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党管档为国守史为民服务
年1月5日,宜昌市消灭血吸虫病庆功大会在市工人文化宫举行。中共湖北省委血防领导小组副组长、血防办公室主任江光权在会上宣读了《关于宜昌市消灭血吸虫病的批复》文件,并代表省委、省政府向宜昌市委、市政府颁发了“消灭血吸虫病合格证”,授予消灭血吸虫病“纪念杯”,这标志着宜昌成为全省第一个消灭血吸虫病的城市。那么,该荣誉是如何取得的,让我们透过市档案馆馆藏档案一探究竟。
湖北省委血防领导小组批复
宜昌市有两个疫区
上世纪60年代,宜昌市出现了两个血吸虫病疫区,一个在共联大队(今伍家岗区共联村)古坟溪,一个在紫阳大队(今点军区紫阳村)紫阳河及其支流贾家沟。古坟溪在江北郊区的最下游处注入长江,发源于宜昌县的马宗岭,长约16公里。流经地有伍家公社共联大队的1、2小队,市水产大队1个从事养殖业生产的小队,共计人。年11月发现活钉螺的平均密度为8.9只/平方尺,阳性率1.0%,钉螺面积亩。年查出病人58人,到年止,累计有病人91人。年至年共查耕牛头次,耕牛数已从头下降为23头。紫阳河在江南郊区的最上游处注入长江,离江岸米处有贾家沟的水流汇入。紫阳河发源于宜昌县的长坪,长8公里;贾家沟发源于毗邻的牛扎坪大队,长3.5公里。这两条溪沟均从点军公社的紫阳大队穿过,该大队当时共有人。年,因驻在这里的长办三峡区勘测大队有26名工人发生急性感染而定为疫区。次年发现钉螺面积亩,钉螺密度达只/平方尺,同时发现病人91人,到年止,累计病人人。至年共查耕牛头次,耕牛数已从头下降为31头。这两块疫源地互不相连,但钉螺面积都集中在离出河口1至2公里处,丰水期长江水可以倒灌,在钉螺生态区的划分上均属山丘沟渠型,地形分类属江滩,海拔高度约50米,钉螺为肋壳螺。两处疫区共有人口人,钉螺面积亩,累计病人人,累计病牛头次。
因地制宜改造环境
在中共宜昌地委和宜昌县委的领导下,至年在古坟溪出口处采取筑堤水淹的方式建坝。参加施工人数,投工5.4万个,完成土石方4.6万立方米,建成一座坝高8米,容量万立方米,水面为亩的水库,库内水深4至8米,取名“血防水库”。该库建成后就再未查见钉螺。后来水库成为市水产大队的一个养殖基地,每年可产鱼从8万斤一度提高到20万斤。年,市委将水库改名为“龙盘湖”,按规划建成了后来的龙盘湖风景区。
消灭血吸虫病资料图
紫阳河疫区从年起采用铲草、火烧、药物喷洒、开新填旧、水改旱以及改河道等多种措施灭螺,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仅年就铲草洒药灭螺7遍,投入人工1.25万个。年在翠谷山凿洞,使河道下游改道,破坏了钉螺的生存环境。年,疫区划为葛洲坝工程局的施工场所,原来的有螺地带被土深埋4至6米,疫区附近的农民都已迁至山上的新居,彻底改变了原来的地理景观,从此再也未查见钉螺。宜昌市两个疫区的消灭,一个靠深水,一个靠深土;一个是主动采取,一个是施工的需要。它们一劳永逸地改变了钉螺的孳生环境,为全市强化治疗、彻底消灭血吸虫病奠定了基础。
全面筛查精准施治
宜昌市开展血吸虫病病人治疗以来,每年查出的病人都在当年年底集中治疗,早年集中在大队卫生所、公社卫生院,医院。所用药物有酒石酸锑钾,血防、,吡喹酮等。所查出的病人中,99.2%得到了治疗,共计人次,经“三粪九检”绝大多数痊愈,有效保护了劳动力。从年起,4次用血吸虫皮试抗原在疫区对应检对象人次进行筛选,阳性率为13.1-24.7%,对阳性者再次进行重点检查。年又对有病史的人进行环卵沉淀试验和间接血凝试验,查出阳性26人,年底均列为治疗对象。在治疗病牛方面,至年共查出病牛头,99.5%都由兽医部门列为治疗对象。经过10余年来的不断治理,疫区的居住条件、生活环境和卫生面貌有了很大改善。紫阳大队用上了自来水,河谷地区的4个生产队都迁入砖瓦水泥结构的新居,生产内容也以采石、运输等副业为主。共联大队1、2生产队也修建了卫生井、沼气池、发酵池和公厕。由此,为全市彻底消灭血吸虫病疫源地提供了更可靠的保证。为搜索和治疗市区的血吸虫病病人,、年对全市从疫区迁入和去过疫区的工人、干部人进行了皮试,阳性率11.2%。从年起连续4年对皮试阳性及有病史的人次进行了“三粪九检”,检出病人33人;同时对人次做了环沉试验,阳性人;年对人进行了间接血凝试验,阳性22人(占2.2%)。4年来共治疗人次。
宜昌市请求对消灭血吸虫病进行考核验收的报告
鉴于此,宜昌市于年8月2日向湖北省委血防领导小组提交了《关于请求对宜昌市消灭血吸虫病进行考核验收的报告》。省血防领导小组在认真审阅报告,并听取了省赴宜昌市消灭血吸虫病考核组考核情况的汇报后,认为宜昌市达到了中央血防办制定的《消灭血吸虫病的试行标准》。10月11日,省委血防领导小组正式批复:“宜昌市是我省第一个达到消灭血吸虫病的市”。
来源:三峡晚报宜昌珍档编辑:焦永丽初审:程锡勇终审:曾勇宜昌市档案馆“宜昌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