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著名药物化学家、有机化学家、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原所长、离休干部谢毓元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年3月27日在上海逝世,享年97岁。
噩耗传来,苏州大学全体师生校友万分悲痛,我们失去了一位杰出的校友、一位勤奋的学者和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前辈。4月2日上午,谢毓元院士遗体告别会在上海龙华殡仪馆举行,苏州大学副校长沈明荣,发展委员会办公室主任胡新华,上海校友会顾问委员会副主任徐鼎铭、丰忠汉,上海校友会副会长徐维礼、吕钢等前往吊唁,敬送花篮,代表学校和校友总会致以沉痛哀悼,并向先生的亲属致以诚挚慰问!
先生的一生,励精图治,治学严谨,从青丝到华发,始终不忘科学报国之初心……
(向上滑动启阅)
生平事迹:
谢毓元
(.04.19-.3.27)
药物化学家、有机化学家。祖籍江苏苏州,出生于北京。
年毕业于东吴大学附属中学。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化学系后留校,年转入中科院上海药物所工作(时为中科院有机化学所药物研究室)。年获推荐留学苏联科学院天然有机化学研究所,从事四环素类化合物的合成研究,年取得副博士学位。
年任药物所第三任所长,大力开展国际合作,推进新药研发及科研基本设施建设,打开了药物所发展的新局面。年卸任所长后,他又担重任,主持“新药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筹建工作。
谢毓元在多个科研领域开展研究并取得重大成就:在医用螯合剂领域,他的成就独树一帜,在国内外都处于领先地位;在天然产物领域,他是国内率先系统完成发现活性物质—阐明结构—进行全合成的化学家之一。
他参与的普鲁卡因合成于年,获中科院推广奖;他首创的放射性核素钚、钍、锆95促排药物“喹胺酸”于年获国防技术重大成果奖三等奖;
他主持的莲心碱与甘草查尔酮的研究作为药物所“中草药活性成分的研究——12种新有效成分的发现”的组成部分,于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他首创的放射性核素锶90促排药物“酰膦钙钠”,于年获卫生部甲级成果奖。
年,谢毓元被评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为国治学
—年,谢毓元先后接到二机部(后来的核工业部)、上海跃龙化工厂、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字部队等部门,委托给药物所的放射性核素钚、钍与锆95的促排药物化学合成的重大任务,这使得谢毓元重拾了十几年前进行广谱重金属解毒药物合成时涉足的医用螯合剂研究。
为了在较短时间内迅速完成上级指派的3项重要军工任务,谢毓元又开始了新一轮的“搬砖头”工作——对美国《化学文摘》影印版及相关文献原文进行调研。经过充分的文献调研,谢毓元发现这3个元素性质具有共通之处:3个元素外层电子排布有其相似性,最外层电子数均为2,这3种元素的化合价均有+3和+4价,当这3种元素的离子在与络合剂配位会表现出相似的性质。
谢毓元脑海逐渐形成了一个“一石三鸟”的策略——设计一种高效低毒的、具有多胺羧结构的邻苯二酚型螯合剂,毕其功于一役,将这3种核素的促排同时解决。按照这一思路,他研究出一套系统的放射性核素促排药物研究方法,设计合成了国际首创的促排药物——喹胺酸,并从藜豆中提取有效成分,实现了震颤麻痹症药物左旋多巴的国产化。该成果载入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年,谢毓元(左二)在实验室给组里的科研人员讲授螯合剂方面的知识。
