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德隆各年龄阶段的照片
导言:苏德隆(—),男,江苏南京人。
我国著名公共卫生学家、医学教育家和医学思想家,我国流行病学奠基人之一,新中国预防医学界首位一级教授,首批博士研究生导师。
年毕业于国立上海医学院,年赴印度霍夫金Haffkine细菌研究院做短期培训。年返回重庆歌乐山任国立上海医学院副教授。年由洛氏基金资助赴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年获公共卫生学硕士。因考取英国庚子赔款,旋由美赴英,师从医学泰斗、青霉素发明人之一H.W.Florey院士。年成为抗菌素Micrococcin世界首位发现者,获英国牛津大学医学哲学博士。入选英国皇家统计学会、微生物学会会员。年夏参加日内瓦举行的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会议。同年冬回国,在上海医学院任教,先后任微生物学科主任、流行病学教授、公共卫生科科长、流行病学教研室主任、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卫生系主任,上海第一医学院副院长、预防医学研究所所长等职。他是世界上首位全面阐明钉螺分布规律的学者,为我国的血吸虫病防治等公共卫生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
今年是苏德隆教授诞辰周年。本文作者(苏德隆的外孙女)搜集了大量的原始档案,为读者们呈现了苏教授的早期学习经历。
下文引自苏德隆教授从医五十周年之际的自述——
“我从事医学的学习和研究已逾半个世纪,学习过的东西和做的工作都不算少,但距人民对我的要求仍差得很远。我今年逾古稀,但觉得干得很有味,对学习和工作的热爱不减早年。
我出身城市贫民家庭,幼年靠父母劳动所得养活我、教育我。自入大学起,靠勤工俭学和奖学金来维持。我受到的教育是长学制的,在中央大学的理学院读了三年的预科,然后来上海学习医科五年,花了八年才读完全程。事实证明,八年时间并没有白花,在普通大学读了三年数、理、化、生物和外文,到了后期差不多全用上了。现在仍觉得,想学好医学,特别是做医学研究的人,必须在基础医学上狠下功夫。
医科的学习是十分紧张的,特别是我必须比别人更需要努力,因为奖学金的获得是以学习成绩优异为条件的。在我读医科二年级时,遇到霍乱大流行,死人无数。我为了获得一些金钱的报酬,放弃了暑假休息,在“医院”当助手。
贫穷原来不是好事,却给了我开始研究传染病流行病学的机会。对一个医学科学工作者来说,当在他学习过程中,在生活上遇到一些艰难困苦,不一定是件坏事。
我以部分课余时间看管图书馆,因而我有了比别人有更多的看书便利,增加了与科学书籍的著者交换意见结交朋友的兴趣。由于我了解贫困的处境,当我读完医学课程后,我欣然接受了颜福庆院长调用我充当乡村医生的调令。”
——苏德隆
书山有路勤为径,清贫无碍志节高
——苏德隆的早期求学经历
蒹葭
清光绪三十二年(年),外公苏德隆出生于六朝都会,十朝古城的江宁府城南三道高井,一个世居南京的城市贫民家庭。
三道高井:六朝都会南京,关于古井的故事,数不胜数。如今朝天宫地区还有百余口古井,现丰富路(南起建邺路、跨秣陵路北至新街口)在明代时就称为高井大街。
清《运渎桥道小志》载:“高井大街有巷西出为南塘里,晋时豪侠所聚。”“高井大街,以井深栏高而得名,共三道。”
清《同治上江两县志》载,有“头道高井,二道高井,三道高井”三街名。
年《最新南京市街详图》载,此路从南至北分别称头道高井、二道高井、三道高井、漾米桥、丰富巷。
?年的南京地图
三道高井与洪公祠、欣欣园、明瓦廊均近在咫尺
新街口此时尚有数个大水塘
朝天宫周边布着道院、庙宇、尼姑庵、天主堂
朝天宫:位于南京市水西门内冶山,是江南地区现存建筑等级最高、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建筑群。朝天宫之名,系明太祖朱元璋下诏御赐,取“朝拜上天”、“朝见天子”之意。
