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江苏省政府血地防领导小组下文确认南京市达到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标准。这标志着南京市血防工作取得了新成就,跃上了新台阶。
血吸虫病曾是可怕的瘟神
历史上南京居民深受血吸虫病危害,全市除玄武区外均为血吸虫病防治区,沿江地区钉螺面积分布广,是全省血防重点地区。沿江地区,曾经几乎村村有钉螺,家家有病人,对当地民众的生产、生活和生命构成了毁灭性的威胁。当地流行着这样一首民谣:“男子肚子大,女人不生养,面黄肌瘦无力量,野外路边把命丧。”
疫区呈现“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的悲惨景象,他们的悲惨命运和不幸遭遇成为南京近代一部难以忘怀的血泪史。
政府主导强力推进血防工作
新中国成立以来,南京市历届党委政府对血防疫区群众极为关怀,高度重视血防这项民生工作。市、区党委或政府成立了血防领导小组,健全血防行政和业务机构,制定防制规划,落实血防经费,实行目标管理,强力推进血防工作。
市政府办公厅每年下发血防责任书,实行考核奖惩,不断完善“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卫生、农林、水利、教育等部门主力军作用,依法科学防治。通过艰苦努力,全市于年达到国家血吸虫传播控制标准。
年7月中旬,省政府血防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由省卫生计生委、省水利厅、省林业局、省农机局、省交通运输厅、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和省血吸虫病防治研究所等7个部门(单位)人员组成的评估组对血防工作进行现场考评,确认南京市达到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标准,血防工作实现了新的跨越。
(点击图片查看高清大图)
多措并举收到显著成效
南京市血防工作坚持“预防为主、标本兼治、突出重点、综合治理、群防群控、联防联控”的方针,牢牢抓住钉螺和传染源控制的关键环节,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科学规划、依法防治”原则,多措并举,精准发力。
建国以来南京市累计查病.7万人次,治疗血吸虫病人10.75万人,家畜查病36.58万头次,治疗处理5万多头次;累计查出钉螺面积1.6亿平方米,反复灭螺13亿平方米。南京市年血吸虫病重点人群查病患病率达62.3%、急性感染病人人,年全年查出病例4万多人,此后总体疫情呈下降趋势,年以后未发生急性感染病例,未查出新感染病畜。近年来,南京市每年坚持开展查螺灭螺,查病治病,目前全市钉螺面积控制在万㎡,较历史总有螺面积下降了90%;监测未发现本地感染的血吸虫病人,已连续11年无急性感染病人。
(点击图片查看高清大图)
钉螺是血吸虫的唯一中间宿主,彻底消除钉螺孳生环境是治本措施。南京市结合农林、水利和城市建设大力开展环境改造灭螺。以来,南京市启动水利血防重点工程,实施沿江通江河道硬质化护坡、江岸护砌和有螺沟渠改造防止钉螺扩散。农林部门因地制宜,在沿江地区实施了围垦种植、兴林抑螺、以机代牛、挖池养鱼等一批综合治理项目,从根本上改变钉螺孳生环境。
(点击图片查看高清大图)
南京市建设部门结合沿江开发与保护,在沿江大桥、港口、码头建设中及时清除钉螺环境,在滨江城市建设中着力打造沿江风光带、滨江公园、湿地保护中心等,消除钉螺孳生环境,建成滨江宜居城市。
血防地区政府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推进血防地区农村改厕工作,血吸虫病防制区居民粪便无害化户厕全覆盖。各部门齐抓共管彻底改善血防疫区面貌,取得显著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过去的血吸虫病流行区变成环境优美的休闲、居住和生产之地,开创了南京市血防工作新局面。
坚持不懈消除血吸虫病危害
南京市达到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标准并不是血防工作就结束了,还要巩固成果并向消除血吸虫病迈进。
由于血吸虫的传染源除了人、畜外还有包括多种野生动物,加之疫区外来流动人员的影响,彻底阻断传染源不易;加上长江水位变化影响,钉螺易扩散,钉螺控制难度大,灭螺效果难以持久巩固。血吸虫病传播的环节还未根本消除,稍有松懈疫情就可能出现反复。血防工作面临形势仍然是艰巨而长期的,要实现全市消除血吸虫病的目标,还需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部门配合,在工作力度和思想上不能有所松懈,机构、专业队伍不能削弱,加强传染源和钉螺控制,努力解决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争取更大的成绩。
(点击图片查看高清大图)
迈进新时代,南京血防人充分认识到血防工作的重要性、长期性和艰巨性,决心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为全面达到消除血吸虫病的目标,为人民健康造福、为实现“健康南京规划纲要”目标而努力奋斗!
健康南京有你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