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源泉乳房乳房湿疹寄生虫病乳腺癌

乳房湿疹是发生在乳头及乳晕处皮肤的一种非特异性过敏性炎症,男女均可发病,但以哺乳期妇女多见,大多数为双侧病变,部分病人为单侧。皮疹为多形性,常有皲裂、瘙痒,易复发。有时可与身体其他部位皮肤损害同时伴发。

乳房湿疹的症状体征:多见于哺乳期妇女,大多数为双侧乳房病变,少数为单侧,病变部位在乳头,乳晕,特别是乳房下部,急性期皮肤表现为密集的栗粒大的小丘疹,疱疹或小水疱,基底潮红,有点状渗出及糜烂面,有浆液渗出,可发展为红斑,结痂,并伴脱屑,皮损易转为亚急性或慢性而长久不愈,或愈后复发,在亚急性和慢性期皮肤浸润,粗糙,肥厚,乳头皲裂,但病变较软,不形成溃疡,乳头也不受侵犯,自觉瘙痒,婴儿吸吮时可有剧烈疼痛,停止哺乳后容易治愈。

根据下列特点可诊断为乳房湿疹:①发生于哺乳期妇女;

②发生于乳头,乳晕及乳房下部的红斑,渗液,糜烂,结痂,脱屑,皲裂及瘙痒;

③愈后又易反复发作,一般在停止哺乳后可治愈的特点可诊断。

乳房湿疹的病理病因

(一)发病原因:引起乳房湿疹的病因较复杂,多由于外源性因素与内在因素相互结合,相互作用的结果。

1、外源性因素机体暴露于外界如尘埃,花粉,日光,寒冷,炎热,潮湿,多汗,摩擦及动物的皮毛碎屑,化学物质,化妆品,人造纤维,染料,塑料制品等均可诱发,进食某些食品如鱼,虾,蛋,蟹或牛奶等异性蛋白可使乳房湿疹加重。

2、内源性因素慢性感染病灶,慢性胆囊炎,慢性扁桃体炎,肠寄生虫,过敏体质,有皮肤病湿疹,食物过敏等特应症的历史,有家族性倾向,代谢,内分泌,消化道功能紊乱,精神过度紧张,躯体过分疲劳,真菌污染等。

(二)发病机制:本病是内外因素相结合而引起的一种迟发型过敏反应,患者可能具有一定的湿疹素质,在一些因素的激发下发病,因病因复杂,确切的发病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病理分期:根据乳房湿疹病理变化,临床可分为3期:

(1)急性期:表皮内水疱形成,周围有一定程度的细胞内或细胞间水肿,表皮内炎性细胞浸润,真皮浅层有血管扩张,间质水肿。

(2)亚急性期:表皮内水疱形成,表皮细胞间有炎性细胞浸润,中层棘细胞肥厚,伴有不同程度的角化,真皮内明显的嗜中性白细胞浸润。

(3)慢性期:不见水疱,棘层显著肥厚伴上皮增生,表皮角化过度也可有不全角化,表皮内有轻度水肿,真皮内有慢性炎性细胞浸润,小血管增厚可见内皮细胞及胶原纤维增生。

乳房寄生虫病本身并不多见,但是临床上由于忽视,往往产生误诊。我国常见的一些乳房寄生虫病有以下几种。

乳房丝虫性结节:常见于丝虫病流行区域。临床表现为乳房内出现单个结节或硬块,也可同时有几个结节。结节多位于乳房皮下或浅表腺组织外上部,少数可出现皮肤改变,故尚需与乳腺癌、乳腺结核等鉴别。必要时应通过活组织病理检验证实。

乳房包虫病(棘球蚴病):患者多为不牧区包虫流行地区的妇女。乳房内肿块生长较慢,常无多少症状,包块呈囊性,活动性,包膜完整。乳房X线片可呈圆形或椭圆形,边缘呈整齐的包壳状影像。另外,此类患者多有肝、肺包虫并存或有肝包虫手术史治疗,可在服用抗包虫药物同时进一步采用手术或穿刺治疗方法。

乳房裂头蚴病:人体感染裂头蚴的方式常给本病提供一定诊断线索,其感染方式有3种:(1)局部贴敷生蛙肉;(2)吞食生的或未煮熟的蛙肉;(3)饮用生水或湖塘水等。表现为乳房肿块,肿块多为圆形、核桃或鸡蛋样大小,少数为条索状或不规则形。质较硬,边界不清,常与周围有粘连,多无明显压痛。有时可伴有腋下或锁骨上淋巴结肿大。早期,肿块常有迁移性,局部瘙痒或有虫爬感。有时需与肿瘤或炎性包块鉴别。治疗以手术为主,必须取出虫体,方能彻底治愈。找不到虫体时,应注意有无裂头蚴迁移的隧道,有时沿隧道切开可找到虫体。亦可局部注射40%酒精加奴夫卡因2~4毫升杀死虫体。