朝天宫所在的冶山是春秋时期吴王夫差修筑的冶城所在地,是南京主城的发源地之一,之后历经沧桑,或为寺院、或为道观、或为学宫。明朝时期,朝天宫是朝廷举行盛典前练习礼仪的场所,以及官僚子弟袭封前学习朝见天子礼仪的地方。清同治年间,在原址上改建,从宋元明代的道教建筑变成了儒家的文庙和江宁府学(江宁府学旧址则改为南京武庙)。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政府将南京朝天宫辟为南京首都高等法院。现为南京市博物馆。
那一年末代皇帝溥仪也刚出生,清廷正式宣布立宪,以“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五端为教育宗旨,命各省兴办图书馆、博物院、动物园、公园,正式废除了科举考试,沪江大学和协和医学校分别在沪京两地建立。
外公是在一个棚户里出生的。他的父亲苏锡良(我的曾外祖父)并未受过系统的教育,只在幼时念过四年私塾,没有学过任何专门职业,成家后也没有一个固定的职业,只是为维持生计随季节做一些不同的小手工艺——冬天打瓜皮帽结、结绒线帽,夏天缝制芭蕉扇,春天做缫丝手工等等。一行不能生活时,便另改一行。外公的母亲王鸿声则是无文化的家庭妇女,除参加丈夫的工作外,有时做缎带鞋花工。由于经济拮据、子女众多,外公的父母常年为着生计忧心忡忡,家中愁柴愁米、喝粥吃咸菜的日子居多。
?苏德隆的父亲苏锡良
外公是家中存活下来的长子,下面还有5个弟弟妹妹。有一次,一双弟弟妹妹同时生了病,但是家中的钱只够买一份救急的药,于是他就这样失去了那个妹妹。曾外祖父想要跳出困境,于是研究制造皮鞋油、蛤蜊油、雪花膏、肥皂等。外公后来善于动手、设计各种实验方法,想来很有遗传他父亲的成份。曾外祖父完全是靠自己摸索,有的根本制不成产品,有的虽能做得有个样子,但是没有开办费和周转金,不得不放弃。这时家境困难达到最高点,有时连买米都要靠借债。
虽然家庭贫困,但是曾外祖父母都很重视教育。外公从小聪慧过人,5岁被送入私塾,7岁入南京崔八巷小学读书,四年后又至朝天宫高小读书。曾外祖父入了基督教,受此影响,外公小学三年级即开始自学英文,没有书本,就买本旧英文圣经,弄了本字典学习翻译。小学四年级开始用英文写日记。由于家庭的贫困,他的小学基本上是免费上完的。
据《南京教育志》记载,清末南京有小学18所。到民国时期,南京的小学教育,在进行科学研究和改革方面,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年,当时的教育部公布《小学校令》规定“儿童满六周岁之次日起,至满十四岁止。凡八年,为学龄期。儿童达年龄后应受初等小学之教育。”小学分高、初两等,高等三年,初等四年。年公布的《国民学校令》,则规定满六周岁第二天起至满十三岁止,共七年为学龄,当时已经施行了学区制。
在国民学校令的施行细则中,规定区董每年应该调查该区的儿童,到年龄到小学上学的“应即登载学籍簿内。”如果遇到儿童死亡或移居区外,或一年以上居所不明的,就要立即注销。而且,区立的国民学校校长,要设在学儿童考勤簿。如果有过了入学年龄还没有上学的儿童,就要将儿童的姓名报告管区。每学年结束,还要将这一年毕业的儿童姓名,呈报给管区的区董。
?崔八巷小学就在三道高井同一个街区
?崔八巷小学老校舍前身是个尼姑庵
崔八巷小学:其前身原系清光绪三十二年(年)的“第二模范小学”。最初的校名全称为“江宁县第十四国民小学”,校长是甘其发先生。不久更名为“江宁县第八初级小学”,校长是朱益吾先生。俟后,才称为“崔八巷小学”的。不过在当时,附近老百姓却习惯地称之为“莲花庵小学”。因为这座坐北朝南的校舍,一上先就是尼姑修行的莲花庵堂。
《首都志》载:四十年代中,政府的“实业部中央工厂检查处”、“北平故宫博物院驻京办事处”、“崔八巷小学”,这三个单位,均在同一个地点内。崔八巷小学也是余光中先生诗心起跳的地方。
?探访故地,不见旧踪;
暮然回首,却见《乡愁》在门头。
摄于年8月末
年年初,日本向袁世凯递交了“二十一条”,各地纷纷召开反对“二十一条”大会,并发起抵制日货运动,小小年纪的外公也参加了抵制日货的集会游行。5月9日袁世凯屈服于日本,接受了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同日各城市纷纷集会,拒不承认“二十一条”,誓雪国耻。全国教育联合会决定,各学校每年以5月9日为“国耻纪念日”。那一年外公9岁,自此每逢有重大事件引起的学生示威运动,他总是踊跃参加,甚至曾在“抵制日货运动”中,打过日本雇佣的间谍。
