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是最美的天使华西抗击新冠肺炎医疗队纪

长春白癜风专科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al/160316/4790061.html

你们是最美的天使

——华西抗击新冠肺炎医疗队纪实(一)

作者谭楷

我不知道你们是谁,

我只知道你们为了谁!

你们是最美的天使!

我给天使当“秘书”

我的童年,是在成都华西坝的鲁村度过的。

鲁村,是抗战时齐鲁大学在华西坝修建的平房宿舍。那时,有南京的金陵大学、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济南的齐鲁大学和北平的燕京大学内迁到成都,在华西协合大学的校园——华西坝——形成了五大学联合办学的局面。

华西协合大学和齐鲁医院,为广大军民医治伤病。

父亲常说,抗战期间,五所大学的师生亲如兄弟。年6月11日,日寇飞机轰炸成都,救护队的华西女生黄孝逴遇难,五大学的同学通宵为她守灵,为她唱歌。年秋天,五大学的上百名同学参军上前线,临行前个个割破指头,集下一大碗鲜血,写下“国难不纾,誓不生还”八个大字。数万成都人,在少城公园辛亥秋保路死事纪念碑下,为包括学生兵在内的新兵送行。父亲说,经历过那个慷慨悲壮场面,坚信中国不会亡!震动成都的口号声,早已淡入历史的天空。

当新冠肺炎疫情在武汉暴发,威胁亿万中国人生命的危险时刻,医院的医疗队紧急集合,驰援武汉。在空旷的天河机场,医院援鄂医疗医院援鄂医疗队相遇了,他们相互呼喊着“加油”,那十多秒的画面感动了亿万国人。

人的华西医疗队,以滚滚川江的涛声在喊:“齐鲁,加油!”

人的齐鲁医疗队,以巍巍泰山的气魄在喊:“华西,加油!”

这是历史的回音。这是自强不息的民族气壮山河的吼声。

真想跟随华西医疗队奔赴武汉,但已是77岁的年龄,又是非医疗专业的退休老头,我不可能当一名“随军记者”。设身处地为第一线的医护人员想一想吧:厚厚的防护服穿在身,说话带喘气,不便于采访;下班回宾馆,已经累散架了,还会兴致勃勃谈病房的事吗?我想,即使去武汉,让他们几分钟内敞开心扉,也难。

在医院宣传部的帮助下,我联系上了在前线的华西医疗队的苟慎菊、张耀之、基鹏、张宏伟、朱仕超、王梓得、冯燕等十余位医生和护士。

无意间,苟慎菊医生在电话中说到她4岁的儿子,因为想念妈妈,画了一只大乌龟,驮着红十字药箱,比兔子跑得还快。我觉得太有趣了。

转念一想,我曾任《科幻世界》总编辑,也是全国少儿科幻画的评委,便请苟医生了解一下,同行的医护人员的娃娃,是否有类似的表现。一打听,不得了,十几个娃娃都用绘画表现抗疫以及对爸爸妈妈的思念,画得非常精彩!经我提议,省科协决定举办一次以抗疫为主题的儿童画展,包括华西医疗队队员子女的画作在内,收集到了多幅作品。由此,我找到了一把打开心灵的钥匙——医疗队成员大多数是年轻的妈妈或爸爸,每天,等到他们回宾馆后,我们就从聊娃娃的画入手。他们个个话语滔滔,自然而然就讲了许多发生在病房里的动人故事。

我对他们说:“你们忙,没有时间写文章、写日记,你们只需要在电话里给我讲一讲亲历的抗疫的故事,我会给你们当好‘秘书’,把你们讲的原汁原味地记录下来。”他们爽快地答应了。

无论是白天还是深夜,近三个月,我守在电话旁聆听来自武汉的声音,写下了三万多字的纪实作品《你们是最美的白衣天使》,自己再看,总觉得意犹未尽。

4月21日下午,我在启德堂,即华西临床医学院楼前,与上千人一起迎接华西抗击新冠肺炎外派医疗队队员平安归来。

始建于20世纪20年代的中西合璧的启德堂,长长的飞檐下,高悬着金碧辉煌的“华西临床医学院”匾额。正门前有三层石阶,石阶中心是汉白玉雕刻的太极图和西方医学的标志蛇杖,象征着东西方文化在这里碰撞与交融。

百年老楼,见证了一次次生离死别,送走了一批又一批热血青年。

新春伊始,启德堂前曾三次送别援鄂医疗队,气壮山河的宣誓声一直在我耳边萦绕。83天之后,“勇敢的逆行者”凯旋,促使我继续写他们的故事。

本以为他们从武汉归来会轻松一些,不料,电话打过去预约采访,都说“忙得很”。在医院宣传部的安排下,我终于有机会采访到李为民、张伟、罗凤鸣、尹万红、刘丹、宋志芳等人。