乳房肺吸虫病:病人多有生食或半生食蟹史,主要表现为皮下肿块,肿块多具游走性,常为单个,偶尔多个成串。局部可有微痒或微痛症状。部分病人有全身症状,如低热、咳嗽、厌食、乏力及出汗等。血化验嗜酸粒细胞多明显增高。肺吸虫皮内试验多为阳性。治疗本病首选是硫双二氯酚(别丁)。每日每公斤体重50~60毫克,每日3次,每日或隔日给药,20天1疗程,多在1~2个疗程后消失。

乳房血吸虫病:患者多有血吸虫或疫水接触史,常无自觉症状,主要表现为乳房肿块。其它试验检查与血吸虫病检查一样。因患本病易伴发乳腺癌,故确诊本病后应尽早手术。

乳腺癌: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据资料统计,发病率占全身各种恶性肿瘤的7-10%,在妇女仅次于子宫癌,它的发病常与遗传有关,以及40—60岁之间,绝经期前后的妇女发病率较高,仅约1-2%的乳腺患者是男性。通常发生在乳房腺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症状:乳房肿块、泌乳障碍、乳腺癌的远处转移、胸痛、剧痛、水肿、乳头内陷、乳头溢液、乳头破碎。

唐汉钧教授对于早期病例,以祛邪攻坚为主,多选用露蜂房、八角莲、山慈菇、石见穿、龙葵等;对于年老体弱的,以扶正培元为主,多选用十全大补汤加减;对于正虚邪实的,可用攻补兼施法;手术后,有气虚不足、神疲乏力症状的,用益气健脾法治疗,用香砂六君、补中益气等加减;放疗、化疗后,有阴虚内热、口干舌燥症状的,用养阴清热法治疗,用生地、玄参、石斛、沙参、黄精、知母等,有气机逆乱、恶心、头晕、乏力、纳呆等症状的,用止呕降逆、和胃理气法治疗,如用旋覆花、代赭石、苏梗、姜半夏、白术、左金丸等;有白细胞、血小板降低的,用滋补肝肾法,并加用血肉有情之品调治,如熟地、丹参、黄精、桑椹子、龟版、鹿角、鳖甲等;术后淋巴结转移的,应在放化疗的同时,辅以化痰软坚、祛瘀解毒的中药治疗,如小金丹、醒消丸等;术后患侧手臂经络瘀阻、肿胀不适的,需加用活血祛瘀、舒筋通络中药,配合外敷药物,可减轻臂肿;术后骨转移,如用杜仲、虎杖、续断、莪术;肺转移、胸水,加鱼腥草、莱菔子、野百合、葶苈子、百部等。

陆德铭教授临床上习用生黄芪、党参、炒白术、茯苓等以健脾益气,顾护后天;仙灵脾、肉苁蓉、补骨脂、山萸肉等温肾壮阳,固摄先天;又以天冬、天花粉、玄参、南沙参、枸杞子、女贞子等滋阴润燥;当归、川芎、白芍、制首乌等养血生血。他在组方之时,在各组药物中各选用2-3味,以为扶正之品,气阴或气血双补,脾肾兼顾。另又以白花蛇舌草、蛇六谷、蛇莓、龙葵、石上柏、七叶一枝花、半枝莲、蜀羊泉、石见穿、制南星、苦参片、生米仁等清热解毒药以为抗癌之物。又因肿瘤为有形之积,每多痰瘀凝滞,胶着不化,又喜用莪术、三棱、山慈姑、海藻、蜂房等药以达活血化瘀,化痰散结目的。

由于转移部位的不同及体质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患者常有许多兼证、变证,陆师常在上述配伍辨病用药基础上,辨证用药。转移入肺及胸膜、咳嗽、气急、胸闷、伴积液者,加葶苈子、莱菔子、苏子以肃肺降气平喘;转移入骨,疼痛彻夜难眠者,加炙乳香、炙没药、细辛、徐长卿以活血止痛,并加重补肾之品,以壮骨通阳;转移入肝,黄疸、呕恶、纳谷不馨者,加茵陈、垂盆草、炙鸡金以利湿退黄;局部淋巴结转移者,则加用贝母、夏枯草、丹参等软坚散结;放、化疗反应严重,呕恶不止者,加姜半夏、姜竹茹、陈皮;夜寐不安,辗转反侧者,加合欢皮、酸枣仁、五味子;大便干结者,加生首乌、枳实、郁李仁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xuexichongbing.com/xxcbfz/6046.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