外公的中学是在贵格会办的六合县益智中学读的。学校离家数十里,来去靠步行。外公进这所学校的原因是因为曾外祖父是教会的教友,这个学校是教会办的,本教会教友的子弟可以免费入学,家境贫穷的还可以有饭吃。
曾外祖父对宗教有着广泛的兴趣,他不仅看过儒、释、道的书,他也喜欢找和尚、道士谈谈。当大庙开讲佛经时,他也去听。在外公成年之前,曾外祖父通过他的二妹到贵格会礼拜堂去听道,因而信奉了基督教。他信仰基督教是很认真的。后来,教会的洋人要他每星期拿出两个晚间的时间来,向街道居民宣讲耶稣教,给他七元钱一个月,住教会房屋不要钱。
曾外祖父是业余传道,而不是牧师,因为贵格会的定章,必须是神学院毕业的才能当牧师,贵格会的牧师是高师竹。但是教会中一部分教友喜欢听曾外祖父讲道,甚过于听高牧师的。因此,高牧师对曾外祖父很有意见,他们俩人在圣经的解释上常常发生矛盾。
年,他们的矛盾尖锐起来了,吵到了洋人那里去。洋人偏护高牧师,召开了百余人的全体教友大会,宣布把曾外祖父开除出贵格会。曾外祖父是个有骨气的人,当即走出了会场,十几位同情于他的教友也跟着走出了会场,并立即开会,成立了“中华基督教自立会”!这个自立会里没有洋人,没有牧师,也没有官府里的人。每逢星期日上午,大家聚在一处,先是由教友数人轮流讲自己的心得,然后听曾外祖父讲。大家只有捐钱维持聚会房屋租金及其他零星开销的义务,没有人从教会支取工资。年曾外祖父去世后,这个教会仍继续维持下去,直至首都南京沦陷,这个小教会也跟着垮了,这是后话。
贵格会在南京的情况:南京六合区基督教堂,位于南京市六合区前街24号。年(清光绪二十四年),基督教贵格会美籍传教士和爱华从南京至六合传教,在县城内设布道所,办学校,开诊所。年,在县城前街建六合县基督教堂,正式成立教会。抗日战争期间,停止活动。年恢复活动,并在瓜埠镇太平集、水家湾、陆桥镇等处设立分堂。南京解放初,进堂人数约人。“文化大革命”期间受冲击。年1月1日,恢复正常宗教活动。六合撤县设区后,改用今名。
曾外祖父被洋人开除出教会后,外公在益智中学里遭到一部分同学的冷讥热讽,激愤之下外公真不想再读下去了。但是他的父亲考虑再三,还是决定要外公继续读下去——因为如果自动停学,只有失学在家,根本谈不上转学的可能。如果学校当真取消免费的话,则再做计较。虽然如此,外公的成绩每学期总是第一。
年外公中学毕业后,家境非常困苦,教会的房子早不给住了,加之小生意的不顺利,连三餐饭都时成问题,他与弟弟妹妹们相继失学。因为也没有适当的艺徒可学,外公只得在家里帮助家务劳动,挑水、烧饭、摆小摊……但即使在那样的条件下,他也不忘学习,依旧时时苦读,如此过了两年。曾外祖母由于长期劳作,营养不良等,得了严重的胃溃疡。亲眼目睹了亲人和周围穷人贫病交加的生活现实,外公立下了当医生的志愿。
?青年时期的苏德隆
年,曾外祖父经常煮一些酱油黄豆放在几所小学门前的摊头上代卖,很受小朋友们的欢迎,后来又添制了些芝麻糖、五香牛肉干等出售。做了儿童食品生意之后,家庭经济情状略有起色,曾外祖父遂同意外公试考东南大学,但此时外公离开学校已1年多了,落榜也就毫不足怪了。但是他的求学之心仍是迫切的,曾外祖父见此情状,遂和一个独居做泥水匠的教友王跃明商量,当王教友上工时,就让外公借他家空着的房屋温课备考,同时曾外祖父还相应减轻了外公在家庭中的劳作。那时“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窗前勤苦读,马上锦衣回”是曾外祖父支持儿子的主要原因,也是外公用功读书的动力之一,希望读了大学之后,可以谋得一个“高尚”的职业,能减轻家庭的负担,摆脱多年来的困苦环境。
经过一年的认真准备,年外公考入了国立中央大学医学院(时称国立第四中山大学),开始了三年医预科的学习。医预科由第四中山大学本部的理学院办理,教授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英语等医学前期课程。
国立上海医学院: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为了使教育独立于政治和宗教,实行法国式的大学区制度。江苏省率先试行,原国立东南大学等九所公立学校,合并组建国立第四中山大学,筹设文、理、工、医等九个学院。