我按约定时间,出示介绍信,测体温,查健康码,通过重重盘问,到ICU(重症监护室)去采访“重症八仙”之一的康焰。由于一位危重病人突发情况,需要他去处理,我进不了病房,可又不愿放弃采访,只得待在走廊上。见一个个医生护士匆忙来去,感受到与死神争抢生命的紧张气氛,两个多小时的等候,也是难得的人生体验。

拍摄《中国医生战疫版》的摄影记者小年,在武汉跟踪采访两个多月,一个大小伙子,每讲到动情处,总是声音哽咽,泪如泉涌。难怪他的作品感动了成千上万观众。遂想起有人曾言,传世之作,必是哭出来的。

华西的后勤保障做得太棒了,几次相约,又采访到默默做大事的后勤主管吴晓东;冯萍、陈雪融二位教授也给我讲述了“大后方”是如何稳住阵脚,迎接挑战的……其实,医院也是抗疫前线。

从早春到盛夏,加拿大、澳大利亚、美国的越洋电话铃声,总是在深夜响起。海外的华西学子,向我激情讲述,他们如何克服困难,为母校购得紧俏的医用物资,并运送成功的故事。

医院还向意大利、埃塞俄比亚、吉布提等国派出了国际医疗队。范红教授挤出了28分钟的时间,在办公室讲述了她援非的故事。

越是扩大采访面,越觉得还有更多的人和事需要采访。

一位护士说:“一个重症患者,紧抓着我的手不放,穿过眼罩,我看到了痛苦、绝望和求生的本能。”

被救治的患者都说:“真遗憾,我们看不清那些白衣天使的面容,只能看到一双眼睛,一只大口罩遮住的脸。”

20世纪,有这样的诗句描绘白衣天使的面容:“一朵白云,两颗星星。”

这是能降下甘霖的白云,这是生命暗夜中的希望之星。

年春天以来,没日没夜地,一双僵硬的长有老年斑的手,敲击着键盘,我在给最美的天使当“秘书”。

第一章

尚未出征,剑鸣不已

李为民院长,出身医学世家,他现在是具有年辉煌历史的医院的“掌门人”。从年加拿大人启尔德博士在成都创办第一家西医诊所开始,经过启尔德、莫尔思、启真道、吴和光等十几任院长励精图治,医院已经是拥有一万多名医护人员,四千多个床位,学科类别齐全,医疗水平在国医院。国家卫健委多次调动华西医护人员,组成“国家队”,完成中外突发的救灾抢险任务。

面对年初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华西”亮剑,疾如闪电。一到武汉,医院与凶顽的新冠病毒厮杀,打了一场漂亮的揭幕战。传媒惊叹:“华西速度”,出手真快。

这是因为尚未征战,剑鸣不已”,李为民院长胸有成竹,他一口气说了六个“第一时间”华西做了什么:第一时间启动应急预案,第一时间启动应急物资募集,第一时间将战备状态转入战时状态,第一时间派出医疗队驰援武汉,第一时间开展抗疫的科技攻关,第一时间派出专家团队赴海外支持抗疫工作。

早在20世纪30年代,便有“北协和”(医院)、“南湘雅”(长沙湘雅医学院)、“东齐鲁”(齐鲁大学医学院)、“西华西”(华西协合大学医学院)之说。网评:“北协和”“南湘雅”“东齐鲁”“西华西”全出手了,这是“王炸”!此说,在当今中国有些片面,但至少说明医院在90年前就拥有的实力和地位。

基鹏,华西在读博士,也是医院ICU的一名医生。我一看这名字,以为是个帅哥,结果一通话,是声音极具磁性、甜糯悦耳的“声音美女”。她说,“凡事预则立”,“不打无准备的仗”,华西医护人员出征前,就谋划已久,摩拳擦掌——记得是1月18日,这是春节之前,医院周边的国学巷、电信路,与往年没有什么不同,到处张灯结彩,人们忙着购买年货,一片欢乐气氛。但是,让人没想到的是华西门诊各个进口封闭了,有白衣战士把守。测体温的护士很有礼貌地用小手枪一样的温度计,在进入挂号大厅的人的额头上一一进行“点射”。“啥子事情啊?”许多群众很不理解,纠纷时有发生。医护人员耐心解释说:“武汉暴发了新冠肺炎,我们要做好预防工作。”

