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血吸虫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寄生虫病。人类与血吸虫病的较量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战斗。20世纪50年代以前,我国血吸虫病流行猖獗,曾严重流行于我国南方12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它造成疫区居民成批死亡,无数百姓的健康遭受摧残。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作者在本文中记载了几代上医(原上海医学院,现复旦大学医学院)人在这场与血吸虫的战斗中所付出的辛劳和汗水,以及为此取得的辉煌战绩。
翻译
刁承湘(研究员,原上海医科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兼党总支书记)
责编
艾维
● ● ●
血吸虫病(我国流行的只是日本血吸虫,简称血吸虫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寄生虫病。日本血吸虫病虽然是日本人首先证实的,但在中国早就有流行。考古学者上世纪70年代在湖北江陵和湖南长沙两地出土的西汉古尸(肝脏、肠道)中查到了血吸虫虫卵,这一发现证实了血吸虫病在中国的历史至少在年以上。
?血吸虫的生活史包括成虫(左下角图)、卵、毛蚴、胞蚴、尾蚴及童虫等6个阶段。
?血吸虫病寄生虫种类和血吸虫病地理分布
年Faust和Meleney在《日本血吸虫病研究》一书中报道,上海市郊有日本血吸虫病流行和钉螺感染,是苏嘉大流行的地区。20世纪50年代以前,我国血吸虫病流行猖獗,曾严重流行于我国南方12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
解放前,它造成疫区居民成批死亡,无数百姓的健康遭受摧残。在疫情流行区,不少病人“肚子像西瓜,脖子像丝瓜,手臂像黄瓜”,劳动力下降或丧失劳动力,导致疫区田园荒废,颗粒无收,严重流行区上海青浦任屯村流传着“只见死不见生,有女不嫁任屯村”的民谣,该村解放前全家死绝的有户,死剩1人的28户,解放时全村人口减少约1/2,仅剩人口人,其中患血吸虫病的97.3%。另据记载,仅湖北省阳新县年代就有8万多人死于血吸虫病,毁灭村庄多户,荒芜耕地23万亩,多头耕牛染病后无一存活。年,江苏省高邮县新民乡有农民在有螺洲滩下水劳动,其中人换了急性血吸虫病,死亡人,死绝45户,遗下孤儿91户,呈现出“千村霹雳人遗失,万户萧疏鬼唱歌”的人间惨状,中国大地出现了许多“无人村”、“寡妇村”、“罗汉村”、“棺材村”等悲惨景象。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年7月1日,伟人毛泽东曾为江西余江县人民消灭血吸虫欣喜不已,夜不能寐,欣然命笔:“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独照天烧。”此何等壮志豪情也。此后,广东、上海、福建、广西和浙江五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已宣布消灭了血吸虫病,其余7省的血吸虫病疫区范围已有较大的压缩,疫情有所减轻。现在流行区主要分布于湖区和大山区,成为当前血吸虫病防治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人类与血吸虫病的较量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战斗。笔者在这里记述的是几代上医(原上海医学院,现复旦大学医学院)人在这场战斗中,他们的非凡智慧,所做的科学贡献,所付出的辛劳和汗水,以及为此取得的辉煌战绩。
一、来自最高层的决策年4月至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渡江战斗和水上练兵中,数以万计的指战员感染了血吸虫病。据当时驻守在江、浙、沪流行区的两个军、七个师的统计,感染病例有人。同时,广大流行区还有近千万血吸虫病人需要治疗,其中包括几十万生命垂危、丧失了劳动力的晚期血吸虫病人。
根据华东军政委员会和陈毅的指示,在上海成立了血吸虫病防治委员会。由九兵团司令宋时轮将军任主任,官乃泉(年1月-年12医院长,解放后上海医学院第一任党委书记)、颜福庆任副主任,上医流行病学教授苏德隆任副秘书长。抽调了沪宁等地0多名医务工作者组成医疗队,其中包括在党委领导下的上医师生,积极投入了这次大规模的防治运动。
年毛泽东主席发出了“一定要消灭血吸虫病”的号召,并语重心长的告诫大家:消灭血吸虫病是一场恶战。同年党中央发出了“全党动员、全民动手、消灭血吸虫病”的号召,从中央到地方成立了血吸虫病防治领导小组,制订了防治血吸虫病的方针、政策和措施。
年6月30日,毛泽东从《人民日报》得知余江县消灭了血吸虫后,写下了七言律诗《送瘟神》。
七律(二首)·送瘟神
读六月三十日《人民日报》,余江县消灭了血吸虫。浮想联翩,夜不能寐。微风拂煦,旭日临窗。遥望南天,欣然命笔。
其一
绿水青山枉自多,华佗无奈小虫何!
