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简报中国对非卫生发展合作与热带病

摘要:

非洲是当前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中的重要一极,也是中国倡议“一带一路”的方向和落脚点。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议程提出了限期消除艾滋病毒、结核病、疟疾和被忽视的热带疾病等流行病的目标。中国在热带病的病情监测、实验室技术研究、诊断工具与新药研发、媒介控制等方面已日趋成熟,可作为中非卫生合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建议中国在中非卫生合作框架下,积极拓展热带病领域的南南合作机制,建立中非热带病防控合作的国家中心或基地,启动一批热带病援助项目,帮助经实践验证、非洲适用并欢迎的国产诊断工具和药物走向非洲。

一、全球卫生与热带病

热带病是一类发生或主要发生在热带、亚热病地区的传染性疾病总称,例如疟疾、利什曼病、血吸虫病、盘尾丝虫病、淋巴丝虫病、恰加斯病、非洲锥虫病和登革病等。世界卫生组织将其中的17类热带病归为被忽视热带病(Neglectedtropicaldiseases,NTDs),这些被忽视热带病影响着世界上14亿的赤贫人口。截至年,全球约13亿人、8亿人、2亿人和1亿人口分别需要进行淋巴丝虫病、土源性蠕虫病、血吸虫病和盘尾丝虫病预防性化疗,其中,来自非洲的需求分别占30.27%、34.50%、90.27%和94.58%。

热带病是一类发生或主要发生在热带、亚热病地区的传染性疾病总称,例如疟疾、利什曼病、血吸虫病、盘尾丝虫病、淋巴丝虫病、恰加斯病、非洲锥虫病和登革病等。世界卫生组织(WHO)将其中的17类热带病归为被忽视热带病(NeglectedTropicalDiseases,NTDs)1,这些被忽视热带病影响着世界上14亿的赤贫人口。截至年,全球约13亿、8亿、2亿和1亿的人口分别需要进行淋巴丝虫病、土源性蠕虫病、血吸虫病和盘尾丝虫病预防性化疗,其中来自非洲的需求分别占30.27%、34.50%、90.27%和94.58%。

年9月,联合国通过了《变革我们的世界——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其中提出了“到年,消除艾滋病、结核病、疟疾和被忽视热带疾病等流行病”的目标。由于在联合国千年发展议程(-)的推动下,艾滋病、结核病、疟疾等疾病的死亡率明显下降,因此年后的目标从“遏制并扭转发病率”转变为了“消除”,这一目标成为今后联合国各成员国对预防控制传染病重要承诺的指南(表1)。

二、非洲热带病防控需求

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开展了以“中国疟疾和血吸虫病防控经验在非洲国家应用的机遇和挑战”为题的专题调查与访谈,该调查与访谈覆盖了名中外热带病领域专家。根据专家访谈结果的关键词进行分类,可得出非洲中低收入国家热带病防控的主要需求为:(1)卫生人力资源,包括医务人员、专家等;(2)疾病诊断技术、策略和管理,包括诊断工具、管理经验、监测系统、药品供应等;(3)资金支持;(4)政治因素,包括持续的政府承诺、领导力、政府结构等;(5)社会因素,包括教育水平、卫生行为、交通等。

三、在热带病领域中国能帮助非洲做什么?

热带病在中国历史上曾严重流行,包括疟疾、登革热、狂犬病、沙眼、麻风病、利什曼病、囊尾蚴病、棘球蚴病、食源性吸虫病、淋巴丝虫病、血吸虫病及土源性蠕虫病等疾病。-年期间,中国疟疾最高年发病数达万,病死率达1%;血吸虫病病人数达万,淋巴丝虫病病人数达万。中国历来高度重视此类疾病,并积累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和防治经验。虽在不同时期采用了不同的防控策略和措施,但都较好地推进了防治进程。特别是年后,中国针对多种疾病实施了综合性防治策略,加强了对这些疾病的基础性及技术性研究,并注重技术的转化。中国年被WHO确认消除了淋巴丝虫病,年在血吸虫病流行地区全面实现了疫情控制目标,年启动了消除疟疾的国家行动。

随着控制与消除热带病的目标被纳入到全球卫生议程,多层次和多元化的行为主体都已参与到了全球卫生治理进程中。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如何参与非洲的热带病防控工作,为非洲消除热带病做出贡献,成为新时期全球卫生发展的热点问题。

