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学获新知,深思萌创意,实干出成果。
这15个字不仅是对其科研精神的总结,还恰如其分地概括了陈灏珠院士在医学事业中,将知识探寻和思维能力高度统一起来的特点。勤学获新知
二十世纪在世界范围内兴起的科技革命,极大地推动了包括心血管病学在内的医学进步。基础研究、诊疗理念、诊断技术、诊治手段等,都不断获得突破性变革。在这个过程中,陈灏珠院士始终保持着终身学习的理念。
耄耋之年,他诙谐的自称是“老啃族”:“我每天都啃国外同行的最新研究动态,这样可以随时掌握前沿知识与技术,为患者提供好服务。”年,陈灏珠院士在《中华内科杂志》第3号发表第一作者论文《心肌梗死》,系统研究了当时我国较为罕见的“心脏因严重持久之缺血而发生局部坏死”的一系列病情,并在国内首次定义了“心肌梗死”这一疾病。从此,在我国的临床上就不再将这种疾病称之为急性冠状动脉血栓形成,或是急性冠状动脉闭塞。该文提出用心电图单极胸导联诊断和定位心肌梗死的诊断手段,更为此后临床上尽早确诊这一疾病提供了标准参照,至今仍是临床诊断最为快速有效的手段。年6月9日,陈灏珠荣立为解放军防治血吸虫病工作三等功随着时代发展和技术进步,尤其是先进的血清生化分析和心脏显像等医学技术的成熟,年7月,欧洲心脏病学会、美国心脏病学院联合举行了有关心肌梗死再定义意见统一会议。在此次会议共识的基础上,年9月,欧洲心脏病杂志和美国心脏病学院杂志发表了关于心肌梗死的新定义。作为心肌梗死这一病种的中国命名者,陈灏珠院士迅速注意到了新定义的意义和对今后医学研究的影响。他立即在年7月的全国急性心肌梗死学术研讨会上介绍了新定义,并发表了系列文章,使医学界及时注意到微型、小型心肌梗死的诊断问题,并对当时正在制定的国内的新标准产生了重要影响。不断学习,不断探索,不断实践,正是陈灏珠院士科研精神的重要内核之一。深思萌创意
在已有成果的基础上,深入钻研,总结分析,反复思考,不断发现问题,进而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这是科技创新的基本规律,也是陈灏珠院士科研精神的重要方面。
心脏起搏原理的发现和心脏起搏器的研制,是心脏病治疗学上的一项重要进展。20世纪70年代,对于快速心律失常患者的医治,常规药物治疗往往很难奏效而且时常发生药物中毒。能否采用非药物治疗的起搏技术?虽然理论上可行,但当时国内临床上尚无先例。陈灏珠院士就带领课题组,迎难而上,大胆探索。年至年间,陆续对25例反复发作的快速心律失常患者进行了电起搏治疗,并发现了即时和持久的疗效均令人满意。这一方法,在中国属于首创,直至80年代仍居国际先进水平。美国weinstein教授在《临床决策分析》一书中提出:临床医师总是在不确定的情况下做出临床决策。这些情况包括临床资料的不正确;临床资料的模糊和解释的多样性;临床信息和疾病表现间关系的不确定性;治疗效果的不确定性。而陈灏珠院士年在国际上首次采用超大剂量肾上腺素治疗奎尼丁昏厥的方法,却显示了陈灏珠院士在面对不确定性临床问题时,能够作出正确判断的高超医学技术和艺术。临床研究表明,奎尼丁是一种有效抗心律失常的药物。房颤患者服用后,转变为正常心律的成功率很高,但其本身也具有导致心律失常的作用,甚至会偶然引起服用者反复发作的严重快速室性心律失常,即“奎尼丁昏厥”。20世纪中期,西方普遍使用克分子乳酸钠治疗奎尼丁毒性反应,疗效显著,被认为是治疗奎尼丁毒性反应与奎尼丁昏厥的主要措施。但陈灏珠院士并不满足于此。在年6月抢救奎尼丁昏厥患者的治疗中,陈灏珠院士对3小时20分钟“偶然”无发作时段进行仔细地分析研究,提出了大剂量、长时间使用异丙肾上腺素的治疗方法。多年之后,陈灏珠院士坦言,当时脑子里根本没有想什么首创不首创,只是纯粹地想要把病人救活。在这个过程中,他不顾个人得失,把先进的医学知识、直接观察病人得到的资料和个人丰富的医疗经验结合起来加以分析,提出诊治方案的做法,显示了他人间大爱的医生情怀,显示了他严谨周密的科研精神。实干出成果
