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血吸虫病

血吸虫病是由血吸虫寄生于人体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人通过皮肤接触含尾蚴的疫水而感染,主要病变是由虫卵引起肝与肠的肉芽肿形成。

在血吸虫感染过程中,尾蚴、童虫、成虫以及虫卵等均可对宿主造成损害,但以虫卵引起的病变最严重,对机体的危害也最大。造成损害的原因和机制主要是不同虫期血吸虫释放的抗原诱发宿主的免疫反应所致。

一、主要器官的病变及其后果

由于成虫主要寄生在门静脉系统,因此虫卵一般沉着于肝、肠组织内。如果成虫或虫卵出现在门脉系统以外的组织和器官时,如肺、脑等,称异位寄生。

1.结肠

急性期,虫卵沉着在结肠黏膜及黏膜下层,形成急性虫卵结节。肉眼可见肠黏膜充血水肿及灰黄色细颗粒状扁平隆起的病灶,直径0.5~1cm。继之,病灶中央可发生坏死脱落,形成大小不一、边缘不规则的浅表溃疡,虫卵可随之脱落入肠腔,在粪便中可查见虫卵。

临床上可出现腹痛、腹泻等痢疾样症状。随着病变的发展,虫卵结节逐渐纤维化,虫卵也逐渐死亡及钙化。由于虫卵的反复沉着,肠黏膜发生溃疡和肠壁纤维化,最终导致肠壁增厚变硬、肠腔狭窄,甚至肠梗阻。由于肠壁结缔组织增生及瘢痕形成,虫卵难于排入肠腔,故晚期患者粪便中不易查见虫卵。此外,部分病例肠黏膜萎缩,皱襞消失,部分呈息肉状增生,少数病例可并发管状或绒毛状腺瘤甚至腺癌。

2.肝脏

虫卵随门静脉血流到达肝脏,病变主要在汇管区,以左叶更为明显。急性期肝脏轻度肿大,表面及切面可见多个大小不等的灰白或灰黄色、粟粒或绿豆大小的结节。

慢性期,肝内可见慢性虫卵结节和纤维化。感染较轻的病例,仅在汇管区有少量慢性虫卵结节。长期重度感染的病例,汇管区周围有大量纤维组织增生,肝因严重纤维化而变硬、变小;肝表面不平,有浅的沟纹分割成若干大小不等稍隆起分区,严重时形成粗大结节。切面上,增生的结缔组织沿门静脉分支呈树枝状分布,故称为干线型或管道型肝硬化。

镜下可见汇管区内有大量慢性虫卵结节,伴有多量的纤维组织增生,肝小叶破坏不严重,故不形成明显假小叶。由于虫卵较大不能进入肝窦,造成门静脉分支虫卵栓塞静脉内膜炎、血栓形成和机化,以及门静脉周围纤维组织增生,使肝内门静脉分支阻塞和受压,从而引起较为显著的门静脉高压,临床上常出现腹水、巨脾、食管静脉曲张等后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xuexichongbing.com/xxcbfz/5856.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