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故事值得纪念的一段工作经历

我是长江中游航道的一名护航人,去年已经光荣退休,回忆参加工作的近40年,正好经历了改革开放40周年,也让我由衷感叹航道的巨大变化。生于这样一个朝气勃发、有梦可追的时代是幸福的,它赋予我们光荣与梦想,更赋予我们责任与使命。在我记忆中,最值得怀念的一段工作经历是在测量队。年9月,我被分配到了测量队成了一名测量员。这对我来说是一个全新的工作,很具有挑战性。我们航道单位的测量工作,主要是水上作业,基本任务是辖区各水道水下地形测量。测绘工作是技术活,技术含量很高,测量中的各种工作,都要使用各种仪器,如水准仪,测距仪,平板仪,六分仪,经纬仪等等,还涉及大量的计算工作。耳闻目睹同事们、前辈们默默无闻的奉献,作为航道新兵的我虽没有精湛的技术、娴熟的技巧,但在他们潜移默化的言传身教下,更懂得只有具备深厚的理论和专业基础,才能更好地承担起工作重任。为了能尽快地胜任测量工作,我一边自学测量理论知识,一边向有经验的老师傅学习实践,请教各种仪器的使用方法,随老师傅进行野外作业时,我尽量独立地进行工作,不懂的地方及时请教,经过几个月的学习与实践,在老师傅们的帮助下,我基本上能比较熟练地使用上几种仪器,比如用六分仪测地形,平板测量仪放流速,回声测深仪测水深等等,并能够独立地进行测量工作,在尔后的几年时间里,我一直坚持边工作边学习。航道测量工作有自己的特点,有春季地形测量,中洪水航道图测量和枯水期各辖区浅水图测量。春季地形图测量是一项重要的工作,辖区公里范围内的洲滩,堤岸等地方都要测到,三至四月进行,那时我们的测量仪器都比较原始,又都是手工作业,为了及时完成任务,进行地形图测量时,测量人员都要上班,每天分二至三个组分别进行工作。一般是一人观测经纬仪,一人观测平板仪进行制图,一人做记录,四至五人搬大约5至7米长的测量杆,横着排开,每人间隔米左右的距离,向前方行走,每米左右距离时将测量杆竖立起来,测量一个点,经纬仪伺仪人员观测方向,距离,高差,平板仪伺仪人员根据观测制图,记录员记录数据,完成一点后,伺仪人员吹哨或用旗语,示意搬测量杆的人员向下一米行走,开始另外一点的测量工作,依此循环反复。做地形图测量工作时,工作人员比较辛苦,高的洲滩地上面都是当年砍过芦苇的短桩,有锋利的斜面口,稍不注意,测量人员很容易踢到脚而受伤。低的滩地有的地方又有淤泥,有的地方还有一些沟壑,陡坎,为了真实地反映地形地貌特点,碰到这些特殊性情况,我们都义无反顾,该涉水就涉水,有淤泥就脱下鞋袜,裤子,从淤泥中行走,有沟壑,有陡坎,该爬的爬,该跳的还得跳。一天的地形测量完成下来,要十来个小时,虽然说比较辛苦,但人们忘我的劳动精神还是十分可贵的,从没有人员叫苦叫累的。每年的洪水图测量前,都有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要做,这就是各辖区水道观测标志的增补,一般在八,九月份进行。这时是暑、秋交替季节,天气还比较炎热,我们要顶烈日,冒酷暑,将船开到要增补标志的地方,然后人员上岸,将要用的竹标杆搬运到要增补的地方开始工作。原始观测标志,有的是铁三角架,有的是铁标杆,有八至十来米高,我们一般都要爬上最顶点,再将竹标杆竖立起来,捆绑在最上面。有的标志离江岸边很远,要走几里路才能完成一个标志的增补工作,有的地方还要涉水,要游泳才能到达。我记得,有一次我们在当时的莱家铺补设标志,船离岸边有一里多路,岸上是1米来深的洲滩地面,船又开不到地点。我和越庆波,管于汉三人带着工具,标杆,硬是游泳到补标地点,爬上铁三角架上面完成了设补标志的工作。事后越庆波同志低烧近半个月时间,一直作感冒治、不得好,到血防站检查,才知感染上急性血吸虫病。有一年,全辖区要增设三十多根铁标杆,任务十分繁重,还从机关抽调两人来帮忙,全队人员都上班。一个水道一个水道地增设标志,铁标杆很重,有大几百斤,要六至八人才能抬动,抬着铁标杆,有的地方要走很远,才能在目的地开始工作。埋设铁标杆时要挖掘到地下1米5深,将标杆竖起时,要用挡板,扒杆,粗绳索,将标杆拉起来,然后进行埋设。竖一根标杆,要十大几人至二十人,要费很大力气。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前,这些工作都是我们自己做。枯水期航道测量也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上世纪,辖区航道都没有进行整治,荆江航道九曲十八弯,浅滩、恶水众多,枯水期航道狭窄、水浅,行轮经常搁浅,打掉航道标志灯,严重制约行轮航行,每到冬天,更是如此。航道站职工每年冬天都要到枯水现场值班守卫,防止航标灯标志被行轮打掉,以便及时恢复,以及在浅水区为行轮导航,清障船艇也要住守现场,要对浅滩、暗沙包实施爆破,及时疏通航道。我们测量船艇及人员则要对浅区水域及时地进行测量、制图,制出的航道图要马上发送给上级有关部门,为领导组织进行航道施工提供决策依据。冬天进行航道测量十分辛苦,数九寒冬,塑风怒号、寒风凛列,测量船艇在江面穿梭,我们站在船顶进行观测,每天七八个小时下来冻得鼻青脸肿,甚至冻伤。有人说“航道人苦,航道人累”,我说“航道人苦,但苦有所获;航道人累,但甘于奉献”。正是有了我们这群乐于清贫的航道人,才能使长江航道上一盏盏航标灯永不熄灭,“天险”逐步变通途。


转载请注明:http://www.xuexichongbing.com/yfxxcb/11061.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