“科研工作要脚踏实地,动手创造条件,不能坐等各种条件齐备才动手。”陈灏珠院士说,“眼高手低,高的干不了,低的不愿干,成不了事;东一榔头西一棒,什么都想搞,最后也会一事无成。”医学是一门应用科学。陈灏珠院士始终强调立足现实,根据既有条件沿着明确课题方向前进,再逐步改善条件,用先进的手段充实提高。年4月23日,陈灏珠院士施行了国内第一例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术,这是我国冠心病诊断水平提高的一个里程碑。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是一种微创介入手术,由于可以清楚直观地看到患者冠状动脉内的病变情况,所以被誉为是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陈灏珠院士承担此课题时,条件非常简陋。但他带领课题组,利用同行从国外带回的两根心导管和一台仅能从一个角度投射的X光机,就开始了攻关。X光机投射角度不能动,他们就改造病床,通过转动病床代替球管的方向转动。没有现场手术可以观摩,就摸索从离体心脏、动物实验和解剖尸体操作做起,终于成功开启我国现代冠心病介入性诊断的先河。年11月,陈灏珠(后排右四)到南京参加全国冠心病座谈会时,与其他与会人员合影于长江大桥不过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仍有不足之处,时常发现不了早期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病变的情况。陈灏珠院士就继续探索,年又率先在国内报告了血管腔内超声检查显示血管壁病变的实验研究工作,并在国内最早用于临床诊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随着设备条件的改善,实验步骤的设计成了最大难题。但是经过艰苦攻关,陈灏珠院士带领课题组设计了从易到难三个步骤,步步为营,克服困难,最终确定了血管腔内超声检查技术的最新标准,被医学界赞誉为冠心病诊断的“金标准”。这是陈灏珠院士在我国心血管病介入性诊断和治疗领域开创的另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成就。“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陈灏珠院士关于血管腔内超声检查的实验研究,正是这句话的注解。实干,需要耐得住寂寞,在选定课题上心无旁骛,持续投入。陈灏珠院士是我国最早研究心脏病流行病学的学者之一,从20世纪50年代始,每隔十年,他都要对中山、医院内科住院病人,以及对心脏病研究中心的心脏病患者的情况进行流行病学特征的分析。在研究分析的基础上,陈灏珠院士在年发表第一篇相关论文,研究了年至年十年间例内科住院病人中的例心脏病患者;年发表第二篇相关论文,研究了年至年32年间的例住院心脏病病人;年发表第三篇相关论文,在前述成果的基础上,又对20世纪80年代例内科住院病人中的例心脏病患者进行了研究;年发表第四篇相关论文,在前述论文的基础上,增加了20世纪90年代例内科住院病人中的例心脏病患者情况的统计分析。一丝而累,以至于寸。累寸不已,遂成丈匹。正是凭着十年磨一剑的精神,陈灏珠院士关于心脏病发病长期趋势的研究,填补了国内空白,是我国目前最全面、持续时间最长的心脏病流行病学的监测成果,给国家制定心脏病预防与治疗等公共卫生政策提供了极其重要的参考。将知识探寻与思维能力相统一,既是陈灏珠院士学术成长的特点,也是陈灏珠院士言传身教的精神财富。9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国科技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是一代又一代矢志报国的科学家前赴后继、接续奋斗的结果。”而陈灏珠院士正是这些科学家中的一员,他的科研精神将会永远地启示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医学科研人。陈灏珠
(.11-.10)
内科心血管病专家
中国科学院院士
相关链接:
他定义了“心肌梗死”,完成国内首例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手术,95岁坚守岗位
痛惜!心血管病专家陈灏珠院士逝世
文:李卫国、袁新,复旦大学
参考资料:1.陆宏年等:贵在实践须躬行——访我国著名心脏病学家、上海医科大学陈灏珠院士教授。《中国医学生》,年第3期2.吴焰、李泓冰:薪火相传的成才基因——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几位名医的“精神烙印”。《人民日报》,年9月19日3.顾泳:一辈子研究一颗“心”。《解放日报》,年3月25日4.陈灏珠院士:从医44载,有幸寄语丝。《中华内科杂志》年第31卷第6期,第—页5.本文图片来源于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光明日报。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