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中山医学院传染病学教研室(原传染病科)正式成立,时至今日已经整整60年了。在历届校、院党政领导下,在老一辈教授带领下,经过全科同事的不懈努力,已经成为我国感染病学界的中流砥柱,为我国乃至世界的感染病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60年的艰苦积累,几代人的努力奋斗,感染病学科走过了一条曲折而坎坷的成功发展之路。
一、成立初期(-)
建国初期,各种传染病是危害我国人民健康的主要疾病。在此背景下,年在中医院内科传染病小组的基础上成立了传染病学教研室。最初共有9位医师,由朱师晦教授担任首任主任。科内设立三个病区,几十张病床外,还率先在学科内建立专业的超声波室和研究实验室。
朱师晦教授
教研组成立初期,设备简陋,人员不足,但全体人员上下一心,为学科的稳固发展踏出了坚实的一步,不久便在省内具备了较大的影响力。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珠三角地区与全国一些地区恙虫病、钩端螺旋体病、伤寒、丝虫病、血吸虫病、华支睾吸虫病等传染病流行严重。学科对这些传染病的诊断、临床表现特点及治疗进行了系列研究,为国内流行的传染病的诊疗提供了非常宝贵的临床经验,并发表了多篇论文,为我国传染病的防治做出了贡献。
由于肝炎在临床上的问题逐渐显现,我科敏锐地看到病毒性肝炎防治研究工作的重要性与迫切性,以及对社会的影响。年由朱师晦、周庆均、彭文伟、刘端瑾等医师成立了肝炎研究小组(系全国最早的单位之一),为病毒性肝炎的研究打下基础。年周庆均教授编写的《传染性肝炎》一书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该书是我国第一本描述病毒性肝炎专著,并在当时已提出病毒性肝炎与原发性肝癌可能有因果关系。
在当时的艰难环境下,在缺少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在繁重的临床与教学工作中,积极发展研究工作,医院,积极为社会服务,把保护广大人民健康作为已任,取得上述成绩非常可贵。
二、艰难岁月(-)
“文革”开始后,传染病科科研、临床及教学工作无法正常进行,大批老师受到冲击。年6月,传染病科从中山一院整体迁入位于石牌岗顶的中山医学院石牌门诊部(中山三院前称),由周庆均副主任主持工作。当时的石牌岗顶属广州郊区,毗邻农村,院内杂草丛生,交通极为不便。传染病科当时设二个病区,张床位,门诊条件极其简陋。即使在这样的艰苦条件下,我科全体医务人员仍凭着顽强的毅力,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不仅站稳了脚跟,还使学科得到了恢复与发展。传染病科的整体迁入,为三院的发展注入了一股新生的力量。
建科初期传染科门诊
这一时期,科室的工作重点开始转向危害人民健康最主要的疾病——病毒性肝炎研究方面。通过提高医疗质量、开展学术活动、举办全市病例讨论及学术活动;年开始举办全国传染病进修班,各地许多重点院校的主任都曾是进修班的学员这些学员之后大部分均成为传染病工作的生力军和骨干。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使得中山三院传染病科名声大振,尤其是在治疗病毒性肝炎方面在省内外树立起良好的声誉,“看肝炎,到三院”开始成为广东地区病患和同行的共识。
三、快速发展阶段(-)
“文革”结束,拨乱反正,改革开放,高校恢复招生,各项工作逐步回复正轨。传染病科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全科人员以极大的热情投身到改革开放与学科建设之中。年恢复研究生招生,我科成为首批硕士学位授予点。年被批准为博士点,年招收首批博士研究生。年,我科姚集鲁讲师成为我国改革开放后国家教育部首批公派访问学者赴英国学习。年,我科彭文伟教授担任中山医学院副院长并兼传染病教研室主任。年后,彭文伟教授担任中山医学院院长、中山医科大学校长。自年,姚集鲁教授出任第三任传染科主任。在这段时间里,我科向学校和三院输送大批干部:姚集鲁教授出任学校科研处处长,肖杰生教授担任学校医务处副处长,陈郁琨教授担任学校教务处副处长。罗章炎、肖杰生、陈郁琨、谢奇峰、王飞、江元森、李刚等教授先后分别出任三院院长或副院长。
彭文伟教授、姚集鲁教授、杨绍基教授参加教授查房
年11月,传染病科病房大楼落成,从旧病房迁入新病房,开设三个病区,设床位张,并开设肝炎咨询门诊,进行乙肝预防接种。年传染病科综合病房落成,设病床42张,至此,全科共有四个病区,病床达张,医院中最大的传染病专科。年至今成为全国高校统编教材《传染病学》主编单位,年批准为卫生部抗肝炎药品及抗寄生虫药品临床研究基地。
