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上旬以来,我国多地持续强降雨,多个水文站破年历史极值,出现严重的洪涝灾害,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将防汛Ⅲ级应急响应提升至Ⅱ级。
与此同时,暴雨过后很可能会出现次生的水污染、食物中毒和传染病。再加上眼下正值消化道传染病流行季节,由此会使传染病发生的风险加大。所以除了防灾,大家也要在疾病预防方面做好防护。
暴雨洪灾后可能造成多种疾病的流行,常见的有四类:
1、肠道传染病
肠道传染病的传染来源一般是病人的排泄物,病人往往是进食了受污染的食物和水而发病,苍蝇是常见的传播媒介,常见的肠道传染病有霍乱、细菌性痢疾、伤寒等。
霍乱一般为无痛性腹泻,往往伴有呕吐,每日几次至几十次的腹泻,排出水样大便,患者四肢冰凉,双眼深深凹陷,严重脱水,治疗不及时可在发病后几小时到十几小时内死亡;治疗时选用四环素、强力霉素与氟哌酸即可较快控制,但同时需要根据脱水情况及时补充体液。
细菌性痢疾主要症状有发热、腹痛、腹泻、粘液脓血便等,起病较急,高热达40℃以上,药物治疗可用吡哌酸、诺氟沙星,中毒型菌痢用环丙沙星。
伤寒、副伤寒主要症状有持续高热、脾肿大、玫瑰疹与白细胞减少等,治疗首选药物为氟喹诺酮类。
2、自然疫源性传染病
洪灾后常见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包括血吸虫病、出血热、流行性乙型脑等,多有持续的发热、皮疹或出血情况,通过直接接触传播。
在血吸虫病流行区,不接触疫水是预防血吸虫病最好的方法。接触疫水前,应在可能接触疫水的部位涂抹防护药,如防蚴霜和皮避敌等,穿戴防护用品,如胶靴、胶手套、胶裤等。接触了疫水应主动去血防部门检查,发现感染应早期治疗,以防止发病。
流行性出血热由病毒引起,以鼠类为主要传染源,起病急、发冷、高热,患者常极度疲乏,剧烈头疼,腰痛,眼眶痛,同时患者有“酒醉貌”。治疗主要抓好“三早一就”,即早发现、早休息、早治疗和就近治疗。
流行性乙型脑炎是由乙脑病毒引起、主要侵犯中枢神经系统的急性传染病,传染源主要是家畜和家禽,临床上发病突然,患者高热、头痛、呕吐、意识障碍、抽搐。由于该病尚无特效抗病毒药物,主要是对症、支持治疗。
3、呼吸道传染病
呼吸道传染病的致病原因很多,包括细菌、病毒、衣原体和支原体等等,传染病病人是呼吸道传染病最主要的传染源。
做好呼吸道传染病的预防,首先需要做好麻疹、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等呼吸道传染病的疫苗接种,巩固免疫屏障。其次要注意早期隔离治疗病人、对密切接触者进行有效的观察。可结合实际情况,在暴发时对重点人群特别是少年儿童和老人开展预防性服药。加强室内通风,保证室内空气新鲜,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遮挡口鼻,并注意手的卫生。
4、皮肤病
洪涝灾害时,由于身体一些部位长期浸泡在水中,加上生活环境温暖潮湿,易造成各种癣病多发。为了避免湿鞋,有的年轻人习惯穿拖鞋、凉鞋出门,这样即方便,又不担心打湿,反正夏天很快就会干。长此以往,有的人发现脚趾头部位开始长水疱、红斑、丘疹等,奇痒难忍,一时半会不会消退。雨天地上的积水含有细菌、真菌等微生物,趟水后足部皮肤角质层含水量增加,足部闷热、潮湿、营养丰富的环境特别有利于微生物的繁殖。因此,打湿的鞋袜一定要及时更换!
上班族、上学族下雨天出门尽量穿拖鞋或雨鞋,趟水后及时用水洗干净双足,带干爽的鞋袜至室内更换。足部有伤口、皲裂口者、糖尿病患者应避免浸泡雨水,可选择雨鞋。需要注意的是,雨鞋不透气,皮肤散发的热量及汗水不能蒸发,亦能导致足癣发作,因此不宜当作普通鞋子全天穿着。
此外,暴雨洪水退后3~5天是灾后防病关键期,预防重点在“病从口入”,一定要加强自我保护和个人卫生。注意饮食及环境卫生,不喝生水,蔬菜瓜果洗净食用,海鲜肉类煮熟食用,勤洗手,出现相关症状立即就医,如有必要的人群可接种相关的疫苗。
参考文献:
KouadioIK,AljunidS,KamigakiT,etal.Infectiousdiseasesfollowingnaturaldisasters:preventionandcontrolmeasures[J].ExpertReviewofAnti-infectiveTherapy,,10(1):95-.
部分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或网站。如有疑问或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及时通知我们,我们将及时的处理。
分享、在看与点赞,至少我要拥有一个吧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