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牛郎欲问瘟神事,一样悲欢逐逝波。
其二
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
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
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
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
年代,由于种种原因,血吸虫病呈现疫情徘徊和部分地区疫情回升的趋势,大有“瘟神”卷土重来之势。年国务院主持召开湖区五省血防会议。国家主席江泽民给会议写了亲笔信,指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共产党唯一的宗旨,和人民群众一起努力消灭血吸虫病,是党和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这次会议以后,疫区政府将血吸虫病的防治工作与发展生产、脱贫致富、实现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为综合治理血吸虫病创造了良好条件。
二、上医人群英战“瘟神”在这50年的漫漫血防路上,谱写了一曲血防人顽强奋斗的英雄凯歌,这是一支由专家、教授、医生、教师和学生组成的特别能战斗的队伍,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上医人!
1.抗击瘟神的上医一级教授
上医人提起血防工作,首先想到的是流行病学一级教授苏德隆,他是我国公共卫生和预防医学的一代巨匠,为我国防治血吸虫病做出了巨大贡献。苏教授师从诺贝尔奖获得者弗洛里院士,研究微球霉素而获得英国牛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年代初,由于血防工作的需要,苏教授放弃了他熟悉的微生物学特别是抗生素的研究而转向血吸虫病防治的研究。在这方面,他的创造是杰出的。
?青年时期的苏德隆
年,他提出人尿消灭粪中血吸虫卵的方法,并表明粪尿混合发酵时产生的氨,具有消灭虫卵的作用,从而促进了江南水网地区的人粪无害化管理;他研究钉螺对光、温度的反应,通过研究判定最适于钉螺的温度是13℃,光线强度为lux,即为晨曦和黄昏时的光线,这对查螺和灭螺工作具有指导意义;他筛选了许多化学试剂,年发现砷酸钙和亚砷酸钙具有灭螺作用;年,他又证明茶子饼有防御血吸虫尾蚴侵入的作用;年代初塑料膜问世,他用以覆盖有螺的地面,使日晒温度提高,提高了化学灭螺的效果;他还研制出个体防护衣裤,穿上它能防御血吸虫尾蚴侵入人体;他研制出的“避蚴笔”,用作涂肤防护剂。
?年苏德隆(左)在青浦现场
?年苏德隆(右一)安徽绩溪指导灭螺工作
-年,苏教授任全国血吸虫病研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预防专题组组长,他的研究重点转向血吸虫病的防治对策。年开始在我国血吸虫病最严重流行区之一的青浦区带领20多位年轻人以种血防试验田的形式,实地投入灭螺等消灭血吸虫战斗中。
年受中共中央血吸虫病防治领导办公室的委托,苏教授带队研究城镇地区消灭血吸虫病的问题。他选上海青浦朱家角镇作为试点,带领师生深入第一线,从流行病学调查开始,了解居民感染血吸虫病的特点和钉螺分布的规律,采取了以改造环境、消灭钉螺为主的综合性措施。他所采取的灭螺策略是“毁其居、灭其族、限制其流入”。经过群策群力的努力,朱家角镇终于彻底消灭了血吸虫病。
?年苏德隆(左三)和学生在朱家角
苏教授认为,“灭螺是在一定地区内控制以至消灭血吸虫病的必须措施。”感染性最大的水是村庄内的水,这里的水也正是为人和牛污染最严重。据此,他提出先消灭村内钉螺,治理环境,然后由近及远,灭一块,清一快。他的这一“有限灭螺或区域性灭螺”和环境综合治理的理论,对我国控制血吸虫病起了重要作用。
