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浔是座江南古镇,地理位置优越,水陆交通便利,还有多处深宅大院和大户人家的民房住宅,医院使用。据许济民、张岭之两位老人的回忆,当时,三野二院全体官兵受命后迅速行动,一方面迅速组成先遣组奔赴南浔镇,筹建收治 伤病员的有关事宜;另一方面由医疗队队长、教导员等组成接收组,随同军区医院工作组一起奔赴沈阳、长春等地,负责接收 伤病员。医院先遣组到达南浔后,经军地双方研究,医院院部和各部门办公用房,张石铭旧宅、刘氏梯号(红房子)、张静江故居、小莲庄等处为第九、十、十一、十二医疗队病房,颖园为手术医疗队用房;南浔商会(现辑里湖丝展馆)为门诊室;医院大礼堂。其余多处房屋改建后安排护校、护士大楼、洗衣房、浴室等用房。医院领导和工作人员的宿舍。当时,吴兴县和南浔区、镇各级领导对三野二院的进驻极为重视,给予了全力支持。由吴兴县委书记、县长和南浔镇委书记、镇长等组成嘉兴地区抗美援朝分会南浔指挥部,大张旗鼓地开展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宣传教育活动,发动群众开展动迁工作。南浔群众得知三野二院在南浔收治 伤病员的消息后,爱国爱军热情空前高涨,积极配合动迁工作,不到半个月,就腾空了张石铭旧宅等幢宅院。当地政府还组织全镇泥木工维修房屋,做床铺、床头柜、桌椅、板凳和拐杖等。广大市民主动借棉被、棕棚、桌椅、面盆、医院使用。经过紧张的筹备,年5月16日、17日,三野二院分两批从嘉善通过水路移防南浔。年6月18日、19日,第一批名和第二批余名 伤病员,从东北乘火车南下到嘉兴、苏州,再乘船从水路来到南浔。此后,少时几百多时上千人,一批又一批的伤病员被紧急转移至南浔收治,大多是夜晚到达的。据曾任三野二院文书的许济民回忆,当时,每晚九时半全镇停电,接收伤病员的船只到南浔时,镇上男女老少齐出动,年轻力壮者用担架将伤员抬上岸。驻地群众有的提灯笼,有的举火把,有的捏手电,为担架队照明引路,有的扭秧歌,有的敲锣打鼓,有的放鞭炮,大街小巷一片沸腾。医生护士有的到船舱办理交接手续和进行伤情分类,有的则在病房前迎侯,安顿好伤病员后,往往已是夜深人静。
夜以继日救护“最可爱的人”战争是残酷的,从战场上抢救下来的伤员多数致残,有的缺胳膊少腿,有的双目失明或双耳失聪,有的脸部被汽油弹烧得鼻子塌陷嘴唇挛缩,触目惊心。据时任三野二院第十医疗队重伤组组长董振泰回忆,面对伤员的严重伤情,治疗护理任务十分繁重,医生们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开展手术和精心医疗,护士、卫生员忙着为失去手臂的伤员喂水喂饭,为失去双眼的伤员清洗假眼,帮截瘫病人翻身擦洗、端屎端尿,常常忙得汗流浃背,累得直不起腰来。“那时绝对没有一个人叫苦叫累。”即使任务再重,伤病员源源不断送来,医院的做法是来多少收多少。当时,医院编制床位张,最多时收治伤病员超过人,被称为“医院”。病床不够就搭门板,房间挤满了,就把门板搭在走廊里、过道上。人员缺额将上级派来的,外单位调来的,南浔本地招来的人员充实到各个医疗队。当时条件非常艰苦,大批伤病员过来时,医护人员几天几夜不睡觉是常有的事,有时给伤病员换药时就睡着了。有些刚参加工作的青年,见到重伤员皮开肉裂,化脓出蛆,又臭又脏,个别人被吓哭了。这时候,教导员、医护班长、老护士就像带小弟弟、小妹妹那样从生活上、工作上关爱和帮助他们,请医院领导、战斗英雄讲述革命传统。短短的几年中,医院的熔炉里经受了磨炼和考验,都成长为坚强的革命战士和合格的医务工作者,大部分入团、入党。在超负荷工作量面前,新老医护人员携手共挑重担,人人怀着同一个信念,病房就是没有硝烟的战场,一定要坚持战斗,努力工作,让伤病员早日康复。董振泰、沈辉等老干部深情回忆, 入朝时,正值严冬季节,有一位战士在一次日行百里运输一批军用物资后疲劳过度,当晚就在驾驶室里睡着了。