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第一集、鼠疫斗士伍连德
视频1、五十年代消灭的第一个传染病——鼠疫
鼠疫是由鼠疫杆菌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烈性传染病。临床主要表现为高热、淋巴结肿痛(腺鼠疫)、出血倾向(败血型鼠疫)、肺部特殊炎症(肺鼠疫)等。图1、鼠疫流行三环节全链条明细鼠疫杆菌(Yersiniapestis)是一种革兰氏阴性杆菌,属于耶尔森氏菌属,同时是腺鼠疫、肺鼠疫和败血型鼠疫的病媒。在没有抗生素时代治疗的情况下,感染腺鼠疫75%会死亡,感染肺鼠疫的近%会死亡,在人类历史上造成了严重的伤亡。灭鼠、蚤等,搞好环境卫生,可预防感染鼠疫杆菌。图2、中国最早防疫博士伍连德(一)人类历史上三次鼠疫大流行
第一次鼠疫大流行:发生于公元6世纪(~年),起源于中东,流行中心在近东地中海沿岸。公元年经埃及南部塞得港,沿陆海商路传至北非、欧洲,几乎殃及当时所有著名国家。这次流行持续了38年,极流行期每天死亡万人,死亡总数近一亿人。这次大流行导致了东罗马帝国的衰落。
图3、公元6世纪第一次鼠疫大流行第二次鼠疫大流行:发生于公元14世纪,其起源众说不一。
此次流行此起彼伏持续近三百年,遍及欧亚大陆和非洲北海岸,尤以欧洲为甚。欧洲死亡两千五百万人,占当时欧洲人口的四分之一;意大利和英国死者达其人口的半数。据记载,当时伦敦的人行道上到处是腐烂发臭的死猫死狗。人们把它们当作传播瘟疫的祸首,给打死了。然而,没有了猫,鼠疫的真正传染源——老鼠,就越发横行无忌了。到年8月,每周死亡达两千人,一个月后竟达八千人。
图4、公元14世纪第二次鼠疫大流行
直到几个月后一场大火(史称“伦敦大火灾”),烧毁了伦敦的大部分建筑,老鼠也销声匿迹,鼠疫流行随之平息。
由于死者皮下严重充血、出血,大量血红蛋白转为含铁血红素,致使皮肤呈现黑紫色,故又称为“黑死病”。第三次鼠疫大流行:始于19世纪末(年)。
图5、公元19世纪末20世纪初第三次鼠疫大流行
它是突然暴发的,至20世纪30年代达最高峰,总共波及亚洲、欧洲、美洲和非洲的六十多个国家,死亡达万人。此次流行传播速度之快、波及地区之广,远远超过前两次大流行。这次流行的特点,是疫区多分布在沿海城市及其附近人口稠密的居民区,家养动物中也有流行。图6、中国广东名医罗汝兰的《鼠疫汇编》19世纪末,我国华南地区鼠疫大流行,广东名医罗汝兰的《鼠疫汇编》中独创的加减解毒活血汤影响最大,罗汝兰治疗鼠疫的成功率高达90%以上。
(二)务实的检定、坚定的措施
年10月17日,鼠疫由中东铁路从沙俄西伯利亚传入传至满洲里;11月9日,再由满洲里继续传入哈尔滨。疫情严重,蔓延迅速,市内每天平均死亡50余人,最多一天死亡人。这是发生在哈尔滨的第一次大鼠疫。就是这场发生在东三省的鼠疫,让伍连德跃入人们眼帘。
图7、伍连德在显微镜下看见了肺鼠疫短杆菌面对传播迅猛的疫情,伍连德对家鼠的传播产生了怀疑,于是将傅家甸地区的只家鼠进行检测,却没有发现鼠疫的痕迹,马上怀疑有气溶胶组成的空气传播。确定鼠疫的宿主是中俄边境的一种蒙古旱獭。
图8、伍连德发现蒙古旱獭为鼠疫宿主立即发电至清朝廷,获得许可,便对哈尔滨实行隔离、封锁、消毒等措施,并对日俄铁路、汽车实行停运。在日后的疫情波动的漏洞中,一是请求清政府下令焚烧尸体,二是自制“伍氏口罩”。年1月31日春节,得到清政府回电后,焚烧与口罩均得到实施。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火化疫毙者尸体。
图9、年10月至年3月东三省鼠疫大流行那一年4月,波及东三省和华北地区,时长六个月,死亡6万余人。至此,东三省鼠疫大流行宣告结束。这是人类历史上,在人口密集的大城市,靠科学防控,成功控制传染病的行动。
伍连德在这次防疫中采取的措施应该说是“举世无双”的。
