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点击右上方“...”
选择“朗读”可收听全文
年4月15—21日是第30个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去年的主题是“癌症防治、全面行动——全人群、全周期、全社会”,而今年的主题是“综合施策,科学防癌”,旨在扩大癌症防控科普宣传,倡导每个人做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由于乙肝的因素,肝癌在中国的发病和死亡人数一直居高不下。据年国家癌症中心统计发布,我国肝癌发病率居第4,死亡率高居第2,每年总发病例数和死亡例数约占全球一半,对患者的身体、心理及社会经济带来重大的负担。预防肝癌,其实就是正确认知肝癌,做到远离肝癌高危因素(一级预防)、并对高危人群积极早筛(二级预防)的过程。
一
肝癌的高危因素有哪些
1.病毒性肝炎:在我国,病毒性肝炎,尤其是乙肝/丙肝仍是主要原因之一,占肝癌发病原因的70%以上。
2.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近期更名为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ASLD),与肥胖、糖尿病和高脂血症有关,也是肝癌的危险因素。
3.吸烟:吸烟也是肝癌的一个风险因素,这与烟草中的多种化学致癌物和增加肝脏氧化应激、影响肝脏代谢相关。
4.酗酒:长期饮酒可导致肝硬化;研究发现,每天摄入酒精大于80g、持续超过10年,肝癌风险增加5倍。
5.糖尿病:糖尿病患者肝癌风险增加,尤其是2型糖尿病患者。
6.黄曲霉素:这种毒素常见于霉变的粮食中。
其他的高危因素包括性别、年龄、肥胖、遗传因素、某些特殊药物、血吸虫病等。据统计50-70岁为肝癌高发年龄,占比约60%,其中男女发生比例为4.5:1;肥胖与脂肪肝、胰岛素抵抗以及糖尿病有关;家族中如果有肝癌患者,亲属患肝癌的风险可能会增加;长期使用甲氨蝶呤等药物,可能增加肝癌的风险。
二
重视乙肝的预防
国内外最新数据显示,未进行乙肝抗病毒治疗、进行抗病毒治疗和达到临床治愈的5年肝癌发生率分别约为15%、10%、1%;而台湾大学的一项研究显示,接受抗病毒治疗的乙肝患者肝癌发生风险比未接受治疗的降低40-60%,且基于干扰素α治疗的患者比核苷单药有效性更佳。
世界卫生组织(WHO)近期在日本召开的APASL年会上发布了新版乙型肝炎管理指南,进一步扩大了治疗适应证,以下四种情况满足其一即可获得治疗资格:
①出现更显著的肝脏炎症或纤维化;
②HBVDNA>IU/mL且ALT异常,这与中国指南非常相似;
③存在合并感染(如HIV或HCV感染)、免疫抑制、合并症(如糖尿病)或肝外表现;
④存在肝功能检测持续异常(如果无法检测HBVDNA)。
与此同时,绝不能忽视丙肝人群的扩大:中国目前HBV携带者约万人,而HCV感染者大约也有万人。一项大型的前瞻性人群研究提示,直接抗病毒治疗的丙型肝炎晚期患者中,第1年新发肝癌风险不增高,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风险进一步下降。
三
体重管理对肝癌的重要性
近年来我国病毒性肝炎发病率不断下降,另一种“富贵病”——NAFLD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从年的10.5%上升到年的22.6%,现已成为仅次于病毒性肝炎的第二大肝病。相关流行病学研究显示,上海和广东的患病率分别为21.5%和22.6%,在肥胖者中发病率高达57.4%~74.0%。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肥胖、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已成为HCC的独立危险因素,原因涉及脂肪代谢、胰岛素抵抗、氧化应激、炎症和纤维化等。一项大样本前瞻性研究证实,过高的体重会增加癌症的死亡率。
运动建议:
①每周运动-分钟:建议NAFLD患者每周进行至少分钟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可有效减少肝脏脂肪沉积。
②不推荐高强度间歇训练(HIIT):目前证据不支持HIIT可以更有效地减少肝脏脂肪沉积,因此不推荐NAFLD患者使用HIIT。
③考虑阻力训练:尽管证据有限,但阻力训练可能有助于减少肝脏脂肪沉积。因此,阻力训练应作为有氧运动的补充,而非替代。
④个体化运动方案:运动处方应考虑患者的个体差异,如身体状况、喜好和并发症等,以制定适合患者的个性化运动方案。
饮食建议:
①减少总热量摄入,每日热量摄入量应减少,约-千卡,但应避免极端热量限制。
②建议低碳水、高纤维饮食,限制饱和脂肪和反式脂肪,增加不饱和脂肪。
③适量补充某些营养素(如维生素D、铁和镁)、但应避免铁和铜的过量摄入。
④限制盐分摄入、限制糖和含糖饮料、适量饮用咖啡。
四
加强对肝癌高危人群监测
根据《原发性肝癌诊疗指南》,我国肝癌高危人群主要包括:具有HBV/HCV感染、酗酒、NAFLD、其他原因引起的肝硬化以及有肝癌家族史等人群,尤其是年龄40岁的男性。
肝癌风险评估模型aMAP评分,可以便捷地将肝病人群分为肝癌低风险(0~50分)、中风险(50~60分)和高风险(60~分)组,各组肝癌的年发生率分别为0-0.2%、0.4%-1%和1.6%-4%。指南建议高危人群至少每隔6个月检查1次肝脏超声显像和AFP。
aMAP评分=0.06×年龄+0.89×性别(男性:1,女性:0)+0.48×[(log10总胆红素×0.66)+(白蛋白×-0.)]-0.01×血小板
根据《原发性肝癌的分层筛查与监测指南》,分为低危、中危、高危和极高危4个层次,低中危人群中,肝癌年发生率低,可延长监测间隔为1年或以上;对于肝癌高危人群,6个月1次腹部超声联合AFP监测(常规监测);对于肝癌极高危人群,3个月1次常规监测,6~12个月进行增强CT或MRI检查1次,以提高早期肝癌诊断率和降低监测成本。
肝癌根治性治疗后的患者,2年内可参考肝癌极高危人群监测,3个月常规监测,采用增强CT或MRI检查可发现肝癌早期复发转移;超过2年,可参考肝癌高危人群监测,6个月常规监测。
作者:浙江大医院唐瑞
来源:肝癌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