第二天醒来,下肢已不能动弹,当被人抬出驾驶室时,双脚已呈紫黑色严重冻伤。医院时已恶化为“气性坏疽”,医生决定立即截肢,这位伤员坚决不肯,多次劝说无效而伤情却在日益恶化,眼看就要危及生命,这位战士不得不含着眼泪在手术单上签了字。伤员在手术结束清醒后一摸下肢空空,情不自禁放声大哭。在度过一段悲痛的日子才逐渐接受了失去双腿的现实,情绪慢慢稳定下来。伤愈后,装上了假肢,护士扶着他练习走路,经过锻炼能像正常人一样行走了,他脸上终于露出了笑容。当伤病员身体遭受残疾而极度痛苦时,医护人员总是以爱心给他们安慰和温暖,给他们带来欢乐和信心,为他们读报、唱歌、讲革命故事、拉家常、写家信,医院就是自己的家,从而以坚强乐观的态度与伤病抗争。有一位年仅18岁的北方“小鬼”,参加上甘岭战斗时,在敌人狂轰滥炸时双臂被炸飞了,但他不因失去双臂而悲伤,始终脸上呈现笑容,高兴时还哼一段家乡地方戏唱段。伤愈装上假肢后,他高兴地像小孩子一样披着军大衣到处飞奔。伤残毕竟是人生中难以接受的重大打击,这些伤员有时情绪极不稳定,常常无端发脾气,出口谩骂甚至动手打人。医护人员挨骂被打后跑到宿舍偷偷哭一场,抹干眼泪又照常工作,个个任劳任怨无私奉献。一次,护士给一位下肢残疾的伤员打针,伤员硬说她下手重了,举起拐杖就打,这位护士以极大的毅力忍住了,还按护理排长的要求诚恳地向这位伤员做了检讨。受到委屈时,她想到的是 战士在朝鲜英勇作战而负伤致残,“伤残”的阴影紧紧困扰着他们的心灵,因此自觉不自觉地以打骂这种非正常人的情绪来发泄内心深处的痛楚是完全在情理之中,她能做的就是加倍地给他们以理解和体谅。在度过一段时间后,该伤员的情绪逐渐稳定,出院时依依不舍含泪告别。而那位被打的护士也立了三等功,戴上了大红花。年5月移防南浔,到年9月首批 从朝鲜撤出回国。三年多时间里,医院先后共收治 伤病员0余名。伤愈后,按照上级有关指示,这些伤病员有的回原部队,有的留院工作,有的复员返乡,有的伤医院,均得到了妥善安置。
“白衣天使”激情岁月里青春飞扬医院建设,年6月,医院举办了一期护校,招收了华东革大和南京参干的学生共人,半天工作半天学习。年5月,医院又举办了第二期护校,同学来自苏州、无锡、南浔、湖州、双林、滨海等地,共有72名。医院工作的宋月玲、胡月英回忆,入伍时,她们都是十七八岁的姑娘,一切都感到十分新鲜。当时学习条件十分简陋,没有阶梯教室,只能用木板搭起高低架;没有教具,就制作一些布娃娃进行实际操作。为了学习人体解剖,她们找来尸骨,用刷子清洗消毒,并从头到脚按次序排列,再用铁丝串联成人体解剖的标本。老护士不仅在生活上对她们关怀备至,而且在思想上、技术上更是身教重于言教。一次,同学小张走进外科病房时,一位在战场上失去双眼和双臂的伤员,突然挥动两只空荡荡的衣袖,大声高喊“小张”、“小张”,吓得小张赶紧躲在老护士的背后。老护士告诉她,只要把伤病员当亲人,就不会害怕。有的同学第一次给伤病员打针,心一慌,一针下去,伤病员痛得“哇”地叫起来,老护士就耐心开导她,要使伤病员不痛,只有苦练硬本领。因此,同学们买来红萝卜,反复练习肌肉注射、静脉穿刺,利用业余时间认真练习伤口包扎、心脏按摩,并在自己身上练习插胃管、打针。经过刻苦的磨炼,不少同学在参加技术大比武中获得了“技术能手”的称号。她们经常放弃休息,争上特别护理参加抢救。一旦伤病员昏迷不醒时,就日夜守护;来了溺水病人,二话不说,立马作人工呼吸。在生活护理中,她们为伤病员喂水喂饭、洗头洗澡、端屎端尿,还常常与伤病员促膝谈心,请伤病员讲战斗故事。当时的伤病员中,有一位全军闻名的英魂人物,他就是南京路上好八连第一任指导员刘仁福。她们请刘仁福担任肺科区队长,请他讲好八连的故事。宋月玲说,她至今还保存着刘仁福指导员用报纸糊成信封的一封来信,看见这封信,霓虹灯下的哨兵形象就仿佛历历在目。