年代,治疗血吸虫病的新药吡喹酮问世,为血吸虫病防治带来新的希望。由于控制传播的策略在控制埃及和曼氏血吸虫病上收效甚微,有人提出用单纯治疗控制病情作为防治血吸虫病的主要策略。此说主要倡导者之一为美国洛氏基金卫生研究部主任沃伦博士,他来沪作报告时极力宣扬这一策略。
苏教授认为,“单纯化疗只能控制病情”,不能控制传播,仅为血防工作的权宜之计。他通过疫区的对比研究,证实了自己“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策略。从此,国际文献中又将中国控制传播血吸虫病的措施提高到应有的地位,认为中国防治血吸虫病的策略有其独特之处。
年春,受中共中央血防办的委托,苏教授带队,选择安徽贵池县白杨河畔的纪家坝草滩地区作为试点,研究河滩地区控制血吸虫病的策略。年过七旬的苏教授亲临第一线,开展防治结合的现场试验,经过4年的努力,取得了兴利除害、血防生产双丰收的理想结果,再次验证了他提出的防治结合策略的正确性。
苏德隆教授对我国血吸虫病防治所做出的杰出贡献已被记入史册,他为人耿直,心地坦诚。他向毛泽东主席进谏血吸虫消灭期限问题和劝阻主席不在黄浦江游泳的事迹,已成为科学史上的佳话。他的科学精神和一切为了人民的思想,成为后人学习的榜样。
?年夏,苏德隆(右一)受邀参加毛主席接见座谈
钱悳教授是抗击“瘟神”的第二位上医一级教授。年,他从美国波士顿大学医学院进修回国,20世纪50年代,血吸虫病肆虐中国南方,上海郊区成了高发区,尤其是数万解放军官兵感染血吸虫病。上海市医疗系统紧急动员起来,千余医务人员赶赴嘉定、太仓等地治疗血吸虫病。时任上海市市长的陈毅亲自任命钱悳为血吸虫病防治大队治疗顾问。数万人性命攸关!钱悳与医疗大队的同事们废寝忘食,不顾自身安危,一个个村进行排查和治疗。
?钱悳教授
当时治疗血吸虫病的药物只有酒石酸锑钾,其毒副作用大,静脉注射一旦渗漏,血管外即会出现蜂窝组织炎,引起组织坏死溃烂。更为严重的会出现急性心源性脑缺血,病人几分钟内猝死,很难抢救。
钱悳教授勇于承担风险,同时改良治疗方案,提出避免和解救锑剂导致心脏和肝脏中毒反应的措施。在他的带领下,在短短的多天时间里,医疗队治疗血吸虫病例1万余名。由于他的特殊贡献,他获得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为人民服务的模范教授”称号,并出席了首届全国英模代表大会,受到毛泽东、周恩来和朱德的亲切接见。
此后,他以更大的热情投身于全国的血吸虫病防治工作,担任中央血吸虫病研究委员会副主任兼临床组组长。他主持编写了《血吸虫病防治手册》,全国各地按此手册进行酒石酸锑钾治疗,大大减少了死亡率。
年他受上医党委派遣,到重庆参加重庆医学院的筹建工作,在重庆工作期间,他先后到湘、鄂、川等重灾区检查指导工作。年代初,他带领重庆医学院40多名医、教、研人员组织的团队进行攻关,研制出口服血防“”片,使血吸虫病的治疗由静脉注射改为口服,疗程由20天缩短为7天,疗效大大提高。这一举措被认为是我国血吸虫病治疗史上划时代的创举,先后获得了四川省科学大会奖和四川省重大科技成果奖。
上医内科学一级教授林兆耆,新中国成立后就着手研究血吸虫病,曾在《中华医学杂志》发表过《日本血吸虫病临床及诊断特征》,《日本血吸虫病之临床观察》等文章,直到文化大革命早期,他还与在校学生一起到上海郊区参加血吸虫病的防治工作。带着老花眼镜为病人打锑剂,指导学生如何摸肝脾,如何处理锑剂引起的阿斯综合症。他的渊博知识,对病人认真负责的态度和对学生的关爱至今还留在学生的记忆里。
参加血吸虫病研究的上医一级教授还有:病理学家谷镜汧,药理学家张昌绍等。
2.歼灭瘟神的上医专家、教授们
年,从苏德隆教授首批招收了5名研究生,其中俞顺章、袁鸿昌、韩向午三人从事了血吸虫病的研究。此后,命运将他们推上了血防战线,他们成了苏教授的左右手,与“送瘟神”结下了不解之缘。
苏教授为俞顺章选定的课题是“血吸虫病对人民健康的危害”。在苏教授的指导下,俞顺章将血吸虫对人民健康危害课题分别选择三个不同类型的流行区进行调查。三个地区大量的事实表明血吸虫病害6生:害生命、害生长、害生活、害生育、害生产、害生趣。
