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市志》39卷,第三章详细记载了绍兴历史上的疫情。
△绍兴市志
一、古代绍兴多大疫!
境内疫情流行情况,早在东汉时已有记载。
汉建武十四年(38)、永元六年(94)、元初六年(),会稽均有大疫。
唐宋时,疫情不减:唐元和元年()夏,浙东大疫,死者大半。
宋熙宁八年(),旱,饥民疫。
绍兴(元年()秋,绍兴府大疫。
乾道元年(),会稽县三月盛寒,蚕麦损败,民饥疫死。
元朝,绍兴境内大范围疫情见于记载的有3次:至大元年()春,绍兴大疫。至正十年(),会稽大疫;二十年夏,山阴、会稽县大疫。
明、清两朝灾异记载稍详。明正统九年(),绍兴、宁波、台州瘟疫大作,及次年,死者3万余人。嘉靖九年()冬,绍兴府瘟疫大作。万历十五年(),山阴、会稽大饥,次年疫疠交作;四十年五月,诸暨有黑雾障天,行人冒之即疫。清康熙五年(),嵊县六月大水,秋大疫;二十二年,山阴县瘟疫流行。道光元年()夏,会稽县大疫。光绪十四年()秋,上虞县大疫。宣统三年(),新昌县塔山脚(今西郊乡)天花流行。
民国20年(),诸暨县霍乱大流行,患者人,死亡人。28年,嵊县霍乱大流行。29年,绍兴县霍乱大流行,发病人,死亡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绍兴地区各级人民政府倡导爱国卫生运动,大力防治疫病,效果显著。年,全地区仅见霍乱2例、天花4例。年,此两种烈性传染病绝迹。经30多年努力,疟疾、白喉、麻疹、脊髓灰质炎、麻风病得到有效控制,丝虫病、血吸虫病基本消灭。
△血吸虫病
二、绍兴民国时期霍乱横行!
民国29年(),浙江省卫生处实施传染病报告制度。日军侵绍期间,疫情报告一度中断。
据当时绍兴地区不完全统计:
霍乱,民国29年()发病人,死亡人;34年发病人,死亡21人;35年发病人,死亡22人。
天花,34年发病13人,死亡数不详;35年发病人,死亡30人;36年发病人,死亡34人。
民国29年()至38年(),绍兴行政区所属绍兴、上虞、嵊县、新昌、诸暨等县传染病发病、死亡数见下表
~年无鼠疫病例报告;年系1至2月报告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各级人民政府认真贯彻预防为主方针,疫情报告制度得以全面实施。年,各县建立防疫站,统一管理疫情报告,传染病漏报数逐年减少。
年,报告传染病有霍乱、天花、白喉、流脑、百日咳、麻疹、痢疾、伤寒、副伤寒、疟疾、乙型脑炎、斑疹伤寒、猩红热。年,开始报告狂犬病。年,开始报告流行性感冒。年,开始报告脊髓灰质炎。年,开始报告病毒性肝炎、钩端螺旋体病。
表内病名有缩略。下文括号内为未缩略病名:肝炎(病毒性肝炎)、脊灰(脊髓灰质炎)、钩体(钩端螺旋体病)、乙脑(乙型脑炎)、流脑(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感(流行性感冒)
三、历年绍兴主要传染病
霍乱
清光绪二十九年(),绍兴医家曹炳章为遏制霍乱流行,刊行《霍乱急救法》。宣统三年(),《绍兴公报》载“绍郡时疫瘪螺痧盛行,南街及东街患者更多,死亡接踵。
民国8年(),嵊县霍乱大流行。9年9月,《越铎日报》载:“月来乡间时疫蔓延,皆霍乱吐泻,死亡不少。”15年上虞县霍乱暴发流行,死亡余人。20年,诸暨县霍乱大流行,患者人,死亡人。21年,上虞县霍乱流行,死亡余人。27年,绍兴县、嵊县霍乱流行,尤以绍兴县昌安门外一带为甚,县政府在绍兴汽车站成立“医院”施诊。28年,嵊县霍乱流行,浦口乡下林村20余天内死亡44人;当年,该县首次注射霍乱菌苗人。29年,上虞县霍乱暴发流行,一个多月中发病人,死亡人。
