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数十年来,各种规模的战役加起来接近上千,但是真正决定了整个三国格局的战役,也只有寥寥几场。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奠定了三国基础的赤壁之战了。而在这场赤壁之战当中,来势汹汹的曹军之所以大败于相对弱小的孙刘联军,可以说需要的运气成分不小。而在后世的演义和各种传说之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诸葛亮“借来”的东风。使得后世不少人都认为,整场赤壁之战胜败最重要的因素,就是这一场突如其来的东风。
难道没有了这场风,周瑜就真的没有办法赢得赤壁之战的胜利么?其实不然,如果仔细研究正史的话,就会发现在史书上,影响了赤壁之战的,其实是大家都很少注意到的地方,也就是疾病。
东风并不是真正的败因,曹操之所以会输,另外也是输在了天时和地利之上。
在《三国志》之中就记载过,曹操到达赤壁的时候,曾与东吴水军有过一战,曹操并没有讨到什么好处。又正好在战败之后,军中出现了大疫。
结果曹操就陷入了两难的选择之中,此时的曹军在战场上失利,又因为出现的疾病,使得他们的士气大减,不少人都提出了要不就暂时回去,日后再战的建议。尽管曹操压下了这些反对意见,但是在周瑜用火攻摧毁了曹军绝大多数的战船之后,他也不得不罢休。
然而在曹操的心中,他可不认为自己是因为这样才败的。在《魏书》之中就记载,在他回到洛阳之后,专门给周瑜写了一封信,信中表示自己并不是因为落败才撤退,只是自己军中出现了严重的流行病,才需要回军治疗。可见在曹操的心中,认为自己并不是因为交战而失败,而是因为军中发生了疾病,才不得不选择撤军。
而这场奠定了三国格局的疾病,对于当时的曹操来说能不能避免呢?
首先我们要知道的是,曹操来这个地方,其实是客场作战。他的手下士兵们,大多数都是来自于北方地区的。而赤壁这个地方,算是在古代荆州,也就是现在的湖北。要知道古代的交通条件和卫生条件,比起现在来说都是天壤之别。水土不服造就战场失利的结果在中外战争史上比比皆是,不唯曹操阵营独有。
在长途跋涉之后,曹军的这些北方士兵们,是很难在短时间内,就适应长江流域的气候和各种环境的,所以很容易就出现水土不服的症状,严重影响战斗力。
水土不服尽管危险,但是并不致命。对于曹操和手下这些老兵们来说,就算真的出现了这种情况,也并非没有方法解决问题,大不了就是让这些士兵们多适应了环境,再选择出战,尽管会影响一部分战斗力,但曹操军队在这个时候,还是占尽了优势的。
所以水土不服只是一个次要因素,真正断绝了曹操的胜机的,还是一个延续了数千年的疾病——血吸虫病。
在建国之后,血吸虫病才算是在我国绝迹,得到了有效的改善,中华历史漫漫五千年,这种疾病没少出现在各种战争中。在《汉书》之中就曾经记载过,西汉时期血吸虫就已经出现在了历史之中。
比如说马王堆里的古墓里,就发现了血吸虫卵。而根据专家考证,古时血吸虫多发的地区,正好就是现在的洞庭湖和鄱阳湖这两湖地区,该地域和古代荆州的地域高度重合,赤壁正属于这个区域的核心地带。真相也就浮出了水面——曹操也是败在了血吸虫的手上。
从地域上看,曹军在南下占领荆州之后,就一直驻扎在襄阳一带,之后为了训练水军,也为了集结部队南下,最后选择了驻扎在长江的边上。而血吸虫卵出现最多的地方,正是河岸或者江边。试想在那种环境之下,北方人水土不服导致了免疫力低下,生活环境糟糕,气候不适、食欲不振、晕船呕吐,又遇上了血吸虫,很有可能就在不知不觉的情况下,成为了宿主。
从时间上来说,赤壁之战发生在年的七月到十一月之间,而血吸虫病一般有着一个月以上的感染时间。曹操驻扎在长江边上的时候,正好就是九月到十月。
在真正的历史上,如同诸葛亮跟东风没啥必然联系一样,铁索连环这种计策,其实和庞统也没有什么关系,很大程度上还是曹操本人自己想出来的不得已而为之的办法,是为了弥补自己水战的不足的。尽管最后借助风势,周瑜成功利用火攻将曹军击败。然而对于曹操来说,这种损失要小于疾病带来的损失,于是自然不肯承认是败在了战斗中。
因此,从多个角度和方面来看,曹操的士兵们在战争期间,染上这种病的概率极大。反观孙刘联军基本上都是本地人,自然有经验方法解决这种问题。在加上地利和人和,在内外都占尽了优势的情况下,可以说周瑜只要不是出昏招,成功解决曹军的概率极大。
关于赤壁之战当中双方战员人数,也充满了不确定因素。《三国演义》里曹操虽然号称八十万,可这个人数水分可不小,曹操不可能举全国之兵来讨伐东吴,其大本营周围同样需要布置兵力。那么面对孙刘联军,在人数上面,双方的差异也自然不会相差的很离谱,东吴这些年的苦心经营也不容小觑。
哪怕没有诸葛亮请来的东风,周瑜多花点时间和精力,也绝对可以在战争中取得胜利,在谈笑之间就让樯橹灰飞烟灭。在大江大湖上进行作战,晕船等一系列对于曹军等不利的因素会被无限放大,使得曹军在胜算上面就已经大打折扣。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三国演义等中国四大古典名著被老百姓奉为经典,根本原因在于它所承载的内容的厚重感,足以沉淀千年,长久不衰。
对于学生们来说,四大名著的内容一直是语文考试的重中之重,贯穿于从小学到中学阶段,考察力度居高不下。最近这几年的中高考,四大名著的内容始终坚挺,占有一席之地,并且占比趋势还越来越高。
四大名著原版晦涩难懂,学生们很头疼,少年时我个人读红楼,经常能起到催眠作用,原因没有别的,太枯燥无味了。
央视推荐的《四大名著演播版》,是专门为学生群体打造,出版社特别增加了导读、注释和生僻词注音的辅助设计,就是为了提高孩子的阅读理解力。
出版社特意邀请了国内四位知名艺术家,不惜耗时四年多,为全套书录制了三百小时的高水准音频,孩子们可以一边看书,一边听音频,十分享受这个学知识的过程。
现在购买,还有一份非常实用的赠品——四大名著考点分析与习题+人物关系图谱!
它浓缩了四大名著的精华,比如作者简介、人物分析、艺术特色,更重要的是精选了全国中考、高考的应试真题,读完名著马上可以用真题进行测试,巩固孩子所学的书中知识点,非常贴近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