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洲村位于小孤山之下游,上接江心村,下连光明村,南面以小夹江为界与金洲村相毗邻,北面临长江与安徽省望江县隔江相望。地呈卵型,上圩宽,下圩窄,面积亩,北面小沙洲面积亩,总计面积亩。其中耕地面积亩,占总面积71%;水域面积亩,占总面积1%;植树造林亩,占总面积10%;小沙洲面积占总面积19%。人均土地1.83亩。
全村人口人,分成14个生产小组。党员97人,其中女性14人,占党员总数13.4%。设党支部1个,下辖15个党小组。参加社保人员人,享受低保户待遇有87人,享受五保户待遇有22人,精准扶贫60户人。
居民几乎都是安徽省枞阳人,大多数是在建国前由安徽省枞阳县迁入境内,少数是在年闹饥荒时由安徽省枞阳县迁入。居民种族有汉族、壮族、苗族,有种姓氏,其中张姓居榜首。以枞阳人方言为主,继承枞阳人老祖先的习俗。每年腊月二十四日,当夕阳西下,家家户户,鸣爆竹,摆供品,接祖宗。除夕,请菩萨,祭祖宗,包压岁钱。正月初一,拜土地神,拜新灵。正月初二日,亲朋好友,相互走动,串门拜年,畅谈昔年好收成,展望新年丰收景。端午节吃粽子,纪念屈原;中秋节吃月饼,赏月亮,全家大团圆。儿子结婚,父母首先托人说媒,然后,择日向女方父母递上“日书”,预报佳期,同时带上礼品、现金和大红被单或毛毯,喜气融融,高高兴兴把婚事办。新生儿出世,做三朝,接亲朋好友相聚庆祝,一派喜气洋洋,蓬荜生辉。有人去世,亡者家属请道士念经,乐士奏乐,礼士读哀章,为亡者超度灵魂。
新中国成立前,由安徽枞阳县张、王、何、童、吴、丁、杨、黄8大姓,首次来到这块冲积洲,把洲分为8大股,地块分成天、地、元、张等号。天字号即今村八、九两组;地字号即今村七、十四、六三组;元字号即今村四、五两组;张字号即今村三、二、一三组。8大姓中张姓人数最多,居8大姓之首,该洲由此得名“张姓洲”。年土改结束后,由土改干部王寒影将“张姓洲”命名为“天明乡”,寓意天亮了,有了好兆头。下辖南埂2个自然村(天元村、江林村);北埂2个自然村(永丰村、杨林村)。年扩大编制把光明并入天明乡,取名叫“张复乡”,乡政府移居今光明村二十五组。是年,成立民兵大队,朱舟发任大队长。年成立了党支部,此时党员只有7人,张友才任党支部书记。年成立初级社,年转高级社。是年,实行政社合一,把张复乡、鳞字乡合并起来,恢复天明乡政府驻张姓洲组织,取名为“升洲大队”,年,实行乡村制,升洲大队更名为“升洲村”。村部坐落在北埂。
新中国成立前,村公路(大车路)以上是杂草丛生,暗沙凸多,当时人们称其“鸡窝沙”,而且高低不平;村公路(大车路)以下是一片芦洲,芦柴成林。整个圩内上高下低。民国政府不修水利,春夏两季雨水过多,低洼地积水,年、年都是这样。当时有一首歌谣:“张姓洲,张姓洲,十年九不收,收了几斗毛大麦,肚子喝得稻箩粗。”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围垦,人们辛勤劳作,土壤虽然得到改良,但是仍然贫瘠。村公路(大车路)以上,只能种些红薯、芝麻、大豆等农作物。红薯亩产达—斤,棉花产量很低,每亩籽棉只有40—50斤。村公路(大车路)以下,坑洼不平,一旦洪涝,白茫茫一片,只能种些水稻,每亩收稻谷最多是斤,棉花产量比大车路以上的棉花产量更低。经过几代人艰苦奋斗,群策群力,兴修水利,改良土壤,土地品质得到提高,水利设施得到改善,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年以后几年耕地面积亩,每年向国家交售爱国棉万斤,油菜籽和小麦万斤。年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村民们劳动热情高涨,干劲倍增。棉花、油菜、小麦、水稻单产大幅度增长。棉花单产皮棉余斤,油菜单产—斤,小麦单产—斤,水稻单产0余斤,改变了过去产量低,收入少的不良状况。
