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地黄原态
生地黄药材生地黄饮片
来源《神农本草经》别名干地黄、地黄、野地黄、酒壶花、山烟根英文学名RadixRhmannia药用本品为玄参科植物地黄RhmanniaglutinosaLibosch.的新鲜或干燥块根。主产于河南、河北、内蒙古及东北。全国大部分地区有栽培。秋季采挖,去除芦头、须根及泥沙。鲜用,或干燥生用。性味甘、苦,寒。归经归心、肝、肾经。功效清热凉血,养阴生津临床应用1.热入营血,斑疹吐衄。本品苦寒,入营血分,善于清热凉血,故常用治温热病热入营血,温毒发斑。治温热病热入营血,壮热烦渴,神昏舌绛者,多配玄参、连翘、黄连等药,如清营汤(《温病条辨》);若热入血分,身热发斑,甚则神昏谵语,常与水牛角、赤芍、牡丹皮等同用,如犀角地黄汤(《千金方》);若血热毒盛,发斑发疹,色紫暗者,常与大青叶、水牛角等药同用。
2.血热出血。本品善于清解营血分之热而有凉血止血之功。用治血热妄行之吐血、衄血,常与侧柏叶、荷叶、艾叶同用,如四生丸(《校注妇人良方》);若治血热便血、尿血,常与地榆同用,如两地汤(《石室秘录》);若治血热崩漏或产后出血,常与益母草同用,如地黄酒(《圣惠方》)。
3.津伤口渴,内热消渴,肠燥便秘。本品甘寒质润,功能清热养阴生津。治热病伤阴,烦渴多饮,舌绛者,常配麦冬、沙参、玉竹等药,如益胃汤(《温病条辨》);治阴虚内热之消渴,可配伍山药、黄芪、葛根等药,如滋膵饮(《医学衷中参西录》)。
4.阴虚内热,骨蒸劳热。本品甘寒养阴清热,入肾经,能滋肾阴而降虚火,养阴津而泄伏热。治阴虚内热,骨蒸潮热,可配知母、麦冬、地骨皮同用,如地黄膏(《古今医统》);若温病后期,余热未尽,阴津已伤,邪伏阴分,夜热早凉,舌红脉数者,可与青蒿、鳖甲、知母等配伍,如青蒿鳖甲汤(《温病条辨》)。
5.津伤便秘。本品甘寒质润,善于滋阴润燥以通便,治疗阴虚津伤,肠燥便秘者,常与玄参、麦冬同用,如增液汤(《温病条辨》)。
一般用量与用法煎服,10~15g。鲜品用量加倍,或以鲜品捣汁入药。使用注意脾虚湿滞,腹满便溏者不宜使用。方剂举例清营汤《温病条辨》:生地、犀角、玄参、竹叶心、银花、连翘、黄连、丹参、麦冬。治热病热入营血,高热神昏等症。文献摘录1.《神农本草经》:“主折跌绝筋,伤中,逐血痹,填骨髓,长肌肉,作汤除寒热积聚,除痹。生者尤良。”
2.《珍珠囊》:“凉血,生血,补肾水真阴。”
3.《本经逢原》:“干地黄,内专凉血滋阴,外润皮肤荣泽,病人虚而有热者宜加用之。戴元礼曰,阴微阳盛,相火炽强,来乘阴位,日渐煎熬,阴虚火旺之症,宜生地黄以滋阴退阳。浙产者,专于凉血润燥,病人元气本亏,因热邪闭结,而舌干焦黑,大小便秘,不胜攻下者,用此于清热药中,通其秘结最佳,以其有润燥之功,而无滋腻之患也。”现代研究1.化学成分:本品含梓醇、二氢梓醇、单密力特苷、乙酰梓醇、桃叶珊瑚苷、密力特苷、地黄苷、去羟栀子苷、筋骨草苷、辛酸、苯甲酸、苯乙酸、葡萄糖、蔗糖、果糖及铁、锌、锰、铬等20多种微量元素、β-谷甾醇等。鲜地黄含20多种氨基酸,其中精氨酸含量最高。干地黄中含有15种氨基酸,其中丙氨酸含量最高。
2.药理作用:本品水提液有降压、镇静、抗炎、抗过敏作用;其流浸膏有强心、利尿作用;其乙醇提取物有缩短凝血时间的作用;以其为主药的六味地黄丸有降血压、改善肾功能、抗肿瘤作用;地黄有对抗连续服用地塞米松后血浆皮质酮浓度的下降,并能防止肾上腺皮质萎缩的作用,具有促进机体淋巴母细胞的转化、增加T淋巴细胞数量的作用,并能增强网状内皮细胞的吞噬功能,特别对免疫功能低下者作用更明显。
3.临床研究:结合传统上用本品治疗血热出血证,现代临床用以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功能性子宫出血等疾病;用生地黄g,黄芩60g,苦参30g,水煎服,治疗红斑狼疮性肢痛20例,临床全部治愈(山东中医杂志,,2:93);用生地黄、黄柏、知母、玄参等药制成浓缩合剂内服,治疗女性特发性性早熟51例,有显著疗效(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0:);重用生地黄配黄芪、太子参、麦冬、丹皮、茯苓,水煎服,治疗病毒性心肌炎30例,总有效率70%(上海中医药杂志,,3:19);此外,临床还用生地黄治疗风湿及风湿性关节炎、席汉综合征、湿疹、神经性皮炎、荨麻疹、便秘等疾病。生地注射液可用于传染性肝炎、糖尿病神经病变患者。附药鲜地黄
本品为玄参科植物地黄RhmanniaglutinosaLibosch.的新鲜块根。性味甘、苦,寒;归心、肝、肾。功能清热生津,凉血,止血。适用于热病伤阴,舌绛烦渴,温毒发斑,吐血衄血,咽喉肿痛。煎服,12~30g。
往期回顾解表药
发散风寒药:麻黄、桂枝、紫苏叶、生姜、香薷、荆芥、防风、羌活、白芷、细辛、藁本、苍耳子、辛夷、葱白、胡荽、西河柳
发散风热药:薄荷、牛蒡子、蝉蜕、桑叶、菊花、蔓荆子、柴胡、升麻、葛根、淡豆豉、浮萍、木贼
清热药
清热泻火药:石膏、寒水石、知母、芦根、天花粉、竹叶、淡竹叶、鸭跖草、栀子、夏枯草、决明子、密蒙花、青葙子
清热燥湿药:黄芩、黄连、黄柏、龙胆、秦皮、苦参、白鲜皮
清热解毒药:金银花、连翘、穿心莲、大青叶、板蓝根、青黛、贯众、蒲公英、紫花地丁、野菊花、重楼、拳参、漏芦、土茯苓、鱼腥草、金荞麦、大血藤、败酱草、射干、山豆根、马勃、青果、木蝴蝶、白头翁、马齿苋、鸦胆子、地锦草、半边莲、白花蛇舌草、山慈菇、熊胆粉、千里光、白蔹、四季青、绿豆
下期更新:玄参
版权声明:文字材料来自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第九版《中药学》教材,部分内容来自网络。图片来自网络。中西医临床医学据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