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开树绿,正是户外活动好时光
不少人有了野游的打算
但是上山游玩时大家要注意了
有一种虫子
在这个时节也要出现了
它就是我们常说的“草爬子”
草爬子学名蜱虫
它是东北地区常见一种吸血虫,虽无翅不会飞,但在草木间爬行迅速。
草爬子体型像常见的瓢虫,但吸饱血后,虫体可胀大倍变成蜘蛛大小。
草爬子是一种有毒的吸血虫。很多人被咬后都没有感觉。因为草爬子血液中有类似麻醉剂的东西。
先看一个病例去年夏天,医院接诊了一位29岁的男士,他在小兴安岭森林公园游玩,被蜱虫叮咬,回来3天后出现了发热、肌肉酸痛、浑身无力及头颈部疼痛等症状。到医院体温高达39.5℃。
综合以上临床诊断,中毒科和神经内科医生确认其患上的是虫媒传染病——莱姆病。
莱姆病以神经系统损害为最主要的临床表现,此病多流行于森林或森林边缘地区,分布范围极大。
更多的病例
(图片点击可放大)
↓↓
草爬子这么瘆人,
可是偏偏却有人“喜欢”它
从今年4月中旬开始,
哈尔滨市疾控中心
病媒研究所的5位研究员
有了一项新任务,
他们跑到山林和农村
抓了只草爬子回来研究。
研究吸血的虫子?
这是要干啥
......
采自野外,新鲜、纯天然、无添加的草爬子在实验室,想看的速来。哈尔滨市疾控中心病媒研究所所长王玥,将刚抓回来的蜱虫照片发在了自己的朋友圈,瞬间“火爆”,同事们都争先恐后来看草爬子的真容。
经过一番展示,病媒研究所副所长陈宏宇,将70℃的温水缓缓倒入装蜱虫的试管中,本来“蜷缩”的蜱虫一下子舒展开了“手脚”死去了。试管中的蜱虫变成了标本。
在实验室,只蜱虫被泡在了十几个透明的试管里,肉眼看上去,蜱虫是黑色、圆形的,个头就像芝麻一样大,伸展着“手脚”,密密麻麻的蜱虫让人看了“不寒而栗”。
抓草爬子要干啥?原来是为了做蜱虫的密度监测。
今年全国病媒生物密度监测网络首次把蜱虫纳入其中,哈尔滨是监测点之一。
以前都是监测蚊蝇等四害,今年要求4月、5月和6月中旬都要做蜱虫监测,研究人员到哈市的4个监测点,将抓回来的蜱虫一部分进行种类鉴定,另一份部分邮寄到中国疾控中心用于课题研究。
吸血后的蜱虫
全国有30多种蜱虫,黑龙江省有记载的是7种,两个月里抓回来的只蜱虫,在实验室经过种类鉴别,发现有两种:森林革蜱和全沟硬蜱,且以森林革蜱为主。
“这两种蜱虫以前都曾分离过森林脑炎病毒和莱姆螺旋体,一旦被咬,可能就会被传播上森林脑炎或莱姆病。所以市民外出到草丛、山林一定要加以防护。”王玥提醒。
吸血的蜱虫和未吸血的蜱虫对比
在实验室,王玥从试管中找到一只寄生在羊身上吸血后摘下来的蜱虫。放在显微镜下,吸过血的蜱虫明显比没吸血的蜱虫肿胀了四五倍。
(资料片)
“蜱虫主要是假头进行吸血,身体是挂在外面的,发现蜱虫时,无论是在人体或动物体表,还是在墙面、地面,不要用手直接抓,更不能挤破,它会分泌毒液。可以带着手套用镊子抓,烧掉。”
陈宏宇说,如果蜱虫叮在皮肤上,不要用手拉它,如果硬拉它出来,可能会直接拉断,导致蜱虫的假头留在体内,毒液渗透进人体。医院请医生帮忙。
身体哪块最容易挨咬?
记者医院了解到,以往被草爬子咬伤的大多是林区工作者和上山采摘的农民,而近年来,到近郊户外踏青运动而意外被咬伤的市民明显增多。
夏季是高发期,节假日、周末过后都会接诊到被草爬子咬伤的患者,多数都是皮肤红肿、发炎等症状。
研究发现,虫媒传染病在中国每年的传染病发病总数中占5%-10%,但它的病死人数则占传染病总死亡人数的30%-40%。蜱虫叮人后可引起过敏、溃疡或发炎,更可传播多种疾病。研究发现,蜱虫可携带83种病毒、14种细菌、17种螺旋体、32种原虫。
结合病例发现,蜱虫叮咬的部位,集中在颈、耳后、腋下、大腿内侧、阴部、腹股沟等。
万一被咬了咋办?
医生提醒,去野外工作或旅行者,应穿上浅色、防护性衣物,如长裤、长袖上衣、长筒袜子等,同时要扎紧裤脚、袖口和领口,颈部围上白毛巾,途中经常检查衣服和体表,若发现被蜱虫叮咬,立即小心拔掉,切勿强行拔出和压碎虫体,以免病原体经皮肤深入体内。
此外,回到室内须尽快沐浴冲洗。有条件的要及时用驱蜱和除蜱药物,防止蜱虫叮咬。
来源:新晚报(xinwanbao)
世界杯特别活动
“刮奖赢世界杯百万餐券”
活动已正式启动
将向球迷发放
总价值达万的餐饮福利!
点击此处领取福利
热点新闻推荐
只能预防,不可治!许多大连人家里都有…
我没上车,孩子却被拉走了!妈妈开车狂追
禽兽!男子亲自送90后哺乳老婆去卖淫……
慎入!肝脏被上百条虫掏空,只因吃了这个
央视曝光!进价40标价3万6,很多人被坑过...
突发!香炉礁一居民楼传来爆炸声!3人被送医
(点击图片了解更多)
马上端午节小长假了,
大家出外游玩一定多当心!
点?↓↓↓提醒更多人!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