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中药,历代本草书籍中,常在每一味药物的性味之下,标明其“有毒”、“无毒”。“有毒无毒”也是药物性能的重要标志之一,它是掌握药性必须注意的问题。
中药毒性分级
伴随临床用药经验的积累,对毒性研究的深入,中药毒性分级情况各不相同。如《素问·五常政大论》把药物毒性分为“大毒”、“常毒”、“小毒”、“无毒”四类;《神农本草经》分为“有毒”、“无毒”两类;《证类本草》、《本草纲目》将毒性分为“大毒”、“有毒”、“小毒”、“微毒”四类。
近代中药毒性分级多沿袭临床用药经验及文献记载,分级尚缺乏明确的实验数据。目前,正从中药中毒后临床表现的不同程度;根据已知的定量毒理学研究的数据;有小剂量与中毒剂量之间的范围大小;中毒剂量与中毒时间的不同及中药的产地、炮制不同进行中药毒性分级的全面探讨,深信会得到科学的结论来。
当今《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采用大毒、有毒、小毒三类分类方法,是目前通行的分类方法。
中毒常见的临床表现
有毒中药所含毒性成分有生物碱类、毒苷类、毒性蛋白类、萜与内酯类等的不同,作用于人体不同的系统或器官组织如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消化道等等,而引起不同的症状。
(1)含生物碱类植物中毒:含生物碱的较易发生中毒的植物有曼陀罗、莨菪(又名天仙子)、乌头、附子、钩吻、雪上一枝蒿、马钱子等。生物碱具有强烈的药理及毒理作用,其中毒潜伏期一般较短,多在进食后2~3小时内发病。毒性成分大多数侵害中枢神经系统及植物神经系统,因而中毒的临床表现多与中枢神经系统、植物神经系统的功能紊乱有关。
(2)含毒苷类植物中毒:目前因毒苷引起中毒的有三类:强心苷类、氰苷类、皂苷类。常见的如含强心苷类:致毒主要成分为多种强心苷,毒性及中毒症状与洋地黄中毒相似,主要有夹竹桃、万年青、羊角拗,还有罗布麻、福寿草、五加皮、铃兰、毒筋木等。
(3)含毒性蛋白类植物中毒:毒蛋白主要含在种子中,如巴豆、相思子。
(4)含萜类与内酯类植物中毒:本类植物包括马桑、艾、苦楝、莽草子、樟树油、红茴香等。
(5)其他有毒植物中毒:包括瓜蒂、白果、细辛、鸦胆子、甘遂等。
(6)动物性药物中毒:本类动物药物常见的有蟾酥、全蝎、斑蝥、红娘子等。
(7)矿物类药物中毒:本类药物常见有砒霜、朱砂、雄黄、水银、胆矾、铅、硫磺等。
产生中药中毒的主要原因
一、剂量过大,如砒霜、胆矾、斑鳌、蟾酥、马钱子、附子、乌头等毒性较大的药物,用量过大,或时间过长可导致中毒;
二、误服伪品,如误以华山参、商陆代人参,独角莲代天麻使用;
三、炮制不当,如使用未经炮制的生附子、生乌头;
四、制剂服法不当,如乌头、附子中毒,多因煎煮时间太短,或服后受寒、进食生冷;
五、配伍不当,如甘遂与甘草同用,乌头与瓜萎同用而致中毒。此外,还有药不对证、自行服药、乳母用药及个体差异也是引起中毒的原因。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