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包括结肠癌和直肠癌。大肠癌的发病率从高到低依次为直肠、乙状结肠、盲肠、升结肠、降结肠及横结肠,近年有向近端(右半结肠)发展的趋势。其发病与生活方式、遗传、大肠腺瘤等关系密切。发病年龄趋老年化,男女之比为1.65:1。
大肠癌的发生与高脂肪低纤维素饮食、大肠慢性炎症、大肠腺瘤、遗传因素和其他因素如:血吸虫病、盆腔放射、环境因素(如土壤中缺钼)、吸烟等有关。
大肠癌早期无症状,或症状不明显,仅感不适、消化不良、大便潜血等。随着癌肿发展,症状逐渐出现,表现为大便习惯改变、腹痛、便血、腹部包块、肠梗阻等,伴或不伴贫血、发热和消瘦等全身症状。肿瘤因转移、浸润可引起受累器官的改变。大肠癌因其发部位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临床症状及体征。
肠道是人体摄入食物分解的主要器官,随着年龄的增长及不良习惯的影响,肠道渐渐"遍体鳞伤"。
肠道早期病变时,会出现腹泻、便血、便秘等症状,很容易误认为痔疮、肠炎等疾病,错过治疗的最佳时机。
哪些人容易得肠癌?
①直肠癌高发区的成人:在直肠癌高发区欧美国家,约80%的病人发病年龄超过55岁,因此,有学者将45岁以上(估计潜伏期10年)的成人作为结直肠癌的高危人群。我国结直肠癌发病中位年龄为45岁左右,故我国结直肠癌高危人群可定为35岁。
②结直肠腺瘤患者:许多研究表明,有腺瘤的结直肠癌粘膜较无腺瘤的正常粘膜癌变的可能性高倍,而结直肠腺瘤患者在初次发现腺瘤摘除后,有30%-50%的患者日后又将发生腺瘤,因此结直肠腺瘤患者在治疗后仍应严密随访。多发性家族性息肉为一类遗传性疾病,约有40%的后代可接受遗传,一般于8-10岁始出现多发性的结直肠腺瘤(大多数为管状腺瘤,个别为绒毛状腺瘤),20岁左右时,整个结直肠可布满数百个大小不一的腺瘤,如不积极治疗,40岁左右可出现癌变。
③以前患过结直肠癌者:约有2.5%-11%的结直肠癌患者根治术后可再患原发性结直肠癌。因此,结直肠癌患者根治术后还应作为高危人群随访观察。
④血吸虫病患者。
⑤盆腔接受过放射线治疗者:国外有学者报告宫颈癌放射治疗后,直肠癌发病率比一般人群高4倍,所以可能是高危人群。
⑥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本病发生结直肠癌的可能性比正常人高5-10倍,主要危及病变持续活动者,而一时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癌变危险同正常人接近。
⑦结直肠癌患者的家庭成员:大量研究发现,结直肠癌病人家庭成员的结直肠癌发病率高于对照组3倍左右,统计分析表明这主要是与共同的饮食结构有关,而与遗传关系不明显。另外,石棉工人、有乳腺癌病史等也应注意患结直肠癌的可能性。
大肠癌有越来越年轻化的趋势,最小的16岁,20岁出头的也不少,可能于熬夜、喜欢吃宵夜、压力大、生活不规律有关,值得大家重视。
猜你还想看:
人人都怕癌,但癌症最怕它,每天吃一点,癌细胞绕道走,快看看了
猪身上的这个部位,是癌细胞最多的地方,医生:好多癌症都源于它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