(三)抗生素时代、中西医联控进入20世纪五十年代,抗生素进入中国,已经检测有氨基糖苷类、四环素类、氯霉素类、磺胺类等,早期、足量并注射给药,对鼠疫短杆菌均有很好的效果。
年的“察北鼠疫”:8月13日,察汉崩崩村出现了第一例鼠疫病例。鼠疫在村中蔓延,先后有11人相继发病身亡。9月底前,察汉崩崩村的鼠疫还属于腺鼠疫;10月3日,该村出现了第一例肺鼠疫病例。
图10、解放初期肺鼠疫在察哈尔地区发生察哈尔省发生鼠疫的消息也惊动了中央。党中央异常重视疫情的发展,要求察省号召全省党、政、军、民一致动员消灭鼠疫,并电令东北人民政府卫生部火速派防疫大队二中队到京赴察扑灭灾情,《内蒙古近代鼠疫纪实》,第页。
但是,疫情进一步扩大。10月23日,张北县城外25里的馒头营村出现3例疑似鼠疫病例。10月25日,一位察汉崩崩逃疫村民的尸体在距张家口北16里的地方发现。第二天,张家口有四人因病死亡,疑似鼠疫病例。
图11、内蒙古近代鼠疫纪实留下了那时战疫实况《华北局发出通知紧急防鼠疫察北鼠疫侵入张家口京津各机关应作有效准备》,年10月28日《人民日报》,第2版。种种迹象表明,鼠疫已经进一步扩散。鼠疫肆虐严重地损害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威胁着新中国的首都,考验着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随着疫情的恶化,中央最终决定由中央出面整合各方资源,协调一致应对“察北鼠疫”。
(1)严密封锁交通;
(2)赶调医疗防疫人员、药品与疫苗万人份入关;
(3)责成卫生部赶制宣传品;
(4)确定立即成立中央防疫委员会,统一领导防疫工作。董必武亲任主任委员并总负责。
年11月底,鼠疫得到控制。
图12、年11月底察北鼠疫得到控制此后,鼠疫在中国逐渐受到控制:50年代初南方鼠疫得到控制,50年代末东北三省和内蒙古鼠疫得到控制。
进入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一批氟喹诺酮进入中国,第三代氟喹诺酮更是包括鼠疫杆菌在内的许多病原菌的特效药。加上中医药联合使用,预防、控制境外鼠疫有了更加可靠的保证。
2
第二集、消灭天花
视频2、年中国消灭第二个传染病——天花
它是世界上最恶名昭著的传染病,它也是唯一一个被人类根除的传染病,祸害了人类几千年的天花病毒,为什么最终向人类缴械投降?是谁为天花病毒敲响了丧钟?中国又为人类消灭天花作出了哪些贡献?本期节目带您去了解这个曾造成数亿人死亡的“天花”。图13、天花病毒哑铃状形态特征号称杀人最多的天花病毒直径20~nm,中央呈哑铃状,没有自然宿主,只感染人类。人类是天花病毒的唯一宿主。它可以通过空气传播,在世界上无孔不入。图14、我国历史上得过天花的名人肆虐人类的数千年间,它至少夺走了5亿人的生命。如果,四人患天花,就有一人死于天花,致死率达25%。剩下的病患要么眼瞎、要么耳聋、或者麻脸。图15、我国古代种痘已很普遍年1月至8月,中国境内天花患者仍然有例。分布在全国广泛的地域。这一年,因天花而死亡的有人。那时,有西方人士曾断言,天花等瘟疫必定是新中国最难解决的问题之一。图16、我国第一届全国卫生工作会布局防控天花年8月2日,有人参加、为时13天的第一届全国卫生工作会议,在北京隆重开幕。图17、普遍接种中国疫苗走预防为主的道路新中国第一任卫生部长李德全在会议上指出,“对天花等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就是要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图18、以人民为主体预防天花服务路线从此,面向群众、预防为主,成为新中国人民卫生工作的方向。当人类获得普遍免疫,它就传播不开了。
