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寄生虫学第十三章第六节裂体吸虫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坑不坑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5154117.html

四、临床表现

1.急性血吸虫病

常见于初次感染者,慢性病人再次大量感染尾蚴后亦可发生。潜伏期长短不一,大多数病例于感染后5~8周出现症状,此时正是成虫大量产卵,卵内毛蚴向宿主血液循环释放大量抗原的时候。毛蚴释放的抗原引起特异性抗体水平急剧升高,在抗原过剩的情况下,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引起血清病样综合征。少数病例潜伏期短于25天,最短者为14天,此时的临床症状可能是由童虫的代谢产物引起。

临床上表现为:畏寒、发热、多汗、淋巴结及肝肿大,常伴有肝区压痛、肝肿大左叶较右叶明显,质地较软、表面光滑;脾肿大常见于重症感染;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痛、腹泻、黏液血便或脓血便等;呼吸系统症状多表现为干咳,偶可痰中带血丝,有气促、胸痛,X线检查可见点状、云雾状或雪花状浸润性阴影,多在发病后月余出现,一般持续2~3个月消失。重症感染者可有神志迟钝、黄疸、腹水、高度贫血、消瘦等症状。患者除有皮疹外,还可能出现荨麻疹、神经血管性水肿、出血性紫癜、支气管哮喘等过敏反应。

2.慢性血吸虫病

急性期症状消失而未经病原治疗者,或经反复轻度感染而获得免疫力的患者常出现隐匿型间质性肝炎或慢性血吸虫性结肠炎,临床上可分为无症状和有症状两类。有症状的患者主要表现为慢性腹泻或慢性痢疾,症状呈间歇性出现。肝肿大较为常见,表面光滑,质稍硬,无压痛。

3.晚期血吸虫病

晚期血吸虫病是指肝硬化后出现的门脉高压综合征、严重生长发育障碍或结肠显著肉芽肿性增生的血吸虫病患者。由于反复或大量感染,虫卵肉芽肿严重损害肝脏,最终导致干线型肝硬化,临床上出现肝脾肿大、门脉高压和其他综合征。

中国将晚期血吸虫病分为巨脾型、腹水型、结肠增殖型和侏儒型。巨脾型指脾肿大超过脐平线或横径超过腹中线。脾肿大达II级,但伴有脾功能亢进、门脉高压或上消化道出血者亦属此型。腹水型是晚期血吸虫病门脉高压与肝功能代偿失调的结果,常在呕血、感染过度劳累后诱发。高度腹水者可出现食后上腹部胀满不适、呼吸困难、脐疝、股疝、下肢水肿、胸水和腹壁静脉曲张。此型容易出现黄疸。结肠增殖型是一种以结肠病变为突出表现的临床类型,表现为腹痛、腹泻、便秘,或便秘与腹泻交替出现,严重者可出现不完全性肠梗阻。本型可能并发结肠癌。侏儒型系患者在儿童时期反复感染血吸虫,引致慢性或晚期血吸虫病,影响内分泌功能,其中以腺垂体和性腺功能不全最为明显。患者表现为身材矮小、面容苍老、无第二性征等临床征象。此型患者现已罕见。

晚期血吸虫病的主要并发症有上消化道出血和肝性昏迷。50%以上的晚期病人死于上消化道出血,出血部位多位于食管下段或胃底静脉。肝性昏迷占晚期病人总数的1.6%~5.4%,以腹水型为最多。晚期病人若并发肝性昏迷,死亡率可达70%以上。在中国,血吸虫病患者并发乙型肝炎的比率较高。当血吸虫病合并乙型肝炎时,常可促进和加重肝硬化的发生与发展。

4.异位血吸虫病

重度感染时,童虫也可能在门脉系统以外器官或组织寄生并发育为成虫,此为异位寄生。异位寄生的成虫产出的虫卵沉积于门脉系统以外的器官或组织,也可引起虫卵肉芽肿反应,由此造成的损害称异位损害或异位血吸虫病。当肝纤维化引起的门-腔静脉吻合支扩大时,肠系膜静脉内的虫卵也可能被血流带到肺、脑或其他组织,造成异位损害。人体常见的异位损害部位在肺和脑,其次为皮肤、甲状腺、心包、肾、肾上腺皮质、腰肌、疝囊生殖器及脊髓等组织或器官。

五、免疫

1.抗原

血吸虫生活史较为复杂,在人或哺乳动物等终宿主体内存在虫卵、尾蚴、童虫和成虫四个生活史阶段。因此,血吸虫抗原成分十分复杂,不同的虫株、虫期既具有共同抗原又具有各自阶段性或特异性抗原。

血吸虫抗原成分复杂。按照其化学成分可以将血吸虫抗原分为蛋白质、糖蛋白和多糖蛋白等。按照抗原的来源可以将血吸虫抗原分为排泄/分泌抗原和虫体抗原,这些抗原可直接接触并致敏宿主的免疫细胞,是血吸虫诱导机体免疫应答产生、维持和调控的重要因素之一。