凭着百年华西几代人的经验,分析武汉的疫情,不被舆论左右,早在年12月31日,医院领导就指示各科室,注意排查发热病人,特别是来自武汉的发热病人。一旦发现就要通报,隔离。一种临近大战的气氛在酝酿着。静悄悄地,医院准备将相对独立的传染科病房改建成专门接收新冠肺炎患者的专用病房。

静悄悄地,医院紧急向国内外采购防护服、医用口罩、消毒药品、医疗器械、生活用品等。

静悄悄地,医院从各科抽调护士到呼吸科、ICU“实习”。因为新冠病毒主要攻击患者肺部,若华西组织医疗队驰援武汉,主要医护人员要从呼吸科和ICU抽调。考虑到四川是人口大省,若疫情传到四川,这两个科室是与死神拼杀的尖刀连。

“后防”不能空虚,这样提前演练,早做准备,真是“神机妙算”。

静悄悄地,医院将组织医疗队支援武汉的信息发出之后,按上鲜红指印的请战书,纷纷飞向了院党委。可以说,组织准备、物质准备、心理准备,全部到位。上万名医护人员,时刻准备着,被挑选上——出征!

全院上上下下,简直有战场上“弹上膛,刀出鞘”,只等着冲锋号一响就冲上去的感觉。

1月25日上午10点,李为民院长宣布:从今天起,医院从战备状态进入战时状态;所有准备外出旅游的计划全部取消,所有已经回家的医护人员全部返回岗位。

当天中午12点,以大内科总支书记、呼吸科副主任、博士生导师罗凤鸣为队长的20名医护人员组成医院第一批援鄂医疗队,与全省多名赴鄂医护人员搭乘专机飞赴武汉,医院。

2月2日上午11点30分,以呼吸科副主任刘丹为队长的10名医护人员组成的医院第二批援鄂医疗队出发,医院东院区开展救治工作。

2月7日下午4点,以重症监护室副主任康焰为队长的名医护人员组成的医院第三批援鄂医疗队出发,医院东院区,全面接管80个床位,开展救治工作。

我作为第三批援鄂医疗队成员,领到“装备”时,内心真有些震撼!

从防护服、护目镜、N95口罩、统一的队服——紫色羽绒服和加绒外裤到一次性毛巾、秋衣秋裤、牙刷牙膏套装、漱口液、卫生巾、安全裤、塑料盒、卷纸、擦手纸、电热毯、沐浴露、一次性雨衣、喷壶、护肤霜等,个人生活用品一应俱全。

电热毯,是了解到武汉为防疫,宾馆中央空调停用,春寒时节,能有个热被窝睡觉。

医院第一批援鄂医疗队

医院第二批援鄂医疗队

医院第三批援鄂医疗队

一包成人尿不湿,让我想到关键时刻不担心尿湿裤子。

剪刀、美工刀、指甲刀和折叠水果刀,使我想到居家的方便。

一张食品清单,更是令人叫绝。其中,泡椒凤爪、自嗨锅、麻辣牛肉干,这样的“随军食品”表明,后勤的同志硬是把我们的肠胃摸透了!

院领导还传出很暖心的话:“穷家富路。需要的物资,尽量多带些。家里掏空了也不怕,到了武汉重灾区,交通运输都困难,缺了啥不容易解决。”

这样,从测试盒到自嗨锅,后勤简直做到家了!

出发前夜,我失眠了。我想起抗战时期的万壮士出川。我翻看过校史,在国家民族危难之际,华西人从来都是挺身而出——抗战时期,多少学子投笔从戎,留下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

抗美援朝的烽火岁月,华西先后组成两支医疗队赴朝,国内顶尖的胸外科专家杨振医院挺进前线,冒着炮火,前后救治了上千名 伤病员。

在20世纪50年代,大肚子病,也即血吸虫病流行,危害上亿农民。从事传染病、流行病研究的华西老教授率队深入田野调查,脚踩两腿稀泥,与学生一起挖钉螺,研究血吸虫宿主,为全国消灭血吸虫病做出了重要贡献。

年春的非典疫情,年的汶川地震,后来的芦山地震、九寨沟地震……紧急集合,实战接着实战,哪里最危险,华西医疗队的旗帜就在哪里飘扬!

我就是旗帜下的一员,ICU是与死神争夺生命的最后阵地。这次出征武汉,我特别有信心。

01

未完待续

经作者同意,本文节选自《你们是最美的天使-----华西抗击新冠肺炎医疗队纪实》

作者简介

谭楷:科幻世界杂志社前总编;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现任中英文《大熊猫》杂志执行主编;成都历史建筑保护办公室专家委员会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嘉润集团公司文化委员会委员。

联系我们:yydhx

qq.


转载请注明:http://www.xuexichongbing.com/jxxxcb/81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