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选穴宝典

南岛艾灸学堂艾灸入门30讲

第九讲  选穴宝典

作业:

1.艾灸选穴可以从哪些思路入手?

调神、阴阳、三焦、四肢、五脏

2.怎么不断地丰富自己的艾灸治病经验?

多练习,多记录,多总结,多思考,提高得尤其快。

每个医案都总结,并且记录下来。可以寥寥数语,也可以多写一些自己的思路,对方的感觉,灸后第二天的反馈等等。记录的过程,既是总结的过程,也是提高的过程——特别是刚开始,对于施灸选穴和气至病所等问题还不是很明白时,多思考、多记录,提高得尤其快。

3.督脉上的至阳区主要有什么作用?

至阳(肝)区。解酒、交通上下气机、主治肝胆疾病。

4.任脉上的膻中区主要有什么作用?

主治情志、肺、心系病,振奋宗气。

实践题:排除艾灸禁忌症后,点根艾条悬灸任脉上的中脘穴30分钟至1小时,并记录艾灸时的身体感觉。(备选穴位:膻中穴,神阙穴,关元穴)

原文:

1.思路篇,内容有五,分列如下:

1.1从调神思考

艾灸的极致是调神。从调神的角度去思考怎么选穴施灸,才能说抓住了

根本。

把握这个根本,并不难,其要点,只在于:以被灸者强烈想被灸的地方

为首选。其余的选穴方法,都要服务于这一点。换言之,即使是经验丰富的

灸师,四诊合参后选出来的穴位,也不及被灸者的本神“选”出来的地方,

来得准确,来得见效神速。

灸师要时刻谨记这一点,因为当被灸者开始能够觉察到自己强烈想被灸

的地方时,往往是其元神恢复工作效率的表现。此时,灸师别太多自己的想

法,尽管无为,尽管相信被灸者,效果常很喜人。

1.2从阴阳思考

阴阳是总纲,只要有相对的事物存在,就可以分出阴阳。譬如相对于血

(为阴),气为阳;背腰为阳,胸腹为阴;变动不居为阳,固定不动为阴,

等等。

顺着阴阳的思路,第一条启示是阴病常可局部取穴。这里的阴病,指的

便是病位相对而言固定不动的病。譬如刚扭伤的脚踝,病位在脚踝,不会跑

到膝盖,可以局部探查有灸感的点施灸。又如常年胃痛,病位在胃,按揉不

散,可以在胃区探查有灸感的点施灸。(具体脏腑疾病,如何局部取穴,见

下方第5条;而病位变动不居,偏气分的病,如何取穴施灸,见下方第4

条。)

这种思路的第二条启示是灸虚不灸实。实是邪气实,虚为正气虚,相对

虚的地方,比较容易灸进去。譬如胃痛,正面的中脘附近灸不进去,可以试

试在后面的脊中穴附近探查有灸感的点,往往都能很快让艾热透到胃部,气

至病所。又如腰间盘突出而痛,在肚脐附近探查施灸,也很容易让艾热透到

腰部。

1.3从三焦思考

三焦,历来说法不一。此处讲的三焦的思路,属于我个人的看法:膈肌

以上为上焦,齐肚脐中线往下为下焦,而齐肚脐中线往上,到膈肌以下,为

中焦。

我的体会是:取不同部位施灸,对人体气机的影响不太一样。总的来

说,灸下焦,偏于补;灸中焦,偏于调理上下气机;灸上焦,偏于宣发输

布,散气和降气的力道强一些。

譬如很多人心下有硬结,此处相对而言是实证,直接对着灸,往往灸不

进去,感到被灸处烫。此时如果取下焦穴位施灸,可灸进去,而对于疏散心

下硬结,见效较慢,远不如取上焦穴位施灸来得见效快。如灸膻中,或天突

等,不拘泥于穴位,而要点在于灸上焦部位有灸感的点,利用上焦宣散之

力,降心下硬结化掉。

又如人气不足时,容易感到累;而肺的输布力道不足时,也容易感到

累。如果是气不足,多取下焦穴位施灸,如灸关元,增强人体精化气的功能,

气足则不容易累。而肺气不宣,则需要取上焦穴位施灸,如灸身柱,或

灸膻中,让气能畅达全身,人也不容易累。

下焦偏补,多适用于中老年人,对小孩子往往不太合适。很多书上都提

到,三十岁后方可灸足三里,我看现代人耗散得很厉害,二十多岁足三里便

可灸的,不在少数。至于孩子,多数不需要用到肚脐以下穴位;8岁以下的

孩子,甚至灸身柱和肚脐这两个穴位,便足以应付大多数疾病。

1.4从四肢思考

此处四肢代表着十二正经,是从经络的角度去思考,怎样选穴施灸。

循经取穴法,其依据在于:经气所过,主治所及。譬如足阳明胃经从头

走足,而经过心脏投影区,因而心脏病调理,一开始可以取胃经上的穴位施

灸。又如牙疼,足阳明胃经“入上齿中”,因而牙疼局部取穴(如颊车穴)