同年,绍兴县患霍乱病者人,死亡人,当局仍于老汽车站设“医院”施诊,有病床20多张。30年7月20日,绍兴县在都泗门设立霍乱隔离病舍,至10月10日,共收治病人人。34年,绍兴地区霍乱患者人,死亡21人。35年,全地区霍乱患者人,死亡22人。38年,全地区霍乱患者人,死亡67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各县全面实施霍乱菌苗预防接种,霍乱发病逐年减少。年4例,年6例,年2例。年起,全地区无霍乱病例发生。年9月,埃尔托型霍乱(副霍乱)侵入曹娥江下游地区。70年代,疫情呈上升趋势,年平均发病率为每10万2.75例。80年代,发病率下降,年平均发病率每10万0.60例,其中至年平均发病率降至每10万0.例,此疫已得到有效控制。
天花
清宣统三年(),新昌县塔山脚(今西部乡)天花流行。民国15年(),上虞县下管各村天花流行,死数十人。22年,嵊县天花流行。次年,上虞县天花流行,死亡30人。31至35年,绍兴行政区发病人,死亡37人。36年3至9月,诸暨县天花流行,发病人,死亡21人。37年,全区发病人,死亡6人。年,绍兴县天花流行,发病91人,死亡21人。
年,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发动秋季种痘运动,实施全民普种牛痘。当年,绍兴县种痘63.21万人,新昌县种痘13.51万人。诸暨县至年种痘50.74万人。嵊县至年种痘55.43万人。全地区天花发病逐年减少。年发病31例,年发病例,年发病4例。年起,天花绝迹。
痢疾(含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
民国27年(),嵊县赤痢流行,死亡者相藉。29至37年,绍兴行政区共发病例,死亡92例。年,全区发病例,死亡例。
年,绍兴地区发病例,死亡16例。年,发病例。年,发病90例。年后,发病数逐年下降,到年,降至例。年,发病数上升到例。年年,发病数在至之间。年,发病例。年,增至例。年,发病26例。年,发病达例。年,发病例,其中诸暨县新胜乡花明(石塘下)村每百人中有13人罹病。年至年,发病数在至例之间。年起,发病数逐年下降,到年降至例,无死亡病例。
伤寒(含副伤寒)
民国29至37年(~),绍兴行政区5县不完全报告伤寒例,死亡18例。年,发病例,死亡例。
年,绍兴地区发病例。年,发病例,死亡8例。年,发病降至例,死亡3例。年,降至99例。至年,每月均有散发病例。年,发病例,其中绍兴县棠棣公社吴家坞村呈水型暴发,共发病例,每百人中有23人罹病。至5年,疫情比较稳定。6年,发病增至例,其中越城区都昌坊一带,因河水污染导致居民发病33例。年,发病人数上升,全市发病例,死亡10例。其中,绍兴县福全乡因水污染造成发病例。年,发病例,无死亡。
脊髓灰质炎
年,国家卫生部将此病列为法定传染病。是年,绍兴地区报告3例。此后,每年均有散发病例。年,出现第一个发病高峰,发病例,死亡3例。年,出现第二个高峰,发病例,死亡2例。年,出现第三个高峰,发病例,无死亡病例。年,实施儿童计划免疫后,发病率下降。年以后,仅有个别病例报告。年,全市发病率为每10万0.02例,达到基本控制指标。
此病患者多为麻痹型,愈后常致终身残疾。患者多为4岁以下小儿,约占患者总数的73%。全年各月均能发病,无明显季节性发病高峰。至年,各县开始使用脊髓灰质炎糖丸活疫苗预防此病。年,纳入儿童计划免疫,预防效果良好。年嵊县、年诸暨县、年上虞县未再有脊灰病例报告。
麻疹
俗称“瘄子”。民国时期,绍兴地区无麻疹疫情统计资料。民国25年(),有麻疹流行嵊县的记载。年,全区发病例,死亡4例。
至年,全地区共报告麻疹例,死亡例。年,发病例,死亡例。年,出现大流行,全区发病例,死亡例。年,再次暴发流行,共发病例,死亡例。年,第三次暴发流行,发病例,死亡例。至年,虽然仍每隔2至4年出现一次流行高峰,但均未发生暴发流行,发病人数均在例以下。年,发病例。年开始,麻疹疫苗纳入计划免疫,发病人数逐年下降。年降至例,年降至例,年降至36例,基本控制此病流行。
麻疹为冬春季儿童传染病。年,诸暨、绍兴等县开始对15岁以下儿童接种麻疹疫苗,但每年发病的季节高峰仍然存在。据绍兴县至年统计3至6月发病人数占发病总数的72.5%。