年,正当他在整理资料,做分析、写报告时,上医将血吸虫病防治作为当年的科研重点。苏教授和学校提出组织青浦消灭血吸虫病的试验田,俞顺章被委任为苏教授的助手,带领由基础部、医院青年教师、医生、技术人员20多人组成的小分队。种血防试验田是项艰苦的任务,从化学灭螺、绘制钉螺分布地图、探索钉螺分布理论,直至消灭钉螺,管理粪便,做了大量开拓性的工作。由于这批青年种试验田的突出表现,年国庆节,他们被共青团中央命名为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集体。
?年上医师生在青浦卫家角研究钉螺生态
年长江流域急性血吸虫病猖獗流行,俞顺章等人接受上海市血防局的任务,与湖北省寄生虫病研究所的同志一起开展调研,在重疫区进行了4个月的防治试点和血防宣传,卓有成效。
年我国援建非洲的一些农场的中国农工感染血吸虫,受中央任命,俞顺章与其他6人于年元旦后从气温零下的北京飞往高温40℃以上的非洲索马里。在那里克服种种困难,搞清了埃及血吸虫病的生活史,试用“”口服片治疗埃及血吸虫病,通过十几个点的调查,基本搞清当地埃及血吸虫病的流行情况。上医人在完成国内血防工作的同时,完成了一项国际主义的血防任务,产生了很好的国际影响。
另一名研究生袁鸿昌,他当时的课题是:“关于中国大陆不同地区的钉螺及日本血吸虫地域株的研究”,此后他将自己的一生贡献给了我国的血防事业。
年他跟随苏教授,激战朱家角镇,参与灭钉螺、改造环境等工作,一直坚持到“文化大革命”的初期,并作为最后一任队长,直到年消灭了最后一块残存的钉螺才撤离回校。
年3月上旬至年1月下旬,袁鸿昌受水利部委托,只身一人赴索马里考察和防护血吸虫病,以保证我国在索马里工作的水利人员的身体健康。在水利工程指挥部和专家组的支持下,先后至我国援助朱巴河下游的费诺力工程和谢贝利河下游的巴洛温农场一带进行现场考察和实验研究,向我援外人员介绍苏教授主持研制的血防工作服和“防蚴笔”,开展个人防护工作,为查出的血吸虫病人进行治疗。通过现场和实验室研究证明:上述两种方法对埃及血吸虫病有良好防护作用,与国内防护日本血吸虫病效果相似。
?年苏德隆(右)在青浦朱家角指导群众河道查螺
年代后,袁鸿昌教授针对我国血吸虫病特点,在采纳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合理内容基础上,提出了我国血吸虫病防治策略调整意见。~年期间,他主持了血吸虫病国家“七五”和“八五”攻关课题,为江湖地区血吸虫病流行规律和优化血防策略模式提出了新的科学论据。-年,袁教授一直担任中国卫生部血吸虫病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委员。在长期从事血吸虫病预防的研究中,他对我国血吸虫病流行病学、防治策略、防治措施上均有独到建树,对东方血吸虫及其中间宿主交互感染研究上做出重要贡献。
送“瘟神”是一场团队协作的恶战,俞、袁两位教授作为苏德隆教授的两名弟子,流行病学专家,他们对我国的血防工作功不可灭此外,还有赫宗玉、韩向午、胡善联等曾长期从事现场和实验室研究工作都在血防的理论与实践上做出了独特的贡献。在上医党委书记陈同生、副书记李静一的统一领导下,上医很多基础和临床的专家、教授都在血防工作中立了战功,笔者仅在此略举几例:中医教授姜春华、传染病科徐肇玥共同探寻血吸虫病人的治疗方案;外科付维光、孟承伟、崔之义教授为晚期血吸虫病人切除巨大的脾脏,取得很好的疗效,特别是孟承伟教授,研究利用病人自身的血液或腹水回输给病人,既解决了输血的部分血源问题,又使病人得到及时的手术治疗,还减轻了经济负担,实用意义很大。
3.全校开门办学,师生齐送瘟神
年,全国高校掀起一场教学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运动。在这期间,结合三秋劳动,校党委组织全校师生奔赴青浦县。在青浦进行血防试验田的同志为骨干,在青浦城厢镇设立了开门办学的基地。上医的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以“上海医生”的名义参加查螺查病的工作,大家不辞辛劳,起早摸黑,走家串户,收集大便,查病问病,一下子“上海医生”闻名全县。卫生系的同学在练塘开展除害灭病、讲卫生的运动,经过努力,练塘建成了青东卫生示范村。文化大革命初期,在“备战备荒为人民”的号召下,学生到农村开门办学。在七宝卫生院的学生,每天要将收集到的大便进行孵化试验,为血吸虫病人提供诊断依据,还参加病房病人锑剂治疗,为病人静脉注射,严密观察病情,晚期巨脾患者做切脾手术时,同学可以上台“挂钩”当助手。