图19、乡村卫生深入基层全面接种豆苗年10月,为了在新中国彻底消灭给人类带来极大危害的天花,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颁布了由周恩来总理签发的《关于发动秋季种痘运动的指示》。于是,全国迅速掀起了普遍种痘的高潮。要求没种过痘的全民种痘。图20、树立面向人民服务大众卫生工作方向之后,制定了种痘程序:婴儿6月龄,首免;以后,6岁、12岁、18岁复种。解放初期,国家财政非常困难,却依然承担了种痘的所有费用。所有医务人员都被动员了起来,医院、医院、中医、妇幼保健站、种痘员、卫生员,都加入到了这场运动之中。图20、建立了六大生物制品研究所国家先后建立起了北京、长春、兰州、成都、武汉、上海等六大生物制品研究和检定所。
图21、广泛接种豆苗消灭人间大疫天花
年6月,中国政府宣布消灭了危害人类年的人间大疫——天花。新生的人民政府只用了11年时间,比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全球年消灭天花的时间,整整提前了16年。3
第三集、围歼血吸虫
视频3、建国后消灭的第三个传染病——血吸虫
图22、解放初期全国血吸虫病流行广泛
图23、受威胁人口1亿以上感染1千万人
图24、当时上海郊县人屯村血吸虫病患
图25、年12月全国第二届卫生工作会议
图26、毛主席说防治血吸虫病要当作政治任务
图27、毛主席发出了一定要消灭血吸虫病号召
图28、开展广泛空前的除害灭病群众运动
图29、爱国卫生运动在广袤大地上全面展开
图30、年6月余江县消灭血吸虫病
图31、年全国消灭血吸虫病
4
第四集、抗疟疾在人类与传染病抗争的历程中,中国的科学家贡献了许多的智慧和力量,而中国与疟疾的对抗更是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让我们通过国家记忆栏目中的相关视频了解一下,中国科学家是如何发现青蒿素,并由此开创了疟疾治疗新方法。
20世纪60年代,由于引发疟疾的疟原虫对当时药物产生抗药性,疟疾疫情难以控制,世界各地都饱受这一传染病的侵害。疟疾是一种因感染疟原虫所引起的虫媒传染病,具体症状表现为周期性打寒颤、发热、出汗等。越南更是内忧外患,向中国发出了援助申请。为此,毛泽东主席决定,据全国之力研发抗疟药物,为此一个“”秘密科研项目展开。
当时,中国同其他西方国家在现代医学领域的科研实力仍有一定差距,但中国深厚的中医药文化为弥补该漏洞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屠呦呦在古籍《肘后备急方》得到启发,将目光锁定在了青蒿的抗疟作用上。但这一过程并不顺利,传统的提取方法大大降低了疟原虫的抑制率,于是屠呦呦创造性的采用了乙醚提取青蒿素,并最终达到了%的抑制率。
然而,这还并不是最终的胜利,制成片剂的青蒿素由于制作工艺的问题,影响了药物吸收。
改进制剂工艺后需要大量青蒿进行临床试验,但当时的季节原因,各地青蒿的叶片已枯萎,然而因祸得福,在四川又发现了青蒿素含量更高的青蒿。
终于,在临床实验中,患者服用青蒿素后体内的疟原虫快速消失,证实了青蒿素是治疗疟疾的特效药,并且安全无毒。青蒿素很快应用于治疗疟疾,挽救了全世界几百万人的生命。
青蒿素是中医药献给世界人民的礼物,在人类与疾病斗争的漫长历程中,这些重要的科研成果具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中国用青蒿素为世界抗疟做出卓越贡献的同时,还为一些更加贫困的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套高效经济的解决方案。
5
第五集、消灭脊髓灰质炎附:拯救14亿中国人的“糖丸爷爷”去世!他消灭了小儿麻痹,却走得无声无息…在一个碧空如洗的冬日,一位拯救中国的老人驾鹤而去,留下我们童年里的一抹甜。
老人名叫顾方舟,中华人民共和国最伟大的病毒学专家之一。
顾老生前常言,自己一辈子不过只做了一件事。
可就是这一件事救孩童于病痛,救国家于危亡。
还记得小时候防疫站里吃过的“糖丸”吗?
