’没说医不好,那就是还有救。”

市民胡金花今年已80多岁。她还记得55年前,只有几个月大的女儿有一次拉肚子,几近虚脱,“哭都哭不出来了”。“当时大家都觉得没救了,邻居让我抱到‘六一子’那里去试试,结果三帖药下去,孩子会笑了。后来转方,又吃了三帖药,就全好了。”胡金花感叹道,那时的医生真的非常有耐心,开药时,哪些东西要忌口,需要注意些什么,交待得清清楚楚。

祝蔚文

去世20年后仍有人上门求医

祝蔚文,衢县清水人,生于年。年自衢州第八中学毕业后赴杭州学医,年毕业于杭州中医学校,后回衢行医。年任衢县中医师公会干事;年任衢县卫生院医师;年在衢县血防院从事晚期血吸虫病的中医研治;年随血防医院,任中医主治医师。曾当选衢县人大代表。年因患膀胱癌病故。

母亲去世时带孝替人看病

据祝蔚文的女儿祝亚英回忆,父亲在杭州学医时成绩就非常好,很多老师都对他另眼相看。回到衢州后,即在化龙巷租了房子,开设祝蔚文诊所。经过几年临床诊断,医术越加精湛。抗战时期,大约年,衢州鼠疫横行,很多人染了病,祝蔚文治好了不少人,名声越来越响,找上门来的人也越来越多,“甚至在我奶奶去世的时候,还有很多人来求医,父亲不忍拒绝,带孝替患者看病。”当时,病患大多是穷苦人家,祝看诊基本不收诊金。

年,祝蔚文诊所搬至建乙巷(现南湖菜场位置)。解放后,他进入联合诊所工作。衢州是血吸虫病(俗称大肚子病)的“重灾区”,年,血吸虫病蔓延,医院从事晚期血吸虫病的中医研治。血吸虫病的感染范围很多都在乡下,祝蔚文经常要到农村给人看病。“有一次我去莲花畈,恰好碰到他在那边给人治病,每天工作到很晚,住在农民家里,睡地铺,吃粗粮,条件很艰苦,然而他精神仍然非常饱满。”祝蔚文的女婿毛以成说,当时岳父已经快60岁了,照说完全不必如此辛苦,但他不遗余力地为患者诊疗。

年,祝蔚文患上肺结核,后虽然治好,但身体大不如前。

晚年丧子打击巨大

年,文化大革命开始,祝蔚文受到迫害。“‘造反派’给我父亲做了个牌子,上面写着‘反动学术权威’,但不敢让他挂上,一直扔在抽屉里。有时也会把他拉出来批斗,但从来没有老百姓站出来批斗他。”祝亚英说。而这段时期,随着祝蔚文、叶伯敬等中医学者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地、富、反、坏、右”,许多医书也被毁损,造成中医的极大损失。

就在这一年,祝蔚文的小儿子,也是唯一一位继承他的衣钵学医的儿子祝嵩年因败血症去世。“手被铁器划破,那时缺医少药,撑了17天就去了,他才22岁呀,医院实习。”祝亚英对这个弟弟的离去也非常心痛。而此事给祝蔚文的打击是巨大的,加上担惊受怕,不久之后,他就病倒了。

年,祝蔚文带病赴上方开展巡回医疗。此时,他的知名度已非常高,慕名而来的人很多,“基本上每天身边都围满了病患”,结果劳累过度,回家后就大量便血。后赴北京就诊发现是膀胱癌,开刀进行治疗。

回到衢州,家人朋友多处为他搜罗治疗膀胱癌的药方,他自己也开方诊治,选用了两种草药“砻头粟”和“猫人参”,服用后效果不错,尿血等症状消失。

不料,几年后,癌症复发,加上动脉硬化等并发症,于年去世。

去世20多年仍有人上门求医

祝蔚文为人所称道的是其用药非常精准。今年80多岁的曾雪生老太太至今还记得自己的就诊经历:“那时是年,我在五七干校工作,右手突然疼痛、麻痹,后来痛到举都举不起来,什么事情也干不了,梳头、端水都不行。就是祝蔚文医生给我看好的,大概喝了半年左右的药才完全恢复过来。没有他的话,也许我这只手早就废了。”治疗期间,她还拿过药方研究,发现入药的都是草乌、蜈蚣、蝎子等“毒物”,“这就得分量精准,配伍合理才行,差一分一毫都可能要人命的。”

今年85岁的市民郑根花同样曾是祝蔚文的老“主顾”,“我16岁那年,来例假时到溪里洗衣服,结果停经半年多,吃了几个月的药才好。”她还记得,那时医生是上门看诊的,患者雇个“黄包车”将医生接到家中,开好方子后再将其送回去,诊费很低,加车费大约相当于现在的五六十元钱。

年,祝蔚文医生已去世将近20年,仍有人请他看病。据其家人回忆,上门的是两位中年男子,兄弟俩,龙游人,以前祝曾替他们的父亲看过病,近年父亲旧病复发,他们多方打听,找上门来,不料祝已去世。“他们说到杭州、上海都去看过,中西医也全都试了,仍无法治愈,不知如何是好,可惜我们也无能为力。”

文中部分资料来自《医院院志》、《柯城区志》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xuexichongbing.com/xxcbzl/6279.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