这些难忘的岁月里,同学们既参加了劳动,又体察了消灭血吸虫的艰巨,学到了许多在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践行了上医“为人群服务”的校训,参加了血防工作的伟大实践。
年12月10日,上海市召开“上海市消灭血吸虫病庆功表彰大会”,上海医科大学荣获血防先进集体,苏德隆、林兆耆、姜春华、徐肇玥、连惟能、孟承伟、袁鸿昌、俞顺章等人受表彰,他们的奖励证书中是这样写的;“为上海市消灭血吸虫病做出了贡献,记大功一次”,同时赠奖章一枚。
?上海消灭血吸虫病大功证书
?年上海消灭血吸虫病奖章
三、路在他们的脚下延伸千年瘟神血吸虫,虽然在江西余江和上海郊区等地被征服,但在长江周围广大湖滩和大山深处依然存在。如今,全国疫情流行省有7个,血吸虫病患者仍有60余万人,血吸虫病的防治形势依然严峻,国务院已将血吸虫列为我国三大重点防治传染病之一。
当年在血防战线苦战的专家、教授,不少人现已仙逝,健在者大多也年以古稀。但我们可以告慰先人的是,第三代、第四代的上医血防人,他们继续在为血防事业而拼搏和奉献。
在经济转轨时期,我国的血吸虫病防治面临重大的压力,部分地区血吸虫病的疫情回升,袁鸿昌教授带领姜庆五、赵根明等活跃在我国的血吸虫病疫区的第一线,积极开展血吸虫病的传播机制与控制策略的研究,他们的足迹遍步我国的云南、四川高原与长江南北。在承担国家“七五”“八五”攻关课题期间,他们与张绍基、卓尚烔教授等合作,在湖区进行长达10年的现场研究,对湖区血吸虫病流行规律和防治策略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与探讨。此外,在暴露与感染,感染与免疫,群体化疗在血防中作用以及近期湖区血防目标及其优化策略的模式上,均有新的论述。该课题的各项成果,曾分别获得国家教委科技进步2等奖(1项)、上海市科技进步2等奖(1项)及卫生部科进步3等奖(2项)等奖励。
年,袁鸿昌教授带领姜庆五、赵根明等血吸虫病流行病学研究团队在我国首次建立了20个血吸虫病疫情监测点。此项工作坚持了15年之久。袁鸿昌教授离休之后,在姜庆五教授带领下,由赵根明教授、刘建翔老师等继续坚持下去,为国家积累了丰富的血吸虫病的基础数据和资料;为了了解监测期间我国血吸虫病流行状况,掌握疫情动态变化趋势,科学的评价防治效果以及适时地调整防治策略与对策,提供了科学依据。该项成果曾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及中华医学科技奖。
现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姜庆五教授是苏德隆教授的关门弟子,他的硕士论文“血吸虫病诊断试验的比较研究”,答辩时得到专家好评。年毕业留校后继续在血防事业上不断攀登。随着科学的发展和高科技的应用,姜庆五教授不断开拓血防科研新领域。他们应用随机模型分析日本血吸虫卵,在个体内和个体间的计量变异及虫荷在人群的分布,从而较正确地反映人群的感染水平和感染强度的变化,为客观反映流行状态提供了依据。
近年来,由于数学模型的发展,使地理信息系统(GIS)与遥感技术在血吸虫病防治中的应用有了广泛的基础。他们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技术的预测模型和多层重叠分析,为螺情检测和流行病学研究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6年,他根据我国现在某些地区血吸虫病有卷土重来之势,姜教授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向国务院血防办提出建议:向全国5个血防工作联系点派出血吸虫病防治现场经验丰富、博士学位为主的专业技术人员,作为骨干常驻点上,指导当地的血防工作。国务院血防办采纳了姜教授的意见和建议。