至年,诸暨县卫生防疫站与国家卫生部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浙江省卫生防疫站、浙江医科大学及上海、长春生物制品研究所协作,开展“诸暨麻疹疫苗免疫持久性研究”,为我国制定麻疹免疫方案提供了大量科学数据,并有效地控制和降低该县麻疹发病率,使发病率持续控制在每10万5例左右。
百日咳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未有此病疫情统计报告资料。
年,绍兴行政区报告发病例,死亡81例。年,发病6例。年,发病例。年,发病例。至年,至例之间。至年,发病人数在至例之间。年,发病例。年,发病例。至年,发病人数在至例之间。年,全面实施儿童计划免疫,发病6例。5至年,发病数继续下降。年,发病仅22例。基本控制此病。
白喉
俗称“喉风”、“喉痧”。民国3年()5月,绍兴《越铎日报》载,“吾绍已发现喉风”;12月,《天觉报》报道,“绍兴城中八士桥、老虎桥一带喉痧死亡4人”。29至37年,绍兴行政区共报告白喉发病例,死亡14例。年,报告发病例,死亡例。
年,绍兴地区白喉发病37例,死亡6例。年,发病例,死亡29例。年,出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个发病高峰,共发病1例,死亡例。年,出现第二个发病高峰,共发病例,死亡73例。年起,进行有计划的白喉预防接种,发病人数逐年减少。年,发病人数降至98例。年,新昌县出现流行,报告发病例,年发病率每10万.7例。年起,全区实施儿童基础免疫,发病数下降。年,降至18例。至年,发病人数均未超过5例。至年,未见病例报告。
年起,开始对儿童接种白喉类毒素。年,增加百日咳、白喉混合菌苗接种。起,逐步实施有计划预防接种。以百日咳、白喉、破伤风三联菌苗作为儿童基础免疫,白喉类毒素作加强注射,疫情逐步得到控制。
年9月,绍兴县对23个公社及城关镇名儿童、青少年进行锡克氏试验,总阴性率86.2%,其中2至7岁组阴性率65.48%,8至14岁组88.41%,15岁至24岁组94.90%,表明儿童具有较稳定的免疫水平。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民国33至37年(~),各县均有零星病例报告。35年,各县报告例,死亡38例;36年,报告48例,死亡1例。38年,全区发病例,死亡例。
年,绍兴地区发病68例,死亡15例。年,发病例,死亡率23例。年,部分乡村出现局部暴发流行,共发病例,死亡例。至年,由于人群大流动,本病在城乡各地暴发流行。年尤为严重,共发病29例,死亡例。年,发病率显著下降。年,发病人数降至例。年,疫情回升,至年共发病例,死亡38例。2至年,疫情基本稳定。年,发病22例。降至历史最低水平。
流脑发病集中于春季。据绍兴县历年月病例统计,以每年2至4月发病最多,占全年病例数的80.52%。患者多为15岁以下儿童,约占67%。
猩红热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未见此病疫情报告资料。
年,绍兴地区报告发病例。至年,共发病10例。年,发病19例,死亡3例。至年,共发病10例。年、年各发病1例。至年,共发病8例。年,发病11例。年、年,分别发病5例和8例。年,发病79例。年起,发病逐年减少,当年为9例。至年,发病均在5例以下。年,发病62例。1年,发病21例。5年,发病7例。6年后,发病都在2例以下。
流行性出血热
年10月,嵊县升高公社发现首例,系华东地质队队员在该地钻探时发病,经浙江医院确诊。年,嵊县长乐区石璜公社赵宅大队发现1例,经病理解剖确疹。年,该县发病16例。年,新昌县报告2例。年3月,上虞县滨笕公社发现1例。年,全地区发病例,死亡9例。至年,疫区扩大。年,发病例,死亡7例。年,发病增至例,死亡7例。年,发病例,死亡率5例。6年,发病6例,死亡4例。年起,发病率有所下降。年,发病降至0例,无死亡病例。
