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知无畏或草木皆兵,均不可取,当有备而战。
某情是一把双刃剑,化不利为有利,某种意义上讲,是考察应急机制、提升全民身体素质、检验医学真知的难得机遇。
国难当头,中医式微,经方破落,掩面而泣;卓绝的经方,你的战场在哪里?!
经方常在,经方人不常在;经方常在,经方伯乐不常在。
真武汤、附子汤、小青龙汤、小青龙加石膏汤、葛根汤、大青龙汤、桂枝加厚朴杏子汤、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附子甘草汤、桂枝人参汤、小柴胡汤、柴胡桂枝汤、麻黄升麻汤、升麻鳖甲汤、升麻鳖甲去雄黄蜀椒汤、葶苈大枣泻肺汤、苓甘五味姜辛夏杏汤、理中汤、四逆汤类方等,这些优秀方子啊,你们当站出来,护卫孕育你的这片大地;是的,很多子孙已把你遗忘、甚至唾弃;是的,很多子孙已经把你面目全非、羊头狗肉;是的,有些人笃信科学,但不知科学亦有待进步!知道,你一直坚守、准备着;知道,你忍辱负重、不计前嫌;但,始终不见你的踪影,为何?!你知道吗,你的故乡正……
经方辨治犹如华夏大地的护身符,历史上经历无数次疫情,有效地呵护炎黄子孙繁衍生息健康兴旺。病毒千变万化,人类在病毒面前似乎十分渺小,若持拍待球对待病毒恐难应付;幸运地经方法度以不变应万变,虽不去研究微观,但从宏观角度仍可以做到应对自如。
恶寒发热,是一对判定外感和机体状况及疾病发展转归的利器。恶寒,是机体里位因途经枢机向表位布输而津血亏虚且无里实热的表现,是虽添加衣被自我寒冷不减的感觉,通常情况下表现蜷缩体位,甚则振栗或躁动不安。发热,是机体津血与病邪交争的体现,是身体发热、鼻息灼热的自我感觉或并他人可以察觉到的面赤缘缘、身热灼手的现象,通常情况下表现舒展体位,甚则烦热不宁,需要明确的是中医所言发热不是体温计数值而更偏重于病人自身体感。即,恶寒是物质,发热是功用,即恶寒是体、发热是用。恶寒发热是一对疾病发生发展转归过程中,因其比例多少而复杂变化着的矛盾;是体现机体调动自身潜能与疾病交争的能力。恶寒是机体陈兵待战、发热是机体浴血奋战,单纯恶寒而不发热是机体津血不足而无还手之力,单纯发热而不恶寒是机体里热的外在表现。
汗出、小便、大便,是机体通常情况下清除病邪最重要最基本的三条途径,它们依次分别基本对应表位、半表里位、里位,即皮肉筋骨、五脏六腑、口到肛门之间消化道管腔内。
汗出,或汗或无,或汗出不爽或絷絷汗出,或自汗或盗汗,或头汗或手足心汗,或冷汗或热汗,或汗臭或无异味,或汗出如油或汗出淋漓等。
小便,或色如啤酒或如浓茶或色淡如清水,或频数或次数减少,或尿畅或不利,或尿少或量多,或尿痛或浑浊,或尿后身冷或尿时头痛或尿快然但头眩等。
大便,或利或难或不尽,或溏或如羊屎,或前干后稀,或黄或绿或暗或黑,或粗或细。
以“发热、乏力、干咳、呼吸困难、出凝血异常、或无明显发热等”为例,从经方角度扼要(用原文下划线)剖析:
伤寒论条文:
7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少阴病,咳而下利,谵语者,被火气劫故也,小便必难,以强责少阴汗也。
82太阳病发热,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
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
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发其汗,以二三日无里证,故微发汗也。
40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病变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41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
18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
63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下利,手足厥冷,无脉者,灸之不温,若脉不还,反微喘者,死。少阴负趺阳者,为顺也。
少阴病,四逆,恶寒而身蜷,脉不至,不烦而躁者,死。
少阴病六七日,吸高者死。
伤寒六七日,脉微,手足厥冷,烦躁,灸厥阴,厥不还者,死。
金匮要略:
七14咳而上气,此为肺胀。其人喘,目如脱状,脉浮大者,越婢加半夏汤主之。
15肺胀,咳而上气,烦躁而喘,脉浮者,心下有水,小青龙加石膏汤主之。
16肺痈胸胀满,一身面目浮肿,鼻塞清涕出,不闻香臭酸辛,咳逆上气,喘鸣迫塞,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
十二13脉沉而弦者,悬饮内痛。病悬饮者,十枣汤主之。
15膈间支饮,其人喘满,心下痞坚,面色黧黑,得之数十日,医吐下之不愈,木防己汤主之,虚者即愈,实者三日复发,复与不愈者,宜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主之。
18支饮不得息,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
26咳逆倚息,不得卧,小青龙汤主之。