在全国各地血防队伍中,还有上医培养的特殊人群。20世纪60年代,苏德隆教授意识到,血防工作是一场人民战争,需要培养血防工作骨干队伍。为此,在他的倡议下,主办了四期血吸虫病防治干部高级进修班,每期半年。苏教授谢世后,袁鸿昌教授自年期主办了10期培训班,每期1年。历届学员都成为血防战线的带头人和骨干,这是上医人为我国血防工作做出的独特贡献。
?年苏德隆夫妇和苏德隆的弟子们合影留念前排右起:朱智勇、郁庆福、苏德隆、苏德隆夫人童绮娟、卢仙娥,后排右起:叶克龙、袁鸿昌、俞顺章、韩向午、胡善联、王曾遂
漫漫血防路在他们的脚下延伸!
四、辉煌的成果上医人作为医卫战线的一份子,与血吸虫病征战了半个世纪,她从一个侧面反应了高等医学院校在防病治病、为人民服务中的重要作用,反映了60年来我国血防战线走过的艰难历程。我国血吸虫病的防治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12个流行省、市、自治区已有上海、广东、福建、广西、浙江等5个省、市、自治区宣布消灭了血吸虫病;个流行县(市)中有个流行县(市)达到传播阻断标准,55个县(市)达到传播控制标准,两者占流行县(市)的70.5%,钉螺孳生面积降至3.5亿平方米,降低幅度达76.4%,治愈病人0多万。
苏德隆、袁鸿昌、姜庆五先后像接力棒一样担任卫生部血吸虫病防治咨询委员会主任委员或副主任委员,为我国不同时期的血吸虫病防治策略的制定发挥了重要作用,对血吸虫病防治的关键技术和措施的研究,如灭螺方法、诊断技术和治疗药物的研制等,均带有开拓性和创新性。
据不完全统计,50年来,上医专家教授们发表的关于血吸虫病防治方面的论文有余篇,同时还编写了《血吸虫病防治手册》,用于指导我国的血防实践,袁鸿昌等教授编著的《血吸虫病防治理论与实践》,在总结成就与经验的基础上,全面分析了当前我国血吸虫病防治的新形势和挑战,科学地阐述了21世纪初期我国血防工作的目标、策略和措施,并简要介绍了近年的新技术与新成果。
今天回顾这一历史,我们还更为重视透过血防成就,上医人在精神方面亦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1.医生的职责是消灭危害人类严重的疾病
医生不仅要治疗疾病,救死扶伤,更重要的是预防疾病,消灭危害人民健康的疾病。当前还要在防治再发的血吸虫病等方面做出新的贡献。
2.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
血吸虫病是一种社会性很强的疾病,它的传播、蔓延以及控制均与社会进步程度和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血吸虫病经常与贫穷、落后同时存在,贫病交加,互相为虐。我国现在血吸虫病的疫区主要在山区、湖泊滩洲等地,要真正消灭血吸虫,必须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努力发展经济,推动社会进步,将防病、治病与治贫、治环境相结合,社会参与,群策群力,动员“千军万马送瘟神”。
3.高等医学院校的办学方向
上医在80多年的办学过程中,坚持“为人群服务”,面向社会办学。上医师生参加血防工作的50多年历史,是这一办学理念的真实写照。笔者在与专家们座谈时,他们没有忘记当年上医的领导陈同生、李静一和卫生系的总支书记赵挥。他们组织多科合作、部门协作,在血防工作中坚持的预防与治疗结合、基础与临床结合、专家决策与群众运动结合、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结合,防病治病与卫生宣传结合,取得了很好的成就。
4.知识分子是不屈的脊梁,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
