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血虫病流行较广,一旦爆发危害极大。为做好本病的全面防控,平时应做好相应的预防措施,一旦有发病,要早发现,早治疗。在治疗时,应根据病牛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治疗方法予以治疗。
牛血虫病的治疗方法
水牛可用敌百虫15mg/kg体重,以kg体重为限,超过部分不增药量,每日1次,连服5天。血防-(六氯对二甲苯)总剂量按水牛0.7/kg体重g、黄牛1g/kg体重,平均分成7剂,每日口服1剂。
用锑-(没食子酸锑钠)甘油注射液,总剂量按水牛15mg/kg体重分6针,第一天上午、下午各1针,第二天至第五天每天上午、下午各1针;黄牛12mg分5针,每天1针,深部肌肉注射,体重在kg不再增加药量。
黄牛,锑-总剂量按7.5mg/kg体重,分3日3次肌注。新血防片总剂量按mg/kg体重,分5次口服,开始2天单独口服新血防片,后3天两药并用,疗程共5天。水牛,锑-总剂量按12mg/kg体重,分3日3次肌注,新血防片总剂量按mg/kg体重,分6日6次口服,前3天两药并用,后3天单独口服新血防片,疗程6天。
牛血虫病的病原有什么特点?
牛血虫病即牛血吸虫病,是一种由于日本血吸虫引起牛感染发病的寄生虫病。
1.病原形态。病原体为日本血吸虫,虫体呈线虫样,雄虫乳白色,长约0.9-1.8厘米,表皮光滑,口吸盘在体的前端,腹吸盘突出,两吸盘相距很近,自腹吸盘后方开始虫体扁平,而两侧缘向腹面卷折成抱雌沟,雌虫经常卷曲卧于抱雌沟内。雌虫比雄虫细长,约1.5一2.6厘米,前部较细,后部较粗,眼观呈深褐色。
2.病原生活史。寄生在动物肠系膜静脉里的成虫产出的虫卵,随粪排出体外,在25一30℃条件下在水中孵出毛坳,经6一12小时毛坳离开卵壳,在水中作直线运动,寻找中间宿主一一钉螺。经1一2天如遇不到钉螺就死亡。毛坳钻人螺体内发育成为胞坳,胞坳分裂成为子胞坳(无雷坳阶段),子胞蝴分裂成尾坳,尾坳钻出螺体在水中游动,当遇到终宿主时钻人宿主皮内,再进人淋巴或静脉内,然后经右心、肺动脉、肺脏、肺静脉、左心、最后达到门脉分支里寄生,以血液为食,生长很快。
当雌虫发育到一定阶段时即处于雄虫的抱雌沟内,雌雄交配后雌虫在肠系膜静脉管里产卵,产出的虫卵,少部分积聚于原处,大部分虫卵则顺血流到肝脏,直到肝脏引起病变,门脉系统受阻,虫卵逆血流聚集在肠壁小静脉内,由于这两部分虫卵的积聚使血管内压力增高,被阻塞的毛细血管往往破裂,并由于虫卵内的毛坳分泌物有溶组织作用,而在肠壁上形成坏死灶,当坏死灶向肠腔破溃后,虫卵即混人肠内容物而随粪便排出。一般在动物感染尾坳后的第5一7周即可由粪便中检出虫卵。
牛血虫病怎样预防?
做好血吸虫病的预防工作首先应加强领导,组织防治队伍,搞好血防宣传工作,发动群众,采取因地制宜的综合措施:
1﹑搞好普查工作。及早发现病畜及带虫者,进行驱虫治疗,防止病源体的扩散和传播。
2﹑结合血吸虫病的检查,每年对阳性村及临近的村庄进行扩大化疗。
3﹑搞好粪便管理,牛粪是感染本病的根源。因此,要结合积肥,把粪便集中起来,进行无害化处理,如堆肥、发酵等,以杀死虫卵。
4﹑创造条件,改变饲养管理方式,在有血吸虫病流行的地区,牛饮用之水必须选择无螺水源以避免有尾蚴侵袭而感染。
5﹑结合农田水利建设,改造自然条件,消灭钉螺,每年在钉螺孳生的环境喷洒五氯酚钠等药物进行灭螺。
6﹑加强禁牧管理工作。各阳性村指定一名专职的禁牧管理人员进行巡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