其中,排泄/分泌抗原来源于活的虫体,是活虫体存在的标志,可作为免疫诊断的生物标志物。宿主体内排泄/分泌抗原的含量与虫体的感染负荷呈正相关,感染一旦终止,排泄分泌抗原会很快在宿主体内消失。

而虫体抗原则包括虫体的表面抗原和内部抗原,其中表面抗原常是免疫效应攻击的直接靶抗原,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而内部抗原主要指的是血吸虫虫休内部结构中的某些成分和抗原,也具有一定免疫原性,可诱发宿主产生保护性免疫应答。

2.免疫应答

血吸虫侵入宿主后,尾蚴/童虫、成虫和虫卵等各虫期抗原物质均可使宿主免疫系统致敏并引起免疫应答。宿主对血吸虫感染的免疫应答包括固有免疫和获得性免疫应答。

(1)固有免疫应答

其中固有免疫是宿主抵抗血吸虫感染的第一道屏障,反应迅速,但特异性较差。针对血吸虫感染的固有免疫包括:皮肤黏膜的屏障作用;抗原递呈细胞(如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等)的吞噬作用和抗原递呈作用;一些体液因素如补体等对血吸虫的杀伤作用。

(2)获得性免疫应答

目前认为,人类对血吸虫的获得性免疫机制可能主要为抗体依赖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反应(ADCC),所涉及的抗体主要有IgG和IgE,效应细胞则主要包括嗜酸性粒细胞、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ADCC的主要作用对象是幼龄童虫,因此,再感染时童虫被清除的部位主要在皮肤和肺脏。

血吸虫感染早期产生的针对血吸虫特异性抗原的获得性免疫应答,与宿主抵抗再感染的免疫保护力有关,主要表现为对再次入侵的童虫具有一定的杀伤作用,而对原发感染的成虫不起杀伤作用,这种原发感染继续存在,而对再感染具有一定免疫力的现象称为伴随免疫。

中国的现场研究证实,反复感染是日本血吸虫病流行区人群获得保护性免疫力的前提和基础,其中日本血吸虫感染所诱导的保护性免疫力持续时间短,发展慢,更需要频繁地重复刺激。血吸虫感染的获得性免疫具有年龄依赖性,即再感染率和再感染强度随年龄增大而降低。而另一方面,血吸虫感染后,宿主体内逐渐增强的免疫应答在引起抗再感染的保护力的同时,也会对宿主造成免疫病理损害。

同时随着病程的延长,获得性免疫应答反应不是无限制的增强,而是逐渐受到抑制,从而利于血吸虫的免疫逃避和感染的慢性化。

3.免疫调节

与大多数的蠕虫病一样,血吸虫感染主要引起显著的Th2型免疫应答,从而造成宿主免疫下调,使感染出现慢性化。但比较特殊的是,在血吸虫尾蚴经皮肤入侵机体后,在感染的前5周,首先诱导机体的初始免疫应答主要是Th1型免疫应答,在此期间,尾蚴发育为童虫,并在体内移行,最后定居于门脉-肠系膜静脉内,同时逐渐发育为成虫。然而,当血吸虫成虫雌雄交配,虫卵开始产生之后,Th2型免疫应答逐渐增强,同时Th1型免疫应答逐渐减弱,最终Th1型优势免疫应答逐渐被转换为Th2型优势免疫应答。

机体的免疫调节效应既是保证血吸虫能够在宿主体内存活、生长和发育而不被宿主体内的免疫系统所损伤的关键,同时也对血吸虫造成的病理损害程度的控制具有重要的意义。

六、流行

1.地理分布和流行概况

日本血吸虫、曼氏血吸虫和埃及血吸虫是寄生人体的3种主要血吸虫,广泛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的76个国家和地区。日本血吸虫病流行于亚洲,日本已消除了该病,目前仅有中国、菲律宾及印度尼西亚有该病流行。

2.流行环节

日本血吸虫的终宿主除人以外,还有多种家畜及野生哺乳动物。粪便中含有能孵化出毛蚴的活虫卵的血吸虫病患者或感染动物是传染源。其中,病人和病牛是最重要的传染源,其粪便是有螺地带虫卵污染的主要来源。湖北钉螺属两栖淡水螺类,是日本血吸虫的唯一中间宿主。因此,“有螺才有血吸虫病”。不同种族和性别的人对日本血吸虫均易感,但在流行区,人群对血吸虫再感染的感染度随年龄的增加而降低。

[附]尾蚴性皮炎

在中国引起尾蚴性皮炎的主要是寄生于鸭的多种毛毕吸虫和寄生于牛的东毕吸虫。其中间宿主为椎实螺,分布于稻田、水沟和池塘,人因接触疫水而发生皮炎。

尾蚴性皮炎属I型和IV型超敏反应。在尾蚴侵入皮肤后1小时至2天,入侵部位出现刺痒,继之出现点状红斑和丘疹,反复感染者丘疹数量多且可融合成风疹块,如搔破皮肤,可出现继发性感染。反应一般在3~4天达高峰,1周左右消散。尾蚴性皮炎属自限性疾病若无继发感染,一般几天后即可自愈。

医学生笔记




转载请注明:http://www.xuexichongbing.com/wqxxcb/5260.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