年突然遭遇SARS爆发,全科22位医务人员感染,邓练贤教授不幸牺牲,成为我国医药卫生系列第一位烈士。在这场突如其来的风暴中,医院领导的支持下,我科克服重重困难和悲痛,完成了各项临床救治工作,为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业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原传染科综合区
四、腾飞阶段(-)
进入21世纪,无论从教学条件、教学质量、师资力量方面都有了质的飞跃。年,传染科更名为感染性疾病科。年新肝病大楼落成,开设5个病区加ICU,病床数张,硬件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年萝岗院区建立、医院开区,科室的规模达7个病区,总床位数张。目前作为广东省重要的医疗、教学、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基地,已跻身国内一流学科行列,并在国际上享有较高知名度。
新肝病大楼
医疗方面:感染科60年来形成了在国内防治传染性疾病,特别是病毒性肝炎以及寄生虫病方面的专业技术特色。年出院病人已达人次以上,门诊量达22万人次/年。在疑难杂症诊治、危重病人抢救方面在国内同类学科中处于领先地位。同时,我科是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抗肝炎临床研究基地。年医院的正确领导下,成功处理“齐二药”假药事件,为在全国掀起打假药运动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在禽流感、手足口病、登革热等突发与新发传染病的防治中起到排头兵的作用。先后获得广东省“十一五”医学重点专科、广东省传染科质量控制中心组长单位、广东省临床重点专科、国家临床重点专科等荣誉。
教学方面:承担中山大学医学院所有专业的传染病学课程本科理论授课以及见习、实习教学。于年被评为广东省精品课程;年通过了国家级精品课程及双语示范课程的评审;年评为广东省优秀教学团队,年获评为教育部来华留学英语授课品牌课程,年获得广东省精品开放课程。自年受卫生部委托的全国传染病学进修班至今已举办了57届,结业学生近人,学员遍及省内外。
我科部分主编、副主编、参编教材及专著
科研方面:作为广东省重点学科、热带病防治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广东省病毒性肝炎医学研究中心,在慢性乙肝、难治性丙肝的抗病毒治疗及重症肝炎救治方面居国内外领先水平。近十年获得总经费多万,“十一五、十二五”国家科技重大专项16项,分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5项,省部级项目多项。近十年发表论文余篇,其中SCI论著篇,本领域最权威杂志Hepatology(IF=11)4篇,肝癌领域顶尖杂志LancetOncology(IF=24)1篇,NewEnglandJournalofMedicine(IF=56)1篇。年获得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人才培养: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是关键。全方位、国际化培养,目标是打造国内顶级感染性疾病临床及科研中心。
“请进来”海外优秀科研人才引进:美国密西根大学医学院胃肠肝病学科:黄月华教授;美国犹他大学著名丙型肝炎研究专家:吕凌教授。
“派出去”临床及科研中青年骨干培养:美国西北大学:1人/年,目前已经派出4名,法国巴黎第七大学:目前为2名,拟1人/年,英国伯明翰大学打造全方位合作平台:派博士后学习1名,联合培养博士1名,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培养临床研究学者2名。
“走出去”:积极参加肝病及感染病领域各项国际大会:曾连续2年亚太肝病会议收录最多的单位;积极培养年青人才走上国际讲台,扩大学科国际影响力。
五、展望
回顾过去,朱师晦、何碧芬、周庆钧、彭文伟、罗章炎、何树初、何雅明、王飞、姚集鲁、陈郁琨、肖杰生、陆玮伦、杨绍基、邓练贤等一批教授,以他们辛勤的工作与精诚的付出,为本学科的发展壮大,打下了深厚基础,创造了持续的辉煌,我们永远感谢他们。
展望未来,感染科已成为一个强大的专业学科,拥有一大批各类人才,有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和良好的学术氛围。60年薪火相传,60年春华秋实,60年桃李芬芳。未来,我们希望在重大基金、高水平论文、科室内部管理制度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继续积极努力,秉承“真诚、勤业、大气、求索”的办科宗旨,充分发扬民主,充分调动全科职工的积极性,在医、教、研各方面持续发展,共创新的辉煌。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