钉螺对于我们广东人一定不陌生。钉螺的足迹遍布大街小巷的各个宵夜档、外卖摊中。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每个广东人一生中一定都会吃到炒钉螺这一道菜。但你知道吗,在我们一边抡起啤酒,一边吮吸着美味的钉螺时,有一种疾病却也有可能在不经意间,悄然而至,那就是脑型血吸虫病。
何为脑型血吸虫病?
脑型血吸虫病(brainschistosomiasis)是由于血吸虫虫卵异位于脑而引起的损害。我国流行的是日本血吸虫。脑型血吸虫病主要流行于长江中下游流域等南方的农村地区,多发于青壮年,男性多于女性。
感染脑病的途径
人接触疫水后,血吸虫的尾蚴经皮肤黏膜进人体内,寄居于人肠系膜上、下静脉与门静脉,雌性成虫在肠壁黏膜下层产卵,虫卵经大便排出,或经门静脉循环至肝脏,部分虫卵异位沉积于脑时,即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病变,称为脑型血吸虫病。
感染脑型血吸虫病后的症状表现
脑型血吸虫病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临床类型,且常合并全身表现。
1、急性型(感染后4~6周出现症状):
轻者有嗜睡、发热、认知障碍、躁动不安、精神症状;重者昏迷、抽搐、肢体瘫痪、大小便失禁。
2、慢性型:
(1)癫痫型:占慢性型中的大多数,因虫卵积聚在大脑皮质所致。表现为各种类型的癫痫发作。
(2)脑瘤型:表现为逐渐加重的头痛、呕吐、视物模糊、复视等。可伴有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失语、偏盲、共济失调等。
(3)脑卒中型:因血吸虫的虫卵栓寒脑血管,表现为骤然出现肢体无力,偏瘫、失语、昏迷,常伴有癫痫发作。
3、全身表现可为腹痛、腹泻及肝脾肿大,晚期可出现巨脾、腹水、贫血和食管静脉曲张等。
一旦不幸感染上了这个疾病,又是否有药物治疗呢?答案是有的,吡喹酮是目前公认的针对各种血吸虫病的首选药物,对日本血吸虫作用尤其强,不但能够杀死成虫,还可杀灭虫卵并抑制虫卵肉芽肿生长。其余的辅助以脱水及抗癫痫治疗。
怎样预防感染脑型血吸虫病?
1、管理好人畜的粪便,不随意排入自然水源中,避免污染生活用水;
2、避免到不洁净水源处玩耍,防止尾蚴通过皮肤黏膜进入体内,若进行农业耕作时,可穿着水鞋,长裤,戴手套等减少与污水接触;
3、尽量减少食用钉螺,或可进食人工养殖的钉螺,若要进食钉螺前需将钉螺充分洗净,需彻底煮熟后再进食。
最后,让我们牢记上面预防脑型血吸虫病的几点方法,然后尽情的享受炒钉螺这道美食吧。
(本文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本文图片来源网络)
供稿:神经内科一区罗轩文
温馨提醒
我院专科门诊、健康管理中心(体检中心)、住院部等已全面恢复诊疗服务,为减少人群聚集、做好疫情防控,医院推行非急诊病人全预约,先预约后看病。请来院就医的市民朋友按预约提醒分时段就医,到院后如实申报健康信息,并主动出示身份证与粤康码,以便快速配合完成流调及预检分诊工作,节约就医时间,同时要全程戴口罩,科学防控,安全就医。
主编:曾宁
编辑:钟一夫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