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发现肝病临床表现有食欲减退、厌油腻,进食后腹胀、恶心、呕吐,活动后易感疲倦,皮肤、巩膜黄染、尿黄如茶,肝区隐痛等,少数重型肝炎可见少尿、出血倾向和意识改变。一旦出现这些表现应警惕肝病甚至肝硬化的可能,医院诊治以免贻误病情。
引发肝病的原因
病毒感染:
甲、乙、丙、丁、戊等各型病毒性肝炎。甲肝和戊肝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水源或食物被污染会引起爆发流行,也可经日常生活接触传播。这两种肝病多为急性发病,一般不会转为慢性。乙肝、丙肝主要经血液传播、母婴垂直传播、性接触传播,感染后易发生慢性化。丁肝病毒只有与乙肝病毒同时或在乙肝病毒感染的基础上才可能感染。EB病毒、巨细胞等非嗜肝病毒也可以引起肝损害。
药物损害:
药物是把双刃剑,能治病,但使用不当或药物的不良反应也会损害肝脏。
自身免疫性损害:自身免疫性肝炎、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等自身免疫性肝病可能与自身免疫、遗传、环境因素等相关。
酗酒:
长期大量饮酒可致肝损伤,主要是肝细胞脂肪变性,进而可发展为酒精性肝炎、肝纤维化,最终导致酒精性肝硬化。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患病率呈上升趋势,患病年龄有低龄化趋势。肥胖、2型糖尿病、高脂血症是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易感因素。
血吸虫感染:
在南方多见,可导致血吸虫病,进一步引起肝脏纤维化导致肝硬化。
其他:
如结石、蛔虫、肿瘤引起的胆汁淤积和胆道阻塞,肝淤血造成的血液循环障碍,肝豆状核变性、血色病等。
往期回顾:
“南楠”说科普|风湿科病人:“这药能掰开吃吗?”
“南楠”说科普|办公室的“隐形杀手”高血压篇
本文图片素材为原创内容,转发请标注出处。
本文受上海市科委科普项目资助(项目编号:18dz),允许上海市科委免费公益使用和推广传播。
仁济南院官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