根据调查结果,非洲中低收入国家对第三国参与当地疾病防控的期望是:为当地人员进行培训和教育等能力建设、支持开展合作项目、提供实用经验、提供诊断设备和药品、提供资金等。中国在非洲国家开展热带病防控的重点合作领域为以下三类:(1)经济支持:包括提供资金、诊断设备等;(2)卫生体系完善:包括能力建设的专业培训、实验室等机构/基地建设和学位教育等;(3)技术合作:包括疾病防控相关技术、策略和管理等方面的合作。访谈发现,非洲国家的需求因地区和国情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但对于专业人员的能力建设、卫生体系完善与建设的需求是相似的。例如,来自西非地区的专家表示,经济支持、人力资源、经验和策略在当地尤其缺乏;而来自南非的专家表示,当地监测响应体系和人力资源非常薄弱,特别缺乏技术和知识,急需通过南南合作获得技术支持。

四、中国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根据调查结果,若将中国成功的疾病防控做法应用于非洲,中方可能面临涉及到政治文化差异、语言沟通障碍、疾病特征和流行情况不同、部分防控策略无法“落地”等挑战。具体而言,一是在语言和沟通方面,一些中国专家的外语能力和跨文化沟通能力较差,沟通方式欠缺国际化,不易被当地民众接受。二是非洲国家的某些疾病与中国的疾病谱、流行特征、传播方式等不尽相同,而中国可能恰恰缺乏应对这些不同疾病的经验。三是非洲国家的法律政策各异,与部分中国的有效实践不匹配,例如在非洲采取中国常用的大规模人群化疗措施可能会遇到政策层面障碍。四是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硬件建设进度往往因各种原因无法与软件同步配套,人力资源、培训、现场干预等管理机制滞后,如抗疟中心软硬不配套的教训就十分深刻。

同时,中国经验转化过程中可能还面临着要与当地专业人员/机构共同应对的挑战,这些挑战源自:(1)社会因素的影响:包括当地风俗习惯、居民的卫生行为意识、人群普遍受教育程度、基础设施建设(如交通)等;(2)经济发展因素的影响:包括资金与药品短缺、环境卫生系统薄弱、清洁供水设施缺乏等;(3)政治因素的影响:主要是缺乏领导力和政府承诺;(4)卫生系统脆弱性的影响:包括专业人才匮乏、一线医护人员数量有限、医疗服务覆盖不足等。

上述因素既是挑战,但也可以成为中国经验在非洲热带病流行国家运用和推广的机遇和发展的土壤。例如,经实践验证、非洲适用并欢迎的中国疾病监测技术、实验室技术、诊断工具与药品、媒介控制技术与产品等,可以推广应用于非洲流行国家;同时,中国专家也可在培训基层人员、培养当地的专业技术人员等方面施展才能、积极贡献,将开拓中国卫生发展工作者、专业医务工作者的全球卫生视野,广泛接触在非洲的外国卫生发展援助行为体(包括各类国际组织和NGO),积累更多第一手的国际卫生发展实践经验。

五、政策建议

中国积累了近50年的热带病防控经验,培养了一大批专业人员,拥有许多可应用于热带病防控的自主产权的成果、专利和产品。虽然中国在热带病领域参与全球卫生尚处于起步阶段,但其具备可塑性和发展潜力。在年《中非合作论坛—约翰内斯堡行动计划》中,与会各方同意“中方将支持非洲健全公共卫生体系和政策,帮助非洲国家提升公共卫生、监管、流行病学和防控体系,加强对疟疾等非洲常见传染病防治”。

建立起有中国特色、多部门参与、全球布局的卫生发展援助机制,是当务之急,也是大势所趋。在同非洲国家合作防控热带病方面,除了应加强对非调研、更加注重中方专家的语言文化培训、以及提升中外各利益方和行动方的协调之外,还有如下建议:

1.建立热带病南南合作机制。在中非卫生合作框架下,建立热带病领域的南南合作机制,选择部分国家制定国别战略和试点行动计划,试点成熟后再进行总结和推广。

2.启动热带病合作项目。在合作方式上,可在对现有非洲大陆30个疟医院进行评估的基础上,视需要和条件,升级为中非热带病防控合作的国家中心或基地。依托该中心/基地启动一定数量的热带病合作项目,派遣相应的公共卫生医师在热带病流行地区开展防控工作,与非洲分享中国经验,为非洲国家培养热带病高层次人才。

3.推广中国技术与产品。在热带病控制及消除合作中,因地制宜推广使用疗效好、安全可靠、价格适宜的国产诊断工具、媒介控制工具和药物。当条件成熟时,鼓励非洲国家与中国医疗卫生产业合作,开展联合研发,实现中国技术和产品的本地化生产。

致谢

本简报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简称寄生虫病所)全球卫生中心丁玮研究实习员、官亚宜研究员根据年寄生虫病所举办的首届全球卫生援外储备人员培训班调查报告撰写。

作者联系方式:上海市瑞金二路号

邮编:25

电话/传真:-

邮箱:dingweicdc

.


转载请注明:http://www.xuexichongbing.com/xxcbfz/6649.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