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翻拍自档案馆资料
绍兴曾是血吸虫病流行区
据了解,血吸虫病是血吸虫寄生在人或哺乳动物体内所引发的寄生虫病,是一种严重危害身体健康的重大传染性疾病。而钉螺是血吸虫病唯一的中间宿主,是血吸虫病传染过程的主要环节,只要发现有钉螺存在,就很有可能建立血吸虫病的整个传播链条。
(吸血虫病 图片来自网络)
浙江省医学科学院寄生虫病研究所陶海全教授,研究了一辈子的血吸虫病。他回忆说,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血吸虫病肆虐全中国,绍兴是典型的平原水网地区,境内河浜密集,水流缓慢,土壤肥沃,钉螺极易孳生繁殖,加上水乡广大农村和集镇居民傍水而居,生产、生活接触水的机会极为频繁。因此,绍兴成为了水网型血吸虫病的流行区之一。
(钉螺 图片来自网络)
据当时的数据统计,绍兴71个乡(镇)、个村流行该病,累计有钉螺面积.9万平方米,病人12万余例,病牛1.48万多头。柯桥区(原绍兴县)的兰亭、夏履、漓渚等镇均发现有血吸虫病人,嵊州市、新昌县是全市有钉螺面积最多的两个疫区。
(钉螺 图片来自网络)
血吸虫病可怕吗?在缺乏治疗手段的年代,血吸虫病人往往会脸色蜡黄,骨瘦如柴,肚皮鼓得像孕妇一样,因此又被称为“大肚子病”。患者轻则丧失劳动力,重则丢掉性命,进入晚期的病人,腿部会肿得像大象腿一样,难以下地走路直至糜烂,农村里一般叫这种病“大脚疯”或“流火”,在短时间内就会毙命。因此,很多人都视血吸虫病为“瘟神”。
开展一场查螺灭螺运动
照片翻拍自档案馆资料
上世纪50年代,绍兴和全国各地一样,开展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查螺灭螺运动。年,浙江省卫生实验院开始在诸暨县三环畈设立第一个省级血防试验区,基本方法是在当地组建查螺专业队,根据钉螺分布特点,在田间、沟边等钉螺隐藏地区创造一个孤立的灭螺地带,并开展人工捉、开水烫、火烧、铲土深埋等办法,以达到查螺灭螺“灭一块、清一块、巩固一块”的目的,这便是照片上的情景,用当时流行的两句话来概括就是:“男女老少齐上阵,千军万马送瘟神”。
“当时我们下乡工作的重点,主要是灭钉螺,治疗、宣传和粪便管理,很多农民得了血吸虫病,但不明白情况,还是会去有钉螺的地方游泳,我们就用兔子做实验,感染上血吸虫病的兔子,肝肠全部都肿大了。农民亲眼看到危险性,就开始重视了。”陶海全回忆说。
为防止血吸虫病进一步扩散,年,绍兴在全市范围内建立起血吸虫病防治站,之后又开始大量使用五氯酚钠、血防-67糊剂,并生产石灰氮用作稻田基肥消灭钉螺,采取灭螺、治疗、管粪、管水的综合性防治策略,在群众的参与和配合下,终于在年基本消灭了血吸虫病,年达到了传播阻断的标准。
血吸虫病是贫穷落后的影子,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役,不仅甩掉了血吸虫病流行疫区的帽子,更助推了绍兴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还有多少这样的老旧片的故事
请与晚报公号说说
来源:绍兴晚报·社区报
作者:顾鹏程
编审:Soso
绍兴晚报∣一个值得 绍兴晚报新媒-(工作时间)北京治疗白癜风哪家医院较好北京白癜风医院那个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