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疫情肆虐。来自祖国各地的白衣天使们,“不计报酬,无论生死”,以战士般的姿态,紧急驰援武汉,那一封封摁着血手印的请战书,令人泪目。
这些最美逆行者,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希波克拉底誓词“健康所系,生命相托……”
是的,医学伦理,始终闪耀着道德的光辉:救死扶伤是医生的天职,即使面对屈辱,医者始终坚称,医疗从来不具有报复的功能。对于这些绝望群体,医院应当尽力避免成为压弯他们的最后一根稻草!
为众人抱薪者,不可使其冻毙于风雪!
我们的国家治理与法律制度,必须配得上此种超卓的伦理!
医者有权在安全的环境下工作,给患者带来光明的人,有权不被黑暗所击倒,那些在疫区以生命护佑中华的白衣天使,有权享受特殊的保障与待遇,倘若不幸牺牲,应授予烈士称号……
法律人,请行动起来,共同推进以下制度变革:
第一
支持并帮助卫健部门,在此次疫情平息之后,组织各医疗机构制定《工作场所暴力预防计划》,确立针对风险的评估机制,并根据情况动态调整。
第二
配合并支持卫健部门,建立医疗机构之间共享医闹信息机制,纳入各地智慧公安系统,以精准识别风险隐患。
第三
建立医闹强制清退制度,将严重扰乱医疗秩序者强制驱离医疗机构。
第四
对医护人员实施加重保护,在《刑法》中增设“伤医罪”,对伤害医护人员者从重设定刑责,加大违法成本。
第五
修订《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做出授权性规定:“地方有权根据实际情况,对扰乱医疗秩序的人员,做出在一定期限内限制使用医保就医的规定”。
第六
遵循比例原则,依法设定医闹联动惩戒规则。发改委、卫健委、公安局、司法局等部门,共同制定“影响正常医疗秩序”行为清单,区分轻度、中度、重度医闹行为,分别施加取消诊疗便利化措施,限制专家特需门诊以及特需医疗服务,在一定期限内限制医保就医、限高限乘、乃至治安处罚和刑事制裁等措施。
在此过程中,我们还必须意识到,世道人心之疏离流变,才是医疗界面临的最大风险。因而,改革完善医疗与教育体制,逐步回归医患互信相亲的淳朴状态,方为治本之道。
伤医之冷
是一种令人绝望的冷
年1月20日,大寒。比天气更冷的是,又一起杀医事件在首都发生。距离杨文医师的去世,还不到一个月。医院的陶勇教授。
陶勇是一位真正的青年才俊、行业翘楚:首席科学家、首都十大杰出青年、40岁不到即是教授、博士生导师、眼科主任,发表了90多篇SCI……做学问的都知道,这一路走来,何其艰辛!
伤医者何其残忍:陶勇枕部、颈部两处大伤口,手掌、手臂正中神经、尺神经离断……曾经的仁心妙手,再不能为患者做手术了!
五年前,一篇题为《首都十大杰出青年医生陶勇:让患者内心的光明》的文章,对陶勇进行了采访:
整整一个下午,陶勇一共安排了15台手术,做完最后一台手术,他接受记者采访说,“眼科手术就是个精细活,容不得毫厘差错……如果说,医生的职责是救死扶伤,那么,眼科医生更多地承担着带给患者光明的使命……”
年年底,陶勇接诊了一位来自河南农村的视网膜母细胞瘤的4岁患儿,家庭经济条件非常拮据。考虑到患儿的特殊情况,科室免去了他的医疗费用。陶勇还号召同事为患儿捐款、凑压岁钱,陪着患儿一起过新年。
陶勇不仅擅长科研和教学,在第一线奋战的他迄今已完成上万例的手术,其中,为贫困患者实施免费白内障复明手术就超过两千例。在采访的最后,陶勇说,相比其他行业,医疗绝对属于一个慢跑的行业,需要长时间的积淀,才可能有所收获。“如果你想赚大钱,千万不要步入医疗行业。尤其在当今时代,医疗行业还有一定的风险性呢!”
一语成谶!
歹徒的这几刀,不仅将一位杰出的科学家砍下了手术台,更是断送了未来数以万计的贫困患者接受免费白内障复明的机会,更为槽糕的是,它是对春节期间奋战在抗击新型病毒一线的英雄们的背后,恶狠狠地捅上了几刀!
一边是未知的病毒肆虐,一边是无尽的杀戮。白衣天使,既要奋战在防疫战场第一线,又要防范来自受救治群体的伤害,这片土地,到底是怎么了?
世道人心之疏离流变是医生面临的最大风险
惊闻陶医生被砍那一刻,一幅幼时的图景,清晰地呈现在我的眼前:四十年前,还是孩童的我,体弱多病,母亲带着我去镇上看赤脚医生。镇上的卫生所,医疗条件很简陋,但大夫很耐心、很和善,为我把脉问诊。结束后,母亲往往会以数个鸡蛋,换取那些方子和药材,医生全无怨言……
时光流转,母亲已经去了天国,医患相亲的关系,似乎再难寻觅。
在朋友圈里,一位医生说:
我不理解为什么现在中国有这么多伤医事件?我57年参加血吸虫防治时,用锑剂治疗,发生阿斯氏综合症,那时农村没有电,更谈不上心电图检查,特别是到58年大跃进时,将原来21天的疗程改为7天,甚至3天一疗程,发生心脏毒性反应的病人更多,因此患者死亡不在少数,但那时从来没有发生医闹与伤医事件!
另一位医生回答:
我觉得是因为人心变了。以前普遍推行低端的公费医疗,患者觉得国家免费治疗,对医生也信任。现在医疗改革后,患者都觉得是在和医生做一门生意,用钱买健康,达不到预期,就心生怨恨,觉得医生欺骗了他……
我深深地迷失于此种信任的失落之中。
或许,这种判断是对的。但体制之弊,一而再、再而三地让一线的医生付出生命的代价,却是绝对让人无法接受的。
作为一名法律人、特别是一名北大法律人,在两位北大校友先后倒在医疗岗位的血泊之中时,自己如果不做些什么,不仅是怯懦,而且近乎耻辱。
在杨文医师被杀害的十天后,年1月6日,笔者邀请了公安、卫健、办公厅、医疗机构的相关负责人、行业专家以及资深法律人士,对当下的“医闹”治理法治路径进行了研判。
令我非常感动的是,研讨会前两天,我的博士生导师,尊敬的北京大学吴志攀教授,特地打来电话,嘱咐我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