他就是发明“糖丸”的老爷爷。
年1月2日,顾老千古,享年92岁。
从此,在这片早已没有脊髓灰质炎(俗称:小儿麻痹症)的土地上,也没了“糖丸爷爷”的身影。
如今,
道一声感谢,为时已晚;
阅一世先生风骨,犹尚可追。
01
顾老救国家于水火,因为他生于纷飞战火。
上世纪二十年代末期的宁波,距离全境沦陷之日还有数年光景,距离镇海港太平轮沉没之时尚且廿年有余,但是一场关于顾家的“瘟疫”已然开始。
年,周瑶琴领着4岁的儿子站在码头翘首,那一天风很大,浪很凶,而他们也没能等到那个风度翩翩的一家之主。
海关公司的同事指着担架上面色乌青的病秧子,对凛冽海风中的孤儿寡母说:对不起,是黑热病。
14世纪,一艘海上贸易的船只将一只携带黑热病病毒的老鼠带进意大利,从而导致欧洲盛行,死伤无数,成功将文艺复兴后推了近半个世纪。
黑热病,顾方舟遇见的第一种传染性病毒,以父亲的死亡为代价。
4岁,他懵懂地接受了命运的苛待,很多年后,他渐渐明白那种感觉,叫做丧父之痛。
长于战火纷飞的年代,日日在残垣断壁之中穿行,他一遍一遍默念母亲的嘱托:“你要当医生!”
从医,让父亲的悲剧不再重演,让这世间少一些妻离子散,让自己有能力为祖国收拾起破碎山河。
年,顾方舟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北京大学医学院医学系。
在那里,他遇到了授业恩师严镜清先生。
严先生早年赴美留学,归国后是享有盛誉的公共卫生专家。
严镜清先生
在那个颠沛流离的年代,国人已是自顾不暇。除去为温饱餐饭忧心,再无他想。
至于公共卫生,更少有人知其为何物。
沦陷区的水井与租界的排污管道比肩并行,便溺污物与饮用河水清浊难辨。
据统计,解放前中国每年有近万人死于传染性疾病,而令人怵目惊心的卫生环境就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
课堂之上,严先生每每讲起便哀其不幸,导师在台前的声声呼喊也常常令顾方舟涕泪交加。
他的童年、他的家庭因黑热病毁于一旦,对于疫病的切肤之痛自非隔靴搔痒者所能比拟。
学成择业,周围人纷纷建议顾方舟选择外科,以他的才华将来必有一番建树。
顾方舟不肯,从事外科一生不停也只可保万人性命无虞,但是开辟中国公共卫生事业的天地却迫在眉睫,救亿万黎民于肮脏之境更是人间大义。
“我要做一个公共卫生学家,让更多的人远离疫病!”——顾方舟
大学毕业后,顾方舟来到大连卫生研究所,从事痢疾研究工作。
年6月, 爆发,4个月后刚刚摆脱战火的中国,向友国派兵支援。
在横渡鸭绿江的军队之中,有一个白衣,是顾方舟。
从战火中来,烽烟又起,他一往无前。
他要到战场上去,成为后防线上的医疗战士。
年,顾方舟被召回大连,在研究所的宿舍同妻子李以菀举办了简陋的婚礼。
一桌两烛,一对新人各执一杯酒,手擘相交一饮而尽,从此合为一体。
这杯合欢酒是苦的,是他们四年分别的开始……
02
作为新中国的前沿医学人才,顾方舟成为第一批留学苏联的学生,被派往苏联医学科学院病毒研究所学习。
彼时,一个留学生的花费相当于国内30个农民一年的口粮。
所以,即使万般不舍,为了大家,他只能牺牲小家。
列车疾行,窗外的异国风光如画,可在顾方舟的眼里那些都是祖国恢弘未来的蓝图。
立志修身,博学报国。