苏德隆、袁鸿昌、姜庆五、周艺彪代表了我国血防战线不同时代的知识分子形象,也代表了血防工作中上医的四代人。他们身上凸现了我国知识分子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乐于奉献和不断创新的精神。他们无愧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不屈的脊梁。
在血防工作中,知识分子的决策、咨询功能必须与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结合起来,要将人民群众动员起来,让他们懂得,防治血吸虫病要与治贫、治愚、治环境结合起来,自觉投入送瘟神的战斗,使千年瘟神淹没在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中,瘟神才能被真正送走。
5.科学研究服从和服务于防治工作的需要
50年的血防路,充分体现了血吸虫病的防治要依靠科学进步,科学研究应当服从和服务于防治工作的需要。血防科研人员深入疫区第一线,进行多学科协作研究,并及时将研究成果用于防治实践,推进防治工作的进程。年代建血防试验田,现在在疫区选择血防联系点,都是血防研究的基础基地。灭螺方法的探究、防治血吸虫病药物的研制、血吸虫病防治策略的研究,紧紧围绕防治现状,不断与时俱进。这些经验适用于现代的医学科学研究和疾病防治工作的研究。
血防专家认为,世界血吸虫病流行趋势,仍处于徘徊回升状态,防治血吸虫病必然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
(本文写作过程中得到俞顺章、袁鸿昌、姜庆五教授的指导并提供大量资料,得到党办周亚主任、校史室龚向群主任和流行病学张志杰老师的大力支持,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本文发表于复旦大学《校史通讯》,作者授权《科学春秋》发表,略有删节。图片主要为苏德隆外孙女阙之玫提供,部分来源于网络。
主要参考文献:
1. 苏德隆教授论文选集.天津.天津科技出版社.年1月第1版.
2. 袁鸿昌等主编.《血吸虫病防治理论与实践》.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3年10月第1版.
3. 刁承湘主编.《上医情怀》.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9年9月第1版.
4. 袁鸿昌等.血吸虫病流行病学与防治研究进展.复旦学报(医学版).7年9月增刊.
5. 袁鸿昌.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成就与经验.中华流行病学杂志.年2月第20卷第1期.
6. 袁鸿昌,姜庆五.我国血吸虫病科学防治的主要成就——庆祝建国50周年血防成就回顾.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年第11卷第4期.
7. 袁鸿昌.情系“送瘟神”.复旦大学老干部处编.《夕阳情怀》.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8. 孙国根.无悔血防路.复旦校刊(医卫版).8年11月26日.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查看苏德隆教授的另一篇文章《新中国预防医学界第一人:苏德隆的早期求学经历》。
▼回复括号中的数字,查看对应文章:
[0]古今天人写春秋
《科学春秋》发刊词
[1]金观涛
告别二十世纪:轴心文明与大历史观
[2]杨振宁为什么反对中国建设高能加速器?
[3]解密:建国初惊动最高层的科学家出走事件
[4]发生在科研院墙内的杀妻案
[5]长时段大历史的回归与当代史学家的使命
[6]协和历史上的一位关键人物
[7]数学江湖上的“关肇直之谜”
[8]流浪儿诺奖传奇:发明首个基因修饰
[9]年拉斯克奖揭晓:7位科学家分三项奖
欢迎个人转发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