20世纪50-90年代,农民翻耕土地主要靠耕牛,使用的农具主要是犁、耙、耖、铁锹、锄头、牛车、水车、板车、单杆手压喷雾器等等。全村有耕牛94头、犁72张、耙43张、耖30张、牛车52辆、水车30部、板车部、单杆手压喷雾器部。还有1台“丰收”27型拖拉机。年土地承包到户,全村有背式手压喷雾器部、机动喷雾器部、手扶拖拉机16台。年土地流转,出现7个农业大户,农业生产逐步走向机械化,同时解决了剩余劳力就业难问题。至年,全村有收割机4台、旋耕机5台、撒肥播种机2台,自走式水旱两用喷杆喷雾器3台。平整土地亩,为村民耕作提供了方便。自年开始,小沙洲由个人承包,起初每年向村缴纳承包费元,后来种植经营范围扩大,每年向村交承包费30余万元,壮大了集体经济。
在水利建设方面,村里花了大量资金,建闸5座。一旦发生洪涝,只要打开闸门,洪水便排向小夹江或长江。建抽水站2座,购置动力机7台,其中匹1台、75匹2台、50匹1台、20匹3台、合计功率匹马力。一旦江水上涨,内涝无法从闸口排出,就启动抽水站机器,工作人员通宵达旦,轮流值班排涝。年从大拐头(洲头)通向田间,用石头垒成抗旱槽余米,挖土槽米,至年共建设水泥抗旱槽10道,全长米,挖田间1级沟4道。干旱时就将2台75匹马力的电动机分别架在洲头通向长江的抗旱槽上和村部通向长江的抗旱槽上,日夜抽水抗旱,确保棉苗不受旱,茁壮生长。
为了发展经济,村里除了办好农业外,还创办了一些小型企业:
养猪场,创办于年,每年养猪30余头。同时,养鸡、养鸭数百只,还有一片桃林,面坊设在其中,由大队经营,为改善社员的生活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停办于年。
船队,创办于年,其中航运船只4艘、渔船2艘、渡船1艘(开始是木帆船,后来是钢质船体)。年停办,船只全部卖掉。只有渡船由私人经营,至今仍在运营。
发电站,创办于年,三间砖木结构的瓦房,50千瓦发电机1台,75匹马力的动力机1台,职工3人,白天加工,晚上发电,年停办。
窑场,位于今十三组,创办于年,职工26人。每年出产大青砖3万块,瓦2万片。此时也有5个生产小队,也办起了窑场,开始烧小瓦,后改机瓦,2年后就停办了。大队窑场促进了集体经济的发展,也活跃了社员们的经济,年停办。
新中国成立前,鳞字号学者许海春曾在我村办私塾1所,学生32人。日本侵华战争打响,私塾也就停办了。后来,学者李小石父子进行“乘车教育”即流动式。当时八宝洲都有他们的教学点。知名学者夏恬安和何访良,先后在南埂和北埂办起私塾,学生只有10来人。
新中国成立后,年开始创办学校,南埂1个教学点,教师1人,北埂2个教学点,教师2人,学生共60人。年在今十四组建设学校,命名为“天明完小”,招生辐射到棉船外三乡,年增添了初中班,年为江北区第二中心完小。年,中心完小搬到圩中心村公路(大车路)旁,此时学生达到人,教师28人。年解散各片教学点,师生集中到中心完小,此时校名更为“升洲学校”,由于初中学生增多,班级扩大了,学校改称为“升洲中学”(即棉船二中),两年后又更名为“升洲小学”。年荣获“九江市德育工作先进单位”光荣称号,为我村向高一级学校输送了不少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年由于生源减少,学校只设1—4年级,学生33人,教师5人。
年—年,为了扫除文盲,提高农民文化水平,办起了农民夜校。社员们白天参加劳动,晚上上夜校,识字学文化。年—年,为了加强学生“双基教育”,动员适龄儿童上学读书。98%的适龄儿童都入了学,顺利地通过了省、市、县“双基教育”大检查,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贡献了较大的力量。
新中国成立前,境内有1所跌打损伤医疗所,年有中医诊所1所。年大队办起了中医合作卫生所1所,年有赤脚医生4人,工资待遇每年余元。实行联产生产责任制,卫生所解体,由个人办起了个体诊所4所。年为了贯彻上级有关部门的医疗精神,村里把个体医生集中在一起,办起了村卫生所,设住院床位4个。所长1人,医务人员4人,承担本村合作医疗任务。全村有人参加“新农合”。凡是参加“新农合”的村民,都可以享受国家合作医疗优惠政策。特困户,扶贫对象免费治病。
村两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