上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形势趋于缓和,国内重视经济发展,核能的利用逐渐趋向于民用,国家停止了对放射性核素促排研究的资金资助。谢毓元开始进行多方面的尝试,将自己多年来在医用螯合剂研究领域积累的经验和成果进行民用开发,开展羟基乙叉二磷酸合成工艺改进及成果转化、靶向性抗肿瘤药物研究及偕二磷酸类抗骨质疏松药物研究,并低成本大规模成功合成植物生长调节剂天丰素——混表—油菜素内酯,对农作物产能与免疫力提高意义重大,为“科技兴农”作出了突出贡献。制药治民
上世纪50年代,血吸虫病在我国肆虐,严重危害人民群众健康。当时,治疗血吸虫病主要依靠静脉注射酒石酸锑钾(俗称吐酒石)。含锑化合物毒性较高,残留人体危害很大,由谢毓元所在研究团队在设计合成新的血吸虫病治疗化合物时,着力设法降低锑化合物的毒性。
通过查阅文献,谢毓元发现了二战时英国发明的BAL原理)——用相邻的两个巯基钳住并拉出路易斯毒气中已与人体蛋白质分子结合的砷,形成一个稳定的五元环状螯合物,再经肾脏及尿液排出体外。受此启发,谢毓元考虑使用邻二巯基化合物与锑螯合,将锑从人体内拉出,减少对人体的危害。
研究团队做了很多相邻两个巯基与锑结合的化合物,其中有一个是二巯基丁二酸钠,是巯锑钠的中间体。二巯基丁二酸接了锑以后,保留了药理疗效,降低了毒性,基本达到了预想。
虽然最后巯锑钠没有成为一个很好的血吸虫病治疗药物,但是无心插柳,二巯基丁二酸钠及其游离酸二巯基丁二酸却陆续被开发为享誉中外的广谱重金属解毒药物,不仅可以解锑毒,还可以解汞、砷(砒霜)、铅和铜等金属毒,并用于治疗铜代谢障碍引起的肝—豆状核变性疾病。
二巯基丁二酸胶囊
二巯基丁二酸钠是我国首创的重金属广谱解毒药物,具有起效快、疗效高的特点,于年载入《中国药典》,并被列为我国基本药物之一,对支援工农业生产起了重大作用。年以后,该药相继被日本、苏联和美国等国进行临床使用。
年,二巯丁二酸钠三位主要研究人员合影:梁猷毅(左)、谢毓元(中)、丁光生(右)。
刻苦钻研
回顾半个多世纪的科研经历,谢毓元曾总结几点经验勉励后学,“对科研工作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独立思考,不迷信权威”“干任何事情,缺少激情,缺少刻苦钻研、拼搏向上的精神是难以取得成功的”。
为响应国家需要,无条件服从组织安排的谢毓元,一生曾多次转换科研方向,却在每一项工作中都取得了傲人的成绩,这并非偶然,就如他的座右铭所言,“为学之道、贵在勤奋,刻苦钻研、持之以恒,戒骄戒躁、求博求深,锲而不舍、终能有成。”
年,谢毓元在上海药物所实验室。
他始终锲而不舍。从大处讲,是对任何工作都锲而不舍;从小处讲,是对每一个实验的锲而不舍。他认为,假如实验设计路线事先经过充分的调研和周密的思考,应该有较大的成功把握。遇到失败,首先考虑的不应该是对设计的怀疑,而应从实验过程中各个方面去寻找原因,比如反应时室温的变化,是否需要无水等等。在所有可能的原因被排除前,不能轻易放弃原有设计。他的很多实验,都是在多次失败后仍然坚持之下才取得良好结果的。信心、耐心和细心,是成功道路上的奠基石。
年,谢毓元(左二)与同事们在实验室。
他倡导独立思考。苏联留学期间,他不按导师为他设计的合成路线而是根据自己经过文献调研制订的方案来做,虽然导师曾坚决否定,但当他取得成功时,导师非但没有责备,反而用“成则为王”这句中国成语来鼓励他,而且以后对他完全信任,完全放手。他常以此为例,教育学生对于专家权威应该尊重,但也不要盲从。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最好多一些主动,少一些依赖。
先生科学报国的赤子之心、甘于奉献的拳拳之忱,将感召和激励苏大人砥砺前行。
先生药海求索、毕生奋斗、淡泊名利、大气谦和的精神风范,彪炳青史,将为世人永远景仰。
谢毓元先生千古!
素材来源: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化学加网等
排版:涂春婷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