为有效地预防此病,各县开展一系列疫源调查研究。年11月至年10月,嵊县在石璜公社朱村大队作鼠螨种类、季节消长与发病关系调查,共捕鼠8种,获螨20种。发现鼠类及带螨指数与季节和该病发病有密切关系。2至年,该县对中爱乡作灭鼠与该发病关系的监测,表明鼠密度下降,该病发病率也降低。年,该县首次在鼠肺中检出出血热病毒抗原。
至年,新昌县发病率持续在每10万例以上。该县卫生防疫站于5年起连续6年进行鼠间疫情监测。6年间,共捕获鼠类9种。野外以黑线姬鼠为优势种,占83.86%;室内以褐家鼠为主,占90.00%。只鼠中,带毒鼠53只,带毒率4.06%。
狂犬病
至今仍为死亡率百分之百的传染病。年前,绍兴地区无发病人数统计资料。年,发病5例。至年,发病11例。至年,无病例报告。至年,发病72例。5至年,发病49例。至年,共发病例,其中诸暨市占二分之一。
1年4月,各县卫生、外贸、农业、供销部门联合转发浙江省卫生厅等部门关于控制和消灭狂犬病的通知及家犬管理条例,并通报近两年的疫情,提出紧急防治措施。规定凡有狂犬病发生的乡均须发动群众灭犬。年,各县公安、卫生、农业部门联合发文,广泛发动群众开展灭犬以预防狂犬病发生,犬密度大幅度下降。6年,狂犬病发病人数从年的20例降至4例。年降至3例。
钩端螺旋体病
年起,报告此病。是年,绍兴县、诸暨县、嵊县、上虞县报告47例。年,全地区发病例,死亡15例。至年,共发病例,死亡48例。年,发病例,死亡19例。年起,疫情下降。至年,每年发病数均在例以下。年,嵊县等地疫情出现回升,全地区发病数增至例,死亡3例。年,发病降至例,死亡3例。
此病为自然疫源性疾病。年,绍兴县卫生防疫站首次从该县棠棣公社朱家坞村的患者和当地黑线姬鼠中分离出钩端螺旋体。各县相继开展疫源地调查。年,绍兴地区成立浙江省防治钩端螺旋体病绍兴协作组,开展科学研究,针对当地流行的主要菌群,使用多价菌苗预防。年,绍兴县有10万人群接种“黄、流、秋”三价钩体菌苗,保护率达80%以上。年,诸暨县用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的钩体多价菌苗作效果考核,全程接种者人,发病2例,发病率0.03%;未接种者人,发病49例,发病率6.54%。6至年,嵊县等地使用“七、黄”混合菌苗接种,效果显著。全市此病发病率由年每10万37例降至年的每10万4.1例。
流行性乙型脑炎
年,绍兴地区报告发病例,死亡96例,其中绍兴县例。年,发病4例。年,发病20例,死亡3例。年,发病例,死亡38例。年,发病例,死亡76例。年,发病例,死亡60例。年为发病高峰年,共6例,死亡例。至年,年平均发病数为例。年,发病例,死亡14例。此后,发病数下降。年,发病例,死亡2例。年,发病14例,死亡1例。
至年,绍兴县卫生防疫站统计,乙脑发病率:平原地区、山区半山区、城区分别为每10万20.38、15.03、12.81例。发病季节性明显,4月出现病例,7至8月发病数占全年发病总数的91.32%,11月发病终止。患者多为儿童。10岁以下患者占发病总数86%左右。1年,“乙脑疫苗”纳入儿童计划免疫,乙脑发病人数逐年下降,年得以基本控制。
疟疾
俗称“抖抖病”、“三日两头”、“四日两头”。民国25年(),《上虞报》载:民国25年10月,三区沿江各乡村,恶性疟疾流行,居民患者十有八九,来势凶险,传染迅速,各村病家,扶乩问卜颇形忙碌。28年,医院外文资料记述:“疟疾在绍兴邻近区域广泛流行,夏秋雨季,我院门诊病人约80%是疟疾,这些病人80%至90%是间日疟。”29至37年,绍兴地区各县共报告疟疾患者例,死亡78例。当时奎宁等抗疟药价格昂贵,医院门诊,疟疾漏报率很高。民间多采用中草药医治此病,但根治效果不良,致使发病率逐年增高。年,报告发病例,死亡例。
年,全区报告例,死亡17例。年,全区报告例,死亡例,发病数居各种传染病首位。当年,省、地卫生部门无价调拨大批阿的平、百乐君等抗疟药品,组织医生下乡防治。至年,全地区发病人数降至例,死亡4例。
年,疟疾暴发流行,共发病22.24万例,死亡3例。各县组织大批医务人员到农村,对现症病人进行氯化奎宁加伯氨奎宁正规治疗,并于次年第一季度对近2年的患疟者作抗复发治疗,对少数暴发点居民进行乙胺嘧啶预防服药。经过连续3年积极防治,至年,全地区发病数降至例,无死亡病例发生。
