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老底子每天呈送精彩文章一组
打开尘封的记忆,寻觅往昔的岁月
叙上海老底子事忆上海老底子人
诉上海老底子情
年初,当新冠疫情肆虐的时候,全国人民支援武汉。其中,被誉为国内医学院四大王牌军的“北协和、南湘雅、西华西、东齐鲁”在武汉“会师”,这些在武汉和全国其他地方奋斗在抗疫一线的医务工作者,感动了全国人民。近代以来,四大医学院与国内其他著名医学院的成立与发展,对我国医学人才的培养与现代医疗体系的建立,密切相关。上海音像资料馆的研究人员,就在一段年“北协和”——北京协和医学院开幕典礼的历史影像中,发现了中国现代医学的先驱、鼠疫斗士——伍连徳的活动影像。
图1:年伍连徳博士与其夫人黄淑琼影像截图
上海音像资料馆年制作的“中国百年抗疫影像库”,目前国内收藏抗疫历史影像最大的数据库,在国际电视资料联合会年会上,“中国百年抗疫影像库”荣获“最佳资料保存”项提名奖,是当年亚洲地区唯一获得奖项的机构。影像库中有目前中国最早的抗疫影像,也有许多著名的抗疫人物的活动镜头,是研究我国医疗卫生史、医学教育史的重要资料库。
一、历史影像记录中国第一次科学防疫实践——防治东北鼠疫
年末,肺鼠疫在东三省肆虐,伍连徳临危受命,担任东三省防疫总医官,指挥扑灭了这次鼠疫。这是中国近代以来,第一次以科学防疫措施与政府管控相结合,控制大型瘟疫的实践。
图2:20世纪初期东北大鼠疫影像——拆毁感染者住宅
图3:20世纪初期东北大鼠疫影像——收治传染病人
图4:20世纪初期东北大鼠疫影像——填埋尸体
这次抗击鼠疫的珍贵历史,被当时的摄影师用镜头记录下来。20世纪初期电影技术使用的范围并不算广,这个时段的影像资料少之又少,这段影像也仅有30多秒,却记录下很多科学防疫措施:带防传染口罩、主动收治病人、拆毁患病者房屋、集中掩埋焚烧尸体、大规模消毒等。其中一些科学防控举措至今仍在使用。特别是为防止飞沫传播,伍连德发明了中国第一款现代口罩——伍氏口罩,在影像中可以清晰看到防疫人员都佩戴。这种口罩简单便捷,把一块外科纱布折叠起来,中间衬上一块药棉,然后把两端剪开做绑带,制作方便、成本低廉,防护也严。
图5:佩戴伍氏口罩的工作人员
该段防治东北大鼠疫的影像,是20世纪中国抗疫影像历史的开端。
年4月,万国鼠疫大会在奉天举行。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主持国际学术会议,年仅32岁的伍连德,被推选为大会主席。国际医学联盟授予伍连德“鼠疫斗士”的称号。中国近代第一所常设防疫机构——东三省防疫事务总处也于年成立。
而目前有关伍连徳早期的活动影像,仅在年的医院举行开幕典礼的影片中可见。
图6:伍连徳与参加学术会议的专家学者
这段长约12分钟的纪录影像,拍摄了美国石油大王洛克菲勒之子小洛克菲勒来华参加北京协和医学院落成开幕礼的过程。
图7:中国政府官员欢迎小洛克菲勒(前排右一为伍朝枢,右二为洛克菲勒)
此外,记录下北京协和医学院落成时的情形和众多参加会议的世界医学名人,包括当时的北洋政府外交、内务和教育总长,约翰·洛克菲勒二世夫妇,以及来自美国、英国、菲律宾、日本、中国、香港和爪哇的著名医师,如美国的施瓦尼茨(D.C.deSchweinitz,美国医学会会长)、胡美(E.D.Hume,湘雅医学院创始人)、日本的有秦佐八郎(与埃尔利希共同发明砷凡纳明)、英国的科克伦(T.Cochrane,原北京协和医学堂创始人)、法国的图费埃(T.Tuffier,外科)教授,中国医师有伍连德博士、吴宣明、吴宪、王企纯等。当时新闻报道到:“今年九月十五日举行落成礼,其时欧美日本著名医家与中华医学会重要会员,均莅校演说学术,申致祝词,极一时之盛。”
据报道记载,“该校功课完备,各国医界名人来参与开幕礼者甚多……伍连徳博士讲演远东之瘟疫症,报告其历办防疫之成绩……开幕演说程序单共排八日,自十五日起至二十二日止。”协和医学院的建立,有力的带动了中国各地现代医学教育与医疗体系的发展,培养了一大批现代医学人才。
图8:年的北京协和医学院
伍连徳与上海有着密切的关系。年,上海曾爆发大规模的霍乱,这一次所幸有伍连德坐镇,很快成功控制疫情传播,他本人也再一次名扬宇内。“九·一八”事变后,伍连德曾被日军拘留,但他无所畏惧,脱困后毅然率领检疫处全体人员组成战地救护队,来到上海淞沪抗战前线,救治战争伤员。大战之后往往有大疫,淞沪抗战刚刚结束,霍乱又肆虐上海,上海租界染疫者死亡率高达30%的情况下。在伍连德的带领下,成功把死亡率降到7.4%,再一次震惊世界。年,他出版了个人传记《鼠疫斗士—伍连徳自述》,在书中回顾了自己生平为国服务的历程,表达了自己对祖国未来的期望。