国立中央大学医学院由国立中央大学年在上海创办,是中国国立大学所创办的第一所医学院,初名国立第四中山大学医学院。医学院与南京的大学本部,经历了由合到分的复杂过程。从医学院一再更改的校名就可略见一斑——年2月由初名改为江苏大学医学院,同年5月改名为国立中央大学医学院。年7月从中央大学独立,独立为国立上海医学院,简称“上医”。在颜福庆院长及朱恒璧等的领导下,“上医”创办后在短短数年内即在中国医学教育界迅速崛起,代表了国人自办医学院的最高水准。
按当时大学的章程,第一学期的新生是不得要求减免学杂费的,曾外祖父凑足钱给他缴了第一个学期的学费走读。及至第二学期,学费和住宿费都靠外公自己的成绩优秀给免了。从此外公年年考第一,成了一个免费的“长期户头”,直至读完八年医科。
?初入大学校门的苏德隆
?中央大学旧址
好在中央大学离位于三道高井的家并不很远,步行可及,在那里外公度过了大学预科的三年光阴。学校的东侧就是中央军官学校,外公的军事类课程成绩很好,有90多分,不知有无受此影响。紧贴着学校东北的是武庙,西侧是金陵大学和金陵女子大学,南侧是教育部和模范监狱。
在当时,免费读大学所要求的条件是非常苛刻的。初入学新生不得要求免费的规定,就是一道高高的门槛,不知有多少贫苦子弟因此而被摒斥在大学之门外。而且,那种极其苛刻的免费条件,随时可以使一个已入学就读的学生因为不能继续免费而停学。
但是对于穷人来说,仅仅凭免学费和住宿费,书还是读不下去的,因为还需要一大笔生活费用。外公在学校是优秀学生,甚至有人称他为“圣人”,课余他在中学兼课,又做家庭教师,以补贴家用。
外公预科读到二年级的时候,曾外祖父因切破手感染继发败血症离世,这使得原本贫苦的家境更是雪上加霜。外公本想辍学来为母亲分挑谋生重担,但倔强的曾外祖母为了不辜负丈夫的遗愿,坚持以自己的双手操劳来养活家小,让儿子继续学习。为了减轻曾外祖母的负担,外公便在课外找了些看管图书馆、翻译和在医院做助手的工作等,以支撑自己在学校的生活费用。
曾外祖父去世后,家中的小生意继续了大约三年,后来因曾外祖母不善管理,同时同行日渐增多,生意逐步清淡,以致不能维持下去。好在那时外公的大妹妹巧琳从师范学校毕业,独立工作了,小妹妹巧慧进了江宁县乡村师范,伙食费免交,于是曾外祖母就跟着大女儿一同生活。
年9月,外公从南京前往上海,正式进入医学阶段的学习。基本科设解剖、病理、生物化学、生理、药理、细菌、寄生虫、卫生学共八科,校址在吴淞。
年全国16省遭洪灾,灾民万人以上。长江发生特大洪水,中下游淹死14万人。上海霍乱爆发大流行,死亡人数众多,于是外公放弃暑假休息,医院当助手。
?上海医院
同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外公和同学们跳上火车自上海返回南京参加学生示威大游行,抗议反动政府不抗日。半路上火车司机借故跳车逃脱了,后来是交大的同学把火车开到了首都南京。那次学生们捣毁了中央日报社,警察开枪打死了四名学生。返沪后,外公遭到了院长颜福庆的严厉斥责,警告再参加学生运动即刻开除。
再以后“上医”临床科示教改在位于法租界的海格路HaigAvenue(今华山路)医院(医院)上课。医院占主导地位的年代,完全由国人医院,与上海医学院一样,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迅速成为医院,成为医学院的主要实习基地和培养医学人才的摇篮。年9月,医院改称医院。临床科分内科、外科、儿科、妇科、产科、眼科、耳鼻喉科、皮肤花柳科、生殖及尿道、X光共十科。外公功课日渐繁重,有运动也没那么热衷参加了,而是转向了终身以医学报国的艰辛之路。
?医院(医院旧址)
早在年,外公就加入“中华自然科学社”,年首次发表了论文《动物生长曲线GrowthCurvesofAnimals》,刊于《医学》杂志第一卷。年他加入中华医学会并参与了《科学世界》创刊,从学生时代开始他就笔耕不辍,发表了数十万字的科普文章和论文。
?年首篇论文《动物生长曲线》
刊于《医学》杂志第一卷
?年《脑垂体前叶与性》
发表于《中华医学》杂志