年夏天,顾方舟以优异论文成绩取得苏联医学科学院副博士学位,结束在苏联的学习,回到了朝思暮想的祖国。
也正是在这一年,脊髓灰质炎在中国集中爆发。
在江苏南通,个天真孩童一夜之间,或足不能行,或手不能持,直至终身残疾;
个孩子在急促的呼吸之中告别了新奇的人世。
更为恐怖的是,这种疾病自发现之日起,迅速在全国多座城市蔓延,青岛、上海、济南……
一时间,家家户户闭门不出,举国上下,一片恐慌。
彼时,脊髓灰质炎的致死率高达27.75%,而医学却无法给出治愈之策。
一次,医院里遇到一个背着孩子的妇女。
妇女几乎是冲到他的面前,整洁的白大褂被生生拽变了形:求求你,救救我的孩子,他以后还得走路,参加国家建设啊!
虽然妇女迅速被拉开,但顾方舟望着那个母亲身上畸形的病儿却再也无法释怀,为医者无能的绝望让他无颜示人。
后来,保安告诉他,医院门口的台阶上坐了很久……几十年后,回忆起当时的情景,顾老潸然泪下。
那一刻,他决心已定,攻克脊灰势在必行!
年,在恶臭的粪便堆里,顾方舟第一次证明了I型为主的脊灰流行。
然而病毒没有给他稍作喘息的机会。年,疫情从南方蔓延到了中西部地区,脊髓灰质炎的防疫工作事态严峻、急如星火。
攻克医学难关非一日之事,但是脊灰病毒已经势不可挡,卫生部决定派顾方舟等4人,进行脊灰疫苗的研发工作。
其实早在年,美苏联合研究所已经研制出两种脊灰疫苗。
其一为在美苏普及的死疫苗,安全但价格昂贵,且无法大规模阻隔病毒传播。
其二为美国的Sabin教授所研发的活疫苗,高效,低廉,但没有进行安全试验。
新中国初建,国力未复,百废待兴,加之祖国人口众多,顾方舟决定冒险一搏,推进活疫苗研究投放。
在中苏关系陷入冰点的时刻,他只身犯险二入苏联,利用个人关系带回了部分原始资料和活疫苗原液。
顾方舟与恩师列夫科维奇教授
年9月,一辆火车从莫斯科出发开向中国。
列车上,一个黑发黄皮的青年略显拘谨的坐着,手腿并用,紧紧地扣住身前的箱子,他深知里面的瓶瓶罐罐承载的是一个国家的未来。
被病毒颠覆,还是涅槃重生,一切全在次一举。
回国后,他立即成立研究小组,争分夺秒研究活疫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他给只猴子做了张病理切片,据计算,如果将这些切片摞在一起,大概有四层楼高。
年年底,实验证明,在猕猴身上活疫苗安全可行。
接下来,就是人类试验。
顾方舟与同事相视一笑,将试管中的第一批活疫苗一饮而尽,以身试药。
成则福泽万家,败则祸及自身,幸而所有研究员悉数无碍。
最后,是儿童试验。
这世上,没有一个孩子生来就是为了牺牲与试验的,但是顾方舟自己的孩子却成了第一个例外。
年,他瞒着妻子,偷偷给5岁的大儿子喂食了疫苗。
顾方舟与长子
“那段日子,也是顾方舟做父亲最细心的时候,孩子出去玩,他会远远望着,晚上孩子睡觉,他也会守在床边,等孩子睡着了,看起来很健康,他才会走到书桌前继续工作。”
回忆起当年情景,妻子如是说道。
作为一个父亲,对于自己的骨肉亲子,他不是不爱,但为了更多的家庭安宁,他只能将风险留给自己。
顾方舟的妻子与长子
后来,其他研究员也在顾方舟的感召之下,让自己的孩子加入到实验中。
北洋君说,那些初为人父母的年轻人,用一种近乎残酷的执着表达着对国家、对人民、对科学的爱。
当疫苗投入使用,没有人知道,也没有人可以想象中国脊灰疫苗I期人体试验竟然就是研究者自己的孩子身上进行的。