27青龙汤下已,多唾口燥,寸脉沉尺脉微,手足厥逆,其面翕热如醉状,手足痹,气冲小腹上冲胸咽,因复下流阴股,小便难,时复冒者,与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治其气冲。
28冲气即低,而反更咳,胸满者,用桂苓五味甘草汤去桂加干姜细辛,以治其咳满。
29咳满即止,而更复渴,冲气复发者,以细辛干姜为热药也,服之当遂渴,而渴反止者,为支饮也,支饮者,法当冒,冒者必呕,呕者复内半夏,以去其水。
30水去呕止,其人形肿者,加杏仁主之。其证应内麻黄,以其人逐痹,故不内之,若逆而内之者,必厥。所以然者,以其人血虚,麻黄发其阳故也。
31若面热如醉,此为胃热上冲熏其面,加大黄以利之。
十六5夫吐血,咳逆上气,其脉数而有热,不得卧者,死。
附宋本伤寒论82条释义(水平极其有限,一家之言错误难免!):
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一作僻。地者,真武汤主之。方四十三。[82]
茯苓芍药生姜各三两,切白术二两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右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62新加汤→芍药四生姜四、67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茯苓四白术二、68芍药甘草附子汤→芍药三附子一枚炮,因汗出而荣亏无以有效继化卫气,里位未陷入太阴,但水湿乘虚入里而心下悸、经枢机上冲而头眩、经枢机犯表而身瞤动振振欲僻地;因表证的存在,里位水湿+尽汲之津液虽拙犹布表故仍发热。故阻断根本逐级而治:
芍药(荣虚)→芍药炮附子(荣虚寒)→芍药炮附子茯苓(荣虚寒停水)→芍药炮附子茯苓白术(荣虚寒停水湿)→芍药炮附子茯苓白术生姜(荣虚寒停水湿表不解)
逐级引发环节:
生姜(表不解)→生姜芍药(表不解、耗津液伤荣)→生姜芍药附子炮(表不解、耗津液伤荣、而荣敛衰陈)→生姜芍药附子炮白术(表不解、耗津液伤荣、而荣敛衰陈、并表湿不宣而稽留于表)→生姜芍药附子炮白术茯苓(表不解、耗津液伤荣、而荣敛衰陈、并表湿不宣而稽留于表、继犯里停水)
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
少阴病,恶寒,身蜷而利,手足逆冷者,不治。——少阴表证入里
少阴病,四逆,恶寒而身蜷,脉不至,不烦而躁者,死。——少阴本证极端
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少阴病实质津血虚衰
少阴本表位阴寒陈衰气血两虚,表不解经枢机犯里,致枢机下位不畅而小便不利、水湿淫里,里位水泛,虽犯太阴但里位尚未陈衰发挥脾家实腐秽当去之用故或利或呕,侵枢机上而咳,若小便色白则下焦虚寒无以温煦中上焦,致中上焦虚不能制下,故令小便利,表不解加里水荡泛表位津血不养故沉、水湿浸淫故重、寒湿不去故疼、微细不通故痛。
逐级而治:
附子炮(表位阴寒或并真阳不足)→附子炮白术(表位阴寒或并真阳不足、致寒湿凝表)→附子炮白术生姜(表位阴寒或并真阳不足、致寒湿凝表、出汗)→附子炮白术生姜茯苓(表位阴寒或并真阳不足、致寒湿凝表、出汗、经枢机去里水)→附子炮白术生姜茯苓芍药(表位阴寒或并真阳不足、致寒湿凝表、出汗、经枢机去里水、脾家尚实敛阴和荣)
82条是在29条芍药甘草汤基础上而来。此条机理与条显著不同。实际上,方中药味如附子既温真阳煦中焦,又与白术并走皮内化寒湿以逐水气再以生姜宣散,同时附子振奋芍药和荣之功以固根本,并附子与生姜如半个干姜附子汤之意振奋表阴寒陈衰;生姜并白术温化在里之寒湿,每一味药在方中均起多面作用。
故异病同治,虽暂时方药相同但病发来源不同,后继方药亦不相同。
并附文中所涉方药等:
真武汤、附子汤、小青龙汤、小青龙加石膏汤、葛根汤、大青龙汤、桂枝加厚朴杏子汤、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附子甘草汤、桂枝人参汤、小柴胡汤、柴胡桂枝汤、麻黄升麻汤、升麻鳖甲汤、升麻鳖甲去雄黄蜀椒汤、葶苈大枣泻肺汤、苓甘五味姜辛夏杏汤、理中汤、四逆汤类方等
真武汤:茯苓芍药生姜白术附子
附子汤:附子茯苓人参白术芍药
小青龙汤:麻黄桂枝干姜细辛芍药甘草半夏五味子
小青龙加石膏汤:麻黄桂枝干姜细辛芍药甘草半夏五味子石膏
葛根汤:葛根麻黄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
大青龙汤:麻黄桂枝甘草杏仁生姜大枣石膏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厚朴杏子
麻黄附子汤细辛汤:麻黄附子细辛
麻黄附子甘草汤:麻黄附子甘草
桂枝人参汤:桂枝甘草人参白术干姜
小柴胡汤:柴胡黄芩人参半夏甘草生姜大枣
柴胡桂枝汤:柴胡黄芩人参半夏甘草生姜大枣桂枝芍药
麻黄升麻汤:麻黄升麻当归黄芩知母玉竹桂枝干姜茯苓甘草芍药白术石膏天冬
升麻鳖甲汤:升麻当归蜀椒甘草雄黄鳖甲
升麻鳖甲去雄黄蜀椒汤:升麻当归甘草鳖甲
葶苈大枣泻肺汤:葶苈子大枣
苓甘五味姜辛夏杏汤:茯苓五味子甘草干姜细辛半夏杏仁
理中汤:人参白术干姜甘草
四逆汤类方:甘草干姜附子(+人参、或并+茯苓、或猪胆汁等)
郑重声明:文中所涉方药,需经由官方授权的正规医生面对面辨证论治,不得擅自自行使用,否则后果自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