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季,纵身一跃潜入清凉的碧波中畅游一番确实是件美事。但此时亦是血吸虫病的流行季节。
血吸虫病主要是通过皮肤与含尾蚴虫的疫水接触而感染。由于钉螺孳生的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构成了其地域性以长江下游流行较广,夏秋季感染机会最大。
急性发病者多见于一次大量尾蚴感染,潜伏期可有一个月,以发热等全身症状为主,表现为尾蚴性皮炎、畏寒、发热(持续高烧39℃以上),多汗、多咳、腹痛、腹泻等.发病、感染地点方式集中,其中以捕鱼虾、戏水洗澡、放牧打草、打芦叶、挖泥篙、抗洪救灾时发病最多.洪水泛滥季节,非常适宜钉螺及血吸虫尾蚴在水中活动,人们由于生产生活、防汛抢险、频繁接触含有尾蚴的“疫水”,极易感染血吸虫病.
预防血吸虫病的三个关键和自我保护措施
预防血吸虫的关键是:
一、认真查灭易感地带钉螺.疫区在洪水漫滩之前,采取氯硝柳胺喷洒、浸杀、土埋等措施灭螺;
二、强化粪便管理.不随地大小便,厕所应建在水淹不到的地方,棚区粪便要集中处理,不要排入江河、湖塘;
三、抓好健康教育和个体防护.提高疫区群众自我保健意识和防护能力,杜绝非必要性接触疫水.对防洪抢险等必须接触疫水的应涂擦皮避敌、邻苯二甲酸二丁脂油膏、15%邻苯二甲酸二丁脂乳剂等防护药品,4小时左右间隔涂药;
四、早发现、早治疗.已接触疫水者和怀疑接触疫水者,应在接触疫水之日起23—26天内服用毗喹酮40毫克/公斤,一次顿服.
出品:外联部
图文编辑:谈太英
审稿:李俊珍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