级博士研究生赵文宇那些年我们一

北京治疗白癜风得多少钱啊 http://m.39.net/pf/a_4579158.html

级博士研究生赵文宇

——那些年我们一起做实验的日子

动笔之时,恰好是年的1月1日,十分适合怀念过去,展望未来。过去的一年于我来说,是人生大的转折,首当其冲就是博士毕业。说实话,读博那会,经常盼着毕业,就像高三学生盼着上了大学就轻松了一样,还是tooyoung。

1

读博经历

我读博的大部分时间,大部分的实验都是在沈阳的老校区完成了,在18年10月份随着实验室一起搬到了新校区,19年6月份答辩毕业,经历了学校、也是课题组一个大的变化,再加上整个过程中实验条件的改善,现在看来,我读博的日子正好赶上了课题组厚积薄发,科研水平明显上升的阶段。正好看到昨天(12月31号)课题组又在年终总结,我就想起来之前几年,老师提出过两个目标,计划(好像不是这个名儿,记不太清了),只记得我们每次都可以超额完成,那真是美好的日子。

说我自己的课题,我博士期间做的植物是苦木,课题最初的来源是刘志翔师兄,当时课题组方向刚刚转向肿瘤细胞毒,应该是王笛筛选了一系列植物提取物,还记得是在老师在老科研楼研究生处的办公室开的选题会。后来,是在的实验室,跟黄老师、李丹琦师姐聊天的时候,最终确定了去做苦木。俗话说,读大学时流的泪就是选专业时候脑子进的水。我大部分的分离工作是在新科研楼室完成的,张艳老师告诉我,的窗户正好跟老师老科研楼的办公室的窗户对着,有那么几次,我在实验室看着老师办公室的窗户想,当时选一个别的植物,人生会不会容易的多?

我从苦木中共分离得到4类化学成分,分别是生物碱类,苦木素类,甘遂烷型三萜类,以及酚酸木脂素。做到17年9月份的时候,分到了多个化合物,新化合物只有10个,记得当时中期考核,华老师就建议我换个题。的确,做为天然药化的学生,新化合物本身就是创新性的一部分,而我很多都是在重复别人的工作。现在回想,那是博士课题最难的时候,我当然也想过放弃,事实上已经准备放弃了,虽说太顺利的博士也不值得读,但我当时真觉得会不会太过坎坷了?

那时是宋老师跟黄老师劝我再坚持一下,我也想着都是老师师兄师姐起早贪黑选的题,不至于这么差吧。当然也是因为懒,感觉从头做太累,又坚持了一下,好在结果还不错。毕业的时候也跟大家交流,发现做分离开头顺利,往后也会越来越难;开头难,后面说不定会比较顺利;当然,最常见的还是从开头一直到结尾都挺难。每个人遇到的困难都不同,相同的是每个人都会遇到困难,还是应该坚持一下,实在不行再换题。

2

课题情况

说回到实验,一个课题,我们看到的都是已经发表的文章,这其实也是说明我们看到的都是做成的,没做成的文章也发不出来。现在回头想我做的课题,也是有不少的遗憾,这些甚至可以按分离得到的化合物的结构分类,包括以下:

1.我做分离的初期,尝试了细胞毒活性导向的分离,最终也追踪到了活性部位以及活性比较好的单体成分,与同科植物鸦胆子中著名的抗肿瘤成分鸦胆子苦醇(苦木素类)不同,苦木中细胞毒的成分应该是生物碱类。之后,课题组娄丽丽博士也做了裸鼠荷瘤的动物实验,证明了体外活性较好的化合物在体内也是有作用的。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就有缺失的一环,就是药物吸收的部分。抗肿瘤活性涉及机制复杂,但是首先必须是化合物经肠道或是其他部位吸收入血,才有可能到达肿瘤部位。应该增加一个实验,哪怕不用造模的老鼠,用普通老鼠苦木提取物灌胃,液质检测生物碱类成分,有对照品,生物碱质谱响应好,多半能检测到,证明可以入血;另一方面,可以质谱检测有没有到达肿瘤组织,再加上有文献报道成熟的裂解规律,甚至可以检测是原型还是代谢物起作用。

