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夏季节,万物复苏,气候温暖湿润,非常适宜日本血吸虫中间宿主---钉螺的大量繁殖,也是感染血吸虫的高危季节。番禺区疾控中心提醒广大市民外出工作或游玩时,谨防感染血吸虫病。
年4月8-14日是我国首个血吸虫病防治宣传周,宣传主题为“传承血防精神,加快消除进程”。和SARS、艾滋病、狂犬病等疾病同样被列为乙类传染病管理的血吸虫病,常常作为“大肚子病”被广为熟知。
很多人听到血吸虫,第一反应想到的可能是常见的吸血虫,但是,番禺区疾控中心提醒市民,吸血虫和血吸虫不属于同一种寄生虫。
人们说的吸血虫,常常指的是水蛭,又称蚂蝗,是一种以吸血或食腐肉为生的体外寄生虫。水蛭生活在水田、河流、稻田、湖沼、沟渠和浅水污秽坑塘等处,在我国各地均有分布,种类繁多。宽体金钱蛭、茶色蛭及日本医蛭等品种水蛭干燥的动物全体被《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认定为中药材,《神农本草经》谓之能“逐恶血、瘀血”,破“血瘕积聚”。
血吸虫是一种寄生于脊椎动物血管内的吸虫,又称裂体吸虫。能寄生于人体并致病的血吸虫主要有七种,即日本血吸虫、曼氏血吸虫、埃及血吸虫、间插血吸虫、湄公血吸虫、马来血吸虫和几内亚血吸虫。其中前三种分布最广泛、危害最严重。血吸虫的发育分为虫卵、毛蚴、母胞蚴、子胞蚴、尾蚴、童虫及成虫共七个阶段,其中尾蚴是可以感染人体的阶段。尾蚴在水中接触到人的体表后可侵入人体。有实验证明,宿主动物只要接触尾蚴10秒,就可被感染。
血吸虫病是由血吸虫寄生于人体所致的疾病,是世界卫生组织列出的21种/类被忽视的热带病之一,钉螺是其唯一的中间宿主。我国流行的是由日本血吸虫感染引起的日本血吸虫病,曾广泛分布于长江流域及其以南的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血吸虫病患者早期典型临床症状有皮疹、咳嗽、发热、腹痛、腹泻等,如不及时治疗或未治愈,发展到晚期,肝脏等器官会受损,导致门静脉高压,出现肝脾肿大、肝硬化、腹水等症状,人的外貌会变得骨瘦如柴、肚大如鼓,因此民间也称之为“大肚子病”,严重者可致肝性昏迷、消化道出血乃至死亡。
血吸虫病流行的因素有三个:一是传染源,感染了血吸虫的哺乳动物是血吸虫病的传染源。二是传播媒介,中间宿主――钉螺。三是接触疫水,哺乳动物一旦接触疫水,都可感染血吸虫。
区疾控中心表示,每个人都是血吸虫病的易感人群,无论男女老幼、职业、种族,只要接触疫水,人人都容易感染血吸虫,接触疫水的次数和时间越多,感染的可能性越大。知晓以下“小贴士”,远离血吸虫。
一、不在有钉螺的湖水、河塘、水渠里进行游泳、戏水、打草、捕鱼、捞虾、洗衣、洗菜等接触疫水的活动。
二、因生产、生活和防汛需要接触疫水时,要采取涂抹防护油膏,穿戴防护用品等措施,预防感染血吸虫。
三、接触疫水一个月左右如有发热、腹痛、腹泻等症状,应引起警觉,千万别当成普通感冒而耽误了治疗时间,应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确诊的患者要在医生的指导下积极治疗。
四、生活在疫区的群众要积极配合当地血吸虫病防治机构组织开展的查螺、灭螺、查病和治病工作,以及对家畜的查病和治疗工作。
五、改水改厕,防止粪便污染水源、保证生活饮用水安全,改变不利于健康的生产、生活习惯,是预防血吸虫病传播的重要措施。
文:番禺融媒记者刘莉通讯员吴彩霞
图:区疾控中心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