二、“中国病毒学之父”——汤飞凡
上海在近代中国医学科学和医学教育中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如上海圣约翰大学医学院、震旦大学医学院、雷士德医学院等著名医学院。年,颜福庆与伍连徳发起成立的中华医学会(ChineseMedicalAssociation)就在上海,上海培养的医学人才,在学会核心层中一直居显要地位。
雷士德医学院的建立源于近代上海著名的地产大亨、慈善人士雷士德所立遗嘱,他写明将所有的遗产全部留给上海,除救济盲人、贫民和儿童外,建立学校和研究院。年雷士德医药研究院大厦建成,由德和洋行设计,朝南向三层楼,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面积平方米。为记医院(今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的概况,基金会摄制一部主题为“上海雷士德医学院研究院”的纪实影像资料,包括雷士德医学院日常科研活动、前往上海郊区为儿童做消毒防疫等,现存资料约35分钟左右。
图9:雷士德医学院大楼(HENRYLESTERINSTITUTEOFMEDICALRESEARCH)
图10:雷士德医学院工作人员合影
就在这段雷士德医学院的影像资料中,看到了被誉为“中国病毒学第一人”——汤飞凡的影像资料。
图11:汤飞凡在雷士德医学院
汤飞凡(—),湖南醴陵人,中国科学院院士,是中国第一代医学病毒学家,中国免疫学的奠基人。他带队建立起中国第一支防疫队伍,生产出中国自己的青霉素以及牛痘疫苗、狂犬疫苗、白喉疫苗、卡介苗、斑疹伤寒疫苗等,被称为“中国疫苗之父”。他还是世界上第一个分离出沙眼衣原体的人,沙眼病毒在国际上也被称为“汤氏病毒”,汤飞凡也被称为世界“衣原体之父”。
年春,汤飞凡回到上海,就任中央大学医学院细菌学副教授。年医学院脱离中央大学而独立,更名为上海医学院,汤飞凡升为正教授。同年,他应聘兼任上海雷士德医学研究所细菌学系主任。该所经费较充足,设备齐全,汤飞凡有机会进行较复杂的学术研究,他除继续研究病毒外,对传染病病原学,如对沙眼、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脑膜炎、流感、致病性大肠菌肠炎等进行研究,他还对当时很少涉及的牛胸膜肺膜炎展开研究。
图12:正在进行动物实验的汤飞凡
图13:雷士德医学院拥有众多先进的设备(1)
图14:雷士德医学院拥有众多先进的设备(2)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汤飞凡带领队伍成功控制年华北鼠疫大流行,研制出中国的黄热病疫苗。他领导选定的牛痘"天体毒种"和由他建立的乙醚杀灭杂菌的方法,能在简单条件下制造大量优质牛痘疫苗,为我国提前消灭天花奠定了基础。年,依托汤飞研究的方法,中国成功消灭天花病毒,比世界早了16年。
此外,在雷士德医学院的影像中还可以辨认中国生理学奠基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的创人之一——蔡翘的活动影像。在年被授予“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的陈薇院士,就是该院生物工程研究所所长。
图15:在雷士德医学院的蔡翘
三、“一定要消灭血吸虫病”
防治血吸虫病,是新中国成立后进行的一项时间久、难度大,成绩显著的传染病防治工程。从年,毛主席到血吸虫疫区视察后发出“一定要消灭血吸虫病”的号召,到年8月29日上海市宣布消灭血吸虫病,一共经过三十多年的努力。
年12月26日到29日,中央防治血吸虫病研究委员在上海举行会议,参加这次会议的有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南、上海、武汉等地的医学院、血吸虫病防治所和有关研究单位的教授、工作人员和对治疗血吸虫病有经验的中西医师等60多人。
图16:年底来自全国各地的血防专家在上海研讨