2.既然推测抗肿瘤的活性成分是生物碱类,应尝试做一点衍生化。其实这一类的生物碱研究肿瘤细胞毒的报道很多,简单的衍生化可能不容易有新颖性,可以结合我们从植物来源的优势,结合生源合成的推测,尝试通过一些简单的方法,如2+2光化学合成尝试得到生物碱的二聚体,一方面证实生合成的合理性,另一方面也得到了新颖的结构。

3.说到合成,我从苦木中分离得到了一类在侧链连续有3个羟基取代的三萜,这类结构现有的确定绝对构型的方法其实是有问题的,18年刘庆博老师回国之后,在他的帮助下,我们尝试采用苯甲酸衍生化之后,测试CD激子手性的方法确定其构型,再加上苯甲酸衍生化之后化合物容易得到单晶,这样也有了验证结果的手段。但是,当时忽略了化合物本身的CD吸收,再加上激子手性要求有比较稳定的构象形成固定的夹角,有的化合物并不适用。其实可以尝试像铑盐类似的CD差谱的方法,先测本底化合物的CD当做溶剂扣除,然后再测衍生化之后的,同样浓度的CD,得到的就是目标位置的CD谱图,进一步通过计算4个构型的模型化合物的CD,与实测对比,或许可以建立一套确定此类结构绝对构型的方法。一个想法,不一定能成。

4.在分离完成之后,实验技能方面学到最多的就是关于量子化学计算方面的了,现在看来,当时计算的方法也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包括结构优化没有考虑色散校正,核磁计算的方法也许并不适合等。

不能再写了,太细节了。现在越来越觉得一个课题需要从一个整体的角度去设计操作,那时候彭老师说过,做实验就像是画一张人脸,无论眉毛画的多好看,都不是一张脸,应该还是先不管好看不好看,先画一张脸,再去抠细节。总的来说,当时缺乏从整体的角度对于课题的思考,最遗憾的是也没有利用好课题组提供的平台,彭老师的液质就在对门,就只用来测高分辨,做个简单的代谢,也许一个礼拜就能完事,就能使课题逻辑上更合理;刘庆博老师回国之后,也应该尝试做一些简单的衍生化,利用好结构的多样性;有一段时间,我也跑去找张艳老师、姚国栋老师和药理小分队的同学学习文献,但总的来说,与药理小组的配合也仅限于按照老师们的实验设计等待结果,也没一起去讨论还能做点什么。

3

一些想法

毕业之后,总有人问,读博累吗?累是真的累,以后可能也很难有一周七天,每天15个小时待在实验室的经历了。问题是,尽力了吗,还真不好说。实验的可能性那么多,很多也没敢去尝试,只选择了最稳妥的一条路,留下了许多的遗憾。工作之后,才觉得老师真不容易,我们只操心实验都感觉筋疲力尽,优秀的人果然都精力充沛。

也会有人问,读博值吗。值,真的值。回想起来,发表的文章或许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学到的实验技能,科研的思路,以及,那些回忆。

作者简介

赵文宇,年10月出生于山西交城,年7月于山西长治医学院药学专业获得学士学位,年7月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药学院中药学专业获得硕士学位,年考入沈阳药科大学攻读天然药物化学博士学位,导师宋少江教授。博士课题为苦木的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研究生阶段运用多种色谱分离技术,包括手性色谱,从中药苦木中分离得到个化合物,其中新化合物43个。进一步研究了这些化合物的抗肝癌和神经细胞保护活性。博士阶段在JournalofNaturalProducts、Phytochemistry、BioorganicChemistry、PlantaMedica、Fitoterapia上发表第一作者SCI论文5篇。年6月博士毕业后入职大连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学院,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

相聚植化

●扫码


转载请注明:http://www.xuexichongbing.com/xxcbzl/5049.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