施灸无效时,可以循着胃经按压,在胸部找到痛点施灸。甚至在足三里处施

灸,也可治牙疼。

有几种情况,可以用到循经取穴法:譬如通过艾灸调理心脏病,排除禁

忌症,一开始要先循经取穴,可选内关、神门,或足三里、太溪等肘膝以下

穴位施灸。这种情况,是一定要先末端取穴,循经取穴。

又如痛经,而自灸关元时没灸感,周围没人可以帮忙灸腰部(体现了辨

阴阳的选穴思路),可以循着肝经找有灸感的点,如在阴包穴附近,常可找

到有灸感的点,并且灸时,很快便艾热传到小腹,痛经缓解。这种情况,循

经取穴,灸感和气至病所的发生,比局部取穴还快,多可采用循经取穴。

1.5从五脏思考

五脏的思路,主要体现在慢性病的调理上。

?  身柱一带,与华盖一带,为肺区;

?  神道一带,与膻中一带,为心区。

?  至阳一带,调理肝胆;

?  脊中一带,调理脾胃。

?  中脘下气,肝胆脾胃,皆可用之。

?  命门与关元,皆补元气。

?  腰阳关主腰腿,八髎主治生殖系统疾病。

也就是说,任督二脉,自上而下,依次是肺、心、肝、脾和肾区。特别

地,后背的身柱到至阳一带,为人身的太阳,周楣声先生特别将其名为“阳

光普照区”——“阳光普照,四末可达”,“阳光普照区”对慢性病的调理至

关重要,并且,灸此处,艾热能抵达四肢末梢,周身都能到。

从五脏的思路出发,首先要辨明病在哪一脏。譬如全身多处囊肿,“诸

湿肿满,皆属于脾”,重点要灸脾区。又如巅顶头痛,而不想剃掉头发灸百

会,辨证发现巅顶头痛,是肝经之病,重点要灸肝区。

2.经验篇从古到今,不停运用艾灸治病的人很多,他们将经验总结出来,或著于

书,或写成文,或口头传授,都在不停丰富艾灸治病的经验。根据不同来

源,大约可分成:来自古籍,来自师传,以及自己临床得来的经验。

2.1古籍

读古医书,谈到艾灸,需要特别注意这一点:古人所言灸法,多是直接

灸;艾条的发明和推广使用,不过大约一百年的历史。不明这一点,尽信古

书,难免迂腐。

譬如点燃艾绒的方式,古人很讲究:最优的是“取太阳之火,其次用线

香火”,其余如蜡烛火等,都有隐患。脑补一下,你皮肤上搁一小戳艾绒,

拿根蜡烛给你点燃艾绒,蜡滴下来会有灼痛的嘛,肯定不如线香点燃艾绒来

得安全。而用这个经验,移到点燃艾条上,却不太合适。建议使用蜡烛点燃

艾条,更多的还是在安全的考虑上。

另外,古籍所记载的经验,所谓“特效穴”,如阴郄治盗汗,我们不仅

要博学强记,知道这些经验,更需要多提几个“为什么”,问问这些特效穴

起效的原理是什么。譬如阴郄治盗汗,背后是汗为心液,起效的根本还是在

于补足心气。明白背后的道理,在灸“特效穴”不灵时,方不至于慌张无

措。

说到底,灸法无古今,其起效的根本在于“气至而有效”。“气至而有

效”,其中便包含了气至病所,却不限于气至病所。古今灸法的异同,表现

形式是一个直接灸,另一个艾条悬灸,而其根子上,都是“气至而有效”。

这一点需要特别注意,切莫以为我们又发明了什么新方法,并引为自得。

2.2师传

师传来源有二,一为业师,一为戒师。

古语有“入门领路须口授,功夫无息法自修”,其中在入门时,告诉学

生门在哪里、路往何方,为业师。业师多慈悲,谆谆教诲——古时候,多耳

提面命,网络时代,即使是


转载请注明:http://www.xuexichongbing.com/xxcbzl/10367.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