年,疟疾防治工作松懈。年,出现第二次发病高峰,全地区发病例,无死亡病例。年,发病数降至例。年,降至例。年,全市发病例。5年起,医疗机构连续5年主动检测疟疾病人,对疟疾病例实行个案调查,冬春季的抗复发治疗率和现症病人治疗率均在90%以上。年,全市发病仅14例,达到基本消灭此病指标。
麻风病
民国31年(),杭州广济麻风病院住院部统计,绍兴籍患者有15人。年,绍兴县于东湖乡罗家庄设立麻风病门诊部。年,在该县漓渚镇成立浙江省绍兴麻风病防治院。至年,绍兴县先后组织15次流行病学调查,发现麻风病患者9人,其中住院治疗人,其余病人均由该院派员上门治疗。至年,绍兴县累计治愈麻风病人,患病率从年的2.1‰降至0.‰,达到基本消灭此病的标准。
上虞县于年至年累计发现麻风病患者人,经大力防治,年尚有现症病人19人,年达到基本消灭标准。嵊县于至年共发现麻风病患者人,未治愈5例,年达到基本消灭标准。诸暨市累计发现麻风病患者人,经20多年综合防治,年患病率降至0.‰,达到基本消灭的指标。
四、绍兴传染病防治
19世纪80年代,绍兴境内始用接种疫苗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清光绪十二年(),上虞县创办牛痘局,开始施种牛痘预防天花。民国6年(),医院亦施种牛痘。28年,嵊县首次注射霍乱菌苗人次。29年,绍兴县流行霍乱,当年注射霍乱菌苗人次。35年,上虞县霍乱发病36人,死亡3人,当年注射霍乱混合疫苗7人次。36年,诸暨县天花病人,死亡26人,当年接种牛痘1.74万人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绍属各县医院、诊所开展大规模免费预防接种。50年代,主要接种牛痘苗、鼠疫活菌苗、霍乱菌苗、白喉类毒素等。年,绍兴县接种牛痘苗63.21万人次,新昌县接种牛痘苗13.51万人次,嵊县注射鼠疫活菌苗5.69万人次。
年,各县卫生防疫站相继建立,预防接种工作由防疫站组织实施。年开始,诸暨、上虞、新昌等县全面开展儿童计划免疫。次年,绍兴县、嵊县普及计划免疫。年,开始实施以乡卫生院为基础的按月接种制度。2年,诸暨、绍兴两县卫生防疫站被评为全国计划免疫先进单位。
年,嵊县实行儿童计划免疫保偿制。同年12月,绍兴市在嵊县召开“实行计划免疫保偿制研讨会”,在全市迅速推广计划免疫保偿制。年,有个乡(镇)实施,入保儿童20余万人。
年,全市已装备计划免疫冷库5台、速冻机53台、疫苗专用冰箱台,冷链系统运转良好。全市12月龄儿童的4苗种率达到95%以上,提前实现国家卫生部的计划指标。
△医院
五、绍兴传染病控制
50年代起,经过40年的积极防治,全市传染病发病率明显下降。法定传染病的总发病率:年为每10万例,年为每10万例,年为每10万例,其中危害严重的脊髓灰质炎、麻疹、白喉、疟疾、钩端螺旋体病等5种主要传染病,已得到有效控制。以60年代为基数与80年代配对比较,此5种传染病的总发病率由60年代的每10万例下九到每10万43.24例,其中麻疹从60年代的每10万例,下降到每10万23.93例,总死亡率由60年代的每10万7.50例下降到0.10例。
至年,由于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大力开展群众性爱国卫生运动,针对传染病发生与流行的环节,采取标本兼治的防治措施,加以实行特殊性预防,即以虫媒传染病特效药物治愈现症病人,消除大量传染源和有计划地进行生物制品大面积接种,提高人群免疫力,已形成牢固的免疫屏障,因此发病总数显著下降。
至年传染病谱变迁可分3个阶段:至年,疟疾占首位;至年,麻疹和疟疾占首位;至年,痢疾、病毒性肝炎占首位。
△绍兴市公共卫生中心
以上全文内容来自《绍兴市志》卷39第三章疫病防治
长
按
关
注
绍兴要闻
75
这里有绍兴城建最新鲜的资讯和新闻
商务合作:曾先生57573228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