为记录人民群众与血吸虫的斗争历史,传播科学防治血吸虫病的知识,上海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先后拍摄过四部有关防治血吸虫病的主题科教片,新影厂也拍摄一部经典的科教短片《送瘟神》。防治血吸虫病的科教电影,以其科学性,准确、真实的告诉广大人民群众防治血吸虫原理和方法,表现形式生动活泼,深入浅出,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上科影厂摄制第一部有关“血吸虫”主题的科教片,片名为《一定要消灭血吸虫病》,摄制于年,片长约29分钟,黑白电影。该片主要从下面三个角度讲述防治血吸虫病:第一,拍摄了大量农村生活场景,并告诉观众哪些不卫生、不健康、不科学的生活习惯,容易导致血吸虫病传染;第二,该片用到了科学模型、动画来讲述感染血吸虫病后在人体的病变过程;第三,讲述如何科学防治血吸虫病、剿灭血吸虫的办法。
图17:科教片《一定要消灭血吸虫病》拍摄的上海西郊区防治血吸虫病干部扩大会议
图18:科教片《一定要消灭血吸虫病》拍摄的血吸虫病患者
图19:血吸虫病治疗组治疗病患者
年,上科影厂摄制黑白科教片《消灭钉螺蛳》,片长约8分钟,黑白电影。导演郑小秋、摄影方书高。该片主要介绍消灭钉螺蛳的方法,如开新填旧水沟埋钉螺蛳、用化学药品消灭钉螺蛳、蒸汽烫河边泥土钉螺蛳、喷火烧泥土里的钉螺蛳等方法,并指出最重要的广泛发动群众、依靠群众的力量来参加消灭钉螺蛳的工作。
图20:科教片《消灭钉螺蛳》河岸边生长的钉螺蛳
图21:科教片《消灭钉螺蛳》中时上海西郊区宝南乡人民欢迎解放军支援消灭钉螺蛳
图22:科教片《消灭钉螺蛳》科研人员在河边观察钉螺分布
图23:用火烧的方法消灭钉螺
关于大家耳熟能详的经典科教电影《送瘟神》,根据资料显示一共拍摄2部共3个版本。
第一部的制作单位: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制作时间:年,摄影、编辑:范厚勤。这部是短纪录片,共20分钟,黑白电影。影片介绍了南方血吸虫病流行区,广大医务人员与群众,从治病救人、消灭丁螺、管理粪便、安全用水和个人防护等五个方面一起向血吸虫这个“瘟神”展开的斗争。
第二部是彩色长科教片《送瘟神》,有两个版本,一是年由上海科影厂拍摄的初版。这部电影在完成后,受到血吸虫病流行区域人民群众的欢迎,对于人民群众了解如何预防血吸虫、医治血吸虫病,起到了良好的宣传作用。该片印制了一千多个拷贝,对于科教电影来说,是一个不小的发行量。年,上海电影制片厂按照上级要求,重新拍摄《送瘟神》科教片(43分钟)。
图24:年版《送瘟神》中科研人员正在观察研究血吸虫
图25:当时的嘉定县血吸虫病防治站
图26:朱家角镇人民将消灭钉螺蛳与城镇建设相结合(1)
图27:朱家角镇人民将消灭钉螺蛳与城镇建设相结合(2)
苏德隆、毛守白等一批专家投身于防控血吸虫病的战“疫”中。在这部电影中,可以看到我国著名的血吸虫病防治专家毛守白在松江血防站参与救治血吸虫病人的画面。
图28:毛守白(右二)亲自参与救治血吸虫病患
毛守白从事寄生虫学教学和寄生虫病防治研究50余年,在血吸虫病的研究方面贡献尤为突出。20世纪50年代,毛守白通过多年的潜心研究,抓住血吸虫生活史的各个环节,从人工饲养钉螺、血吸虫毛蚴感染钉螺、尾蚴感染动物、童虫体外培养,到抗血吸虫药物筛选、血吸虫病实验治疗和免疫诊断等一系列实验方法和常规,推进血吸虫病的科学研究,并有效地服务于防治工作。他长期主持卫生部血吸虫病研究委员会的工作,在制定科研规划、防治策略及对外交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是中国首位获得世界卫生大会颁发的“里昂·伯尔纳基金奖”的杰出公共卫生人士。
改革开放以后,科教片的“思想性”被淡化,“科学性”、“艺术性”回归。毛守白作为科学顾问参与了年科影厂新拍的科教片《防治血吸虫病》,是在原片《送瘟神》基础上重新摄制,片长约38分钟,为彩色电影。技术指导钱珂、刘献。该片在卫生部首届“血吸虫病防治电视片评奖活动”中,获得科教片一等奖。该片充分借鉴了《送瘟神》的拍摄风格、写实等拍摄经验,在传承优秀制作经验的基础上进行了大量创新。
图29:年《防治血吸虫病》中血防人员下乡宣传
图30:年《防治血吸虫病》中血防人员让老百姓亲眼观看血吸虫
图31:中国医学科学院寄生虫病研究所(现在的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
图32:用电影动画手段展示血吸虫生活史
