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常规检查病理切片时可能会看到疑似寄生虫的片段或寄生虫的病灶,需要判断是否为寄生虫?是哪种虫?与病变关系如何?
由于组织切片中的虫体细小而且不完整,难以按照惯用的寄生虫学特征如虫体大小、整体形态、头尾特殊结构等来鉴别,因而识别时有些困难,但仔细观察个体特征后多数还是可识别的。一旦作出正确诊断,不但患者可得到正确治疗,而且通过追踪调查可能会发现一些原本不知道的高感染疫区,使一大群人得以及早防治。这种情况在一些细小的体内寄生虫如日本血吸虫、粪类圆线虫、广州管圆线虫等并不乏见。
切片中的寄生虫首先要与制片前后污染的异物区别。大多数污染的异物周围没有特殊的组织反应,也缺乏寄生虫特有的组织结构。在植物性异物中可见胞壁厚、大小一致、排列整齐的细胞。许多植物性和矿物性异物偏光性强,应用偏光显微镜有助于区别。寄生虫病常具下列特征。
1特殊的组织反应及部位除原虫外,其他寄生虫体或卵的周围常有明显的嗜酸性细胞、异物巨细胞等特殊炎性细胞反应,或有类上皮细胞围绕形成结节。陈旧的结节可纤维化、钙化。这些病变的存在不仅有助于认定寄生虫病,其病变和寄生虫所在的部位又为病理学家提供了识别寄生虫种类的线索。例如,在肺血管内或脑膜、脑内见到小线虫及炎症反应就会想到广州管圆线虫;在小肠黏膜炎症病变区见到小的成虫、幼虫同存的线虫会想到粪类圆线虫;在胆管见到圆形虫体切面会想到蛔虫;如果胆管内虫体为片状,并且胆管上皮显著增生则会先考虑华支睾吸虫;于精索等处淋巴管内见微小的线虫会考虑血丝虫;在骨骼肌见到盘旋成环的小线虫会考虑旋毛虫;在结肠和阑尾病变中见到许多虫卵会考虑日本血吸虫;在大肠炎症病变中见到原虫会考虑阿米巴原虫或结肠小袋纤毛虫;如此等等。凭藉各种寄生虫的好发部位,病理医师常能初步推断寄生虫的种类。
2虫体的结构特征阿米巴原虫在切片中较完整,可据此诊断。大的寄生虫常只能凭切片中虫体片段的组织结构来识别。
2.1线虫成虫切面多为圆形,幼虫呈细条状。虫体壁最外层为角质,同质性。其下常见多个细长而分散的肌细胞,方向与角皮质垂直。在体腔内常见一个圆形肠腔,肠上皮为单层高柱状。还常见细胞密集的生殖器,卵巢中的细胞核清楚(图1,2)。
图1肺管圆线虫
图2小肠的粪类圆线虫
2.2吸虫除血吸虫等少数寄生虫外,多数呈叶片状。体壁较薄,肌层细胞不明显。无肠腔,生殖器官发达,占体腔大部。常含虫卵,有时可见梭状肌细胞并列成环的吸盘。
2.3绦虫在人组织切片中见到的不是成虫,而是其蚴,如皮肤、表浅组织和脑中可有囊尾蚴。镜下特点是体壁高低不平如水波状,囊内常见头节,具有吸盘和钩。在眼皮等浅表部位引起包块的裂头蚴则为条状,头节小,体内不见成形器官,患者常有敷贴蛙肉史,并曾见虫头伸出伸入。牧区较多见的包虫(棘球蚴)多在肝内形成含水囊腔,囊壁外层厚、同质性,内层为单层立方形细胞的生发层,并向内生长突出成小圆囊腔。
2.4节肢动物肝中偶见舌形虫(五口虫),虫活动时常穿过肝实质形成管道,管道内可见条状虫体,其体壁有锯齿状突起,有时还能见到四肢短粗的螨样幼虫。陈旧病例则只见厚壁纤维化囊腔。皮肤表面的疥虫,镜下可见分支的成对肢体(图3)。
图3肝锯齿状舌形虫
由于寄生虫种类繁多,单凭切片中少量虫体片段还难准确诊断,因此当见到疑似虫体的切片,应复查肉眼观察标本,可藉助解剖显微镜等剥离送检标本,检查有无细小的虫体或卵。必要时还可取出该蜡块,对比切片,切下虫体所在部位,熔蜡后取出残留的虫体。这种虫体常保留虫体外形特征,可与寄生虫学专家共同鉴定。
目前,国内关于切片中寄生虫组织结构的参考书尚少,但病理工作者经过细心检查标本,结合患者临床症状、生活习惯、所在地区的特点,并与有关专家共同探讨,多数寄生虫病是可以正确诊断的。
(文章来源:.6:8;3诊断病理学杂志李志尚参考文献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