随即更大规模的II期试验开展,0人,全部成功。
最后III期要扩大到万人,如何进行疫苗的大规模生产,成为摆在顾方舟面前更大的难题……
03
生产脊灰活疫苗,有一种重要的原料就是猕猴的肾活细胞,因此,猕猴成了生产基地选址的重要因素。
年,昆明滇池对面一片人迹罕至的高原山林成了研究基地。
一群年轻的科学家,背井离乡,在大山里的山洞栖身,领头的就是顾方舟。
山洞里一片荒芜,科学家们的一腔热血成了山洞里最多的资源,他们为它取名“花红洞”。
建设平方米的研究所人手不足,顾方舟扛起水泥就成了建筑工人;
食物匮乏、资源短缺,他跳进田埂种菜施肥;
山上没有冰箱,疫苗无法保存,他每天把疫苗背到山下的肉制品厂冷藏,一天往返十多次;
三年自然灾害,人们跑去抢猕猴的口粮,顾方舟凭一己之力在危难时刻保下疫苗火种。
彼时,周恩来总理进山视察,顾方舟立下军令状:“周总理,我们的疫苗如果生产出来,给全国7岁以下的孩子服用,就可以消灭掉脊髓灰质炎!”
周总理听了,认真地问:“是吗?”
顾方舟拍着胸脯道:“我们有信心!”
年到年,北京上海等11座城市,万名孩子服用活疫苗,试验证明疫苗防疫率高达93%。
至此,中国脊髓灰质炎疫苗正式宣告成功!
六载埋头,一朝功成,顾方舟做的第一件事不是邀功请禄,而是:改良!
在农村和偏远地区,冷藏疫苗往往尚未抵达就已经变质,并且液体运输所造成的损毁率也不容小觑。
成功研制脊髓灰质炎疫苗是一个科研工作者的良心,但开创性地构思生产疫苗糖丸则是一个为父者的柔情。
年,“脊灰”糖丸疫苗全国推广开来,“脊灰”的年平均发病率从年的十万分之4.06,下降到年的十万分之0.,使数十万儿童免于致残。
年,全国消灭脊髓灰质炎规划开始实施,此后几年病例数逐年快速下降。
自年9月在湖北襄阳县发生最后一例患者后,至今没有发现由本土野病毒引起的脊髓灰质炎病例。
0年,顾方舟在《中国消灭脊髓灰质炎证实报告》上,庄重地签下了自己的名字,一如当年向周总理保证一般肃穆。
此前一夜,74岁高龄的顾老激动得一夜未眠,他说:“我们这几十年,这辈子,没白辛苦。”
从此,世界卫生组织宣布中国处于“无灰状态”。
在那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顾方舟和同事们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如今,顾老千古,但他留下的不止是一颗化灾难为蜜意的糖丸,还有一番以国家危亡为己之责的豪情万丈。
生于金戈铁马的峥嵘岁月,
成于江河初建的未兴之年。
家与国,
人与民,
在顾方舟先生的一生,
交相辉映,互为唇齿。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先生之名,世代流芳。
文中部分资料来源:北洋之家、中国科学报
—TheEnd—
点击留言
医海耕耘旨在聚一点人心,点一盏心灯,愿散几团星火,先渡己成人,后活人济世。但有求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修远求索,上下而欲觅同道者,皆吾之所求也。故曰:愿嘤鸣以求友,敢步将伯之呼。
更多精彩内容,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