年11月中华自然科学社在南京创办机关刊物《科学世界》,“以普及科学运动为宗旨”。自此外公先后负责中华自然科学社上海分社和贵阳分社的事务,并积极撰写稿件,持续发表系列科普文章,诸如《实用医药卫生常识》(十余万字)等数十篇文章于《科学世界》杂志上连载,并参与“科学问答”栏目,解答读者提问。
?年中华自然科学社召开第六届年会
在求学的时,一位教内科学的老师曾经讲过这样一句话:“医生真正能够治好的病,不会超过五个”。说这话的时候,这位老师还举起右手的五个指头给学生们看。这话语,这情景,给外公的印象太深了,从此他立志从事造福更多民众的公共医学事业。年他在《中国医药卫生事业之将来》一文中,提出“新时代医学是否经济”;“中华民族健康之危机及其补救要策”等观点,他为振兴积弱的民族,为推行公医制而疾呼——“我们惯受压迫,富于惰性,孱弱多病的国民看了可以醒醒吧!”其声振聋发聩。
?年发表《中国医药卫生事业之将来》
学医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人,还是为己?这是医学伦理中最基本的问题。不同的答案,决定了医德的高下,人生境界的高下。“为人群服务”是外公矢志不渝终身实践着的校训。
“人生意义何在乎?为人群服务。服务价值何在乎?为人群灭除痛苦。可喜!可喜!病日新兮医亦日进。可悲!可悲!医日新兮病亦日进。
噫!其何以完我医家责任?歇浦兮汤汤,古塔兮朝阳,院之旗兮飘扬,院之宇兮辉煌。勖哉诸君!利何有?功何有?其有此亚东几千万人托命之场!”
——国立上海医学院院歌(黄炎培词,徐希一曲)
在上海读书的时候,同学们都是西装革履,而外公通常是竹布长衫、中式裤子。他们上课和实习的医院主要是为有钱人服务的,病房和旅馆一样,是分等级的。官僚买办住的是头等病房,由教授和高年资医生看病,低年资医生是不能进去的。钱少的住在三等病房,那也是给学生做实习用的病房。
即便是在三等病房,外公穿着这竹布衣走到病人床前还是很有心理压力的,他总觉得病人会因此低看他的医术。经过非常激烈的思想斗争,他终于省吃俭用凑够了钱,做了一套起码货的西装,专为进病房和某些特殊场合穿着之用。
医学院的淘汰率还是很高的,每年都有成绩不达标的学生离开。而苏德隆为了获取奖学金能够继续求学,只有加倍的努力再努力!!!
?苏铭传记《蜕变》年初版于台北
外公的二弟光明(苏铭)在他的传记《蜕变》中写道:一年春假来上海看大哥,在他的宿舍里看到他的衣柜架上只挂了一件西装,而他的同学却挂满了成排的西服,觉得相形见绌,于是问哥哥‘这不是差得太远了吗?’而大哥说:“我的同学家中富裕,有钱才会天天换西装,我虽只有一套西装,但我读的书却比他要多。”二弟看看哥哥的书架,果然架势不凡,排满厚厚的洋装书,硬是比他同学多了许多。
?苏德隆年的借书记录
?年的苏德隆
年6月,外公以总平均分84分、毕业论文88分的第一名成绩毕业,获M.D.学位并荣获金质奖章(GoldmedaloftheShanghaiMedicalCollegeforacademicattainment)以及CUMLAUDE拉丁文荣誉证书。他的成绩单上很多门专业课都是90分以上,唯一拖后腿的课程是“党意”(Kuo-Ming-TangPrinciple),仅60分。
他的毕业论文题目是LeukemiaReviewofRecentLiteraturesandStudyofNineCases.全英文论述。
?年苏德隆在国立上海医学院的毕业生登记表
毕业学位论文成绩88分
?苏德隆在国立上海医学院上学期间的成绩单
就这样,外公从国立上海医学院毕业,留校担任助教,医院开业又兼了中山的医生。那一年外公28岁。
?年毕业时苏德隆在国立上海医学院门前
?年毕业时苏德隆(前排左二)与同学们的合影
褚应章女士(前排右二)、殷绥和(后排中)
年初春,外公应邀参加在纽约召开的病毒性肝炎国际会议,在会上发表了“肝炎与肝癌关系的正反两面意见”讲演,获得与会专家的高度评价。
?年在纽约召开的国际肝炎大会上讲演
在纽约期间,上医的在美校友为他接风洗尘,他再次见到了阔别近半个世纪的大学同学褚应章女士和殷绥和先生。那一年外公75岁。
?年3月于美国纽约万寿宫饭店
与同班同学褚应章女士、殷绥和合影
当年翩翩美少年,古稀风华能识否?
?苏德隆铜浮雕和纪念碑
本文与《科学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