此外,上海科影厂还拍摄、译制了大批卫生科教电影,如年《预防流行性感冒》(译制)、年《看不见的敌人:细菌传染疾病》、年《结核病》(译制)、年《战胜小儿百日咳》、年《消灭桑毛虫》、年《城市环境卫生》等。
图33:年科教片《消灭桑毛虫》中的著名皮肤病学家杨国亮教授
新中国成立后,改善人民群众的不良卫生习惯,普及科学卫生防疫知识,不仅有助于提升人民生活质量,还能助力国民经济恢复发展。而科学教育电影正是普及科学知识和先进生产经验的有力武器,“它能够利用现代电影设备所提供的一切可能性,如:动画、模型、快速和降格摄影、显微摄影等特殊技术,最大限度的扩大摄影境界;再加上电影各部门的配合,如创作和导演艺术的提高,悦耳的音乐和饶有风趣的解说词,观众就会在欣赏电影艺术的同时,获得丰富的科学和技术知识。”
四、上海广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助力防治传染病
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专家学者座谈会时,讲到“爱国卫生运动是我们党把群众路线运用于卫生防病工作的成功实践。”
全国范围内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源自20世纪50年代初,在中国经济、文化、卫生相对落后的形势下,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对于推进城乡环境卫生整治,加强公共卫生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人民身体健康和身体素质,有重要助力。
上海市政府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精神,结合本市的具体情况,领导上海人民积极开展了声势浩大的爱国卫生运动,成为全国爱国卫生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上海实行“星期四大扫除行动”,每逢星期四,全市居委会干部就会敲锣打鼓,呼唤居民们走出家门,每家至少一人,穿好套鞋,拿着铅桶、脸盆、扫帚、拖把,清扫弄堂里的阴沟、墙角、走道等公共部位。各店铺也按照“门前三包责任制”,彻底清扫门前垃圾,做到地上无果皮纸屑,公厕清洁。
这种大扫除活动,在年12月摄制的电影新闻《为了人民健康》中,可以看到具体景象。这部电影新闻讲述了上海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的情况,包括居民打扫石库门里弄、群众清扫马路、先施公司的职工对大楼外墙进行清洁、工人擦工厂玻璃及人民将清扫出来的垃圾通过船舶运往郊区做肥料的画面。
图34:电影新闻《为了人民健康》中大家清扫里弄
图35:电影新闻《为了人民健康》先施公司职工清洁大楼外墙
图36:在苏州河桥梁上的“参加爱国卫生运动”宣传标语
为总结上海在年代的爱国卫生运动成绩,上海市在年召开爱国卫生运动先进单位、先进工作者代表会议,在当年摄制一段电影新闻《本市爱国卫生运动先进代表会议》记录下会议情况。
图37:上海市年爱国卫生运动先进单位先进工作者代表会议
图38:爱国卫生运动先进代表发言
上海的爱国卫生运动,从年到年为第一阶段,主要任务是以清洁卫生为主,清除旧社会遗留的恶果;减少并消灭危害民众生命健康的霍乱、麻疹、伤寒等传染病。从年到年,上海形成了以“除四害”为主要任务的爱国卫生运动新内容。爱国卫生运动作为一项长期的政策,得到了坚持。
这些抗击疫情、防控传染病的历史影像和经典医学史的影像中,记录下如伍连徳、汤飞凡、蔡翘、毛守白等一批守护全体国人的医学家的身影,他们亲赴疫情一线,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刻苦钻研,带领人民战“疫”,是我们民族伟大抗疫精神的先驱者和传承者。年9月8日,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钟南山、张伯礼、张定宇、陈薇等守护人民的抗疫英雄们得到表彰,他们正是我们民族伟大抗疫精神传承的重要体现,将永远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资料编辑|李东鹏、毛为勤、李磊
来源:“影像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