她们不仅挑起了护理工作的重担,也成了部队文化生活和体育运动的积极分子。护校有的同学参加了文艺演出队、腰鼓队,不仅为部队官兵和当地老百姓演出,还参加了上海警备区、南京军区的文艺汇演。同学朱芳芳从南浔百间楼走向军营,她爱好文艺,能歌善舞,被选拔参加了全军的文艺汇演,成了上海警备区战力文工团的舞蹈演员。在欢庆国庆十周年的时候,护校同学参加了上海警备区组织的体训队,有40余人次参加了篮球、乒乓球、羽毛球、米赛跑、体操和跳伞等15个项目比赛,有的同学获得了南京军区标枪第3名、手榴弹第4名、全军跳伞第6名,有的同学被评为2级、3级运动员。赵亦芬获得上海市运动会小口径步枪第1名,张惠初获得了南京军区司令员许世友等首长签发的奖状。
她们在首长的教导和战友的帮助下逐步成熟,从护士到护士长、军医和技师,医院各部门的骨干,在救护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很多护校同学立功受奖,被评为“五好”战士、技术能手、先进工作者和优秀党团员,有的先进事迹刊登在《解放军报》,黄德仪还登上了天安门观礼台见到了毛主席。
十二载留下不朽的军民鱼水情医院在南浔的日子里,更深切地体验和感悟到“血浓于水,南浔人民的真情”。医院的工作始终得到了当地群众的理解和支持。无论是组织担架队,还是运输队,医院都得到老百姓的尽力帮助。每逢过年过节,南浔镇政府和当地群众都医院慰问,晚上在部队大礼堂举办的军民联欢会热闹非凡。年10月1日,医院与南浔镇政府联合举行了建国十周年庆祝大会,上街游行,盛况空前。官兵们还与当地群众经常举行篮球、乒乓球等友谊比赛。医院官兵们常说,南浔就是我们的军营,老百姓的家就是我们自己的家,大爷大娘就是我们的亲父母。每年“双抢”期间,医院都组织下乡支援,与农民一起劳动。为帮助群众扫除“文盲”,医院还举办了夜校。年,南浔遭遇特大洪灾,医院官兵就下乡抢险救灾,日夜轮班踏水车,很多人双脚磨起了血泡。由于南浔地处江南水乡的特殊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当时不少居民尤其是农民患血吸虫病、血丝虫病较多,为此医院医院大力开展血吸虫病、血丝虫病的医疗和预防工作。官兵们组成了灭螺队,晚上还要挨家挨户帮助老百姓验血,不怕苦,不怕累,大家怀着一个共同的目标——消灭血吸虫病、血丝虫病。医院化验室人手少,条件差,只有两架显微镜和少量化验药品,只能做血、尿、粪便三大常规检查,要完成大批的血吸虫病、血丝虫病的化验任务是十分艰巨的。他们就自己培训人员,日以继夜地工作,进行了一场攻坚战,为治疗血吸虫病、血丝虫病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医院还经常为当地老百姓抢救急性胆囊炎、脾脏破裂等急腹症而进行紧张繁忙的治疗护理,甚至无偿献血。一次,双林一李姓村民因吃饭不慎把鱼骨头吃到肚内,引起胃穿孔,中毒性休克。医院时已近晚上十时,又没有电,医院就自己发电,护士拿着手电筒,经检查后马上动手术,中途病人因失血过多,情况十分危急。时间就是生命,分秒必争。此时,医生、护士纷纷争着献血,手术一直进行到后半夜才顺利成功。手术后又进行特别护理。李某康复出院时,不禁连声说:“感谢子弟兵挽救了我的生命”!
有一次,南浔镇郊一壮年农民因蛔虫梗阻,穿破胆囊,引发黄胆现象,中毒性休克,医院立即为病人动手术,发现竟有条大小蛔虫,把他从死亡边缘线上抢救过来。因此,南浔群众异口同声地点赞说,医院真是我们的“医院”!
年6月,医院奉命撤离南浔。后来,医院的官兵服从部队的调配和祖国的需要奔向四方,其中大多复员、转业。他们有的仍在医疗战线工作,也有的改了行,不变的是他们都传承了部队的光荣传统,永葆革命军人的本色,成为各条战线上的干部和骨干,继续为实现振兴民族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年8月出生于南浔实业家家庭的胡月英,在部队期间多次获嘉奖、立功。年,她转业至湖航公司,做过电焊工、油漆工、化验员等,曾任公司工会副主席。年底,她奉调市级机关,担任撤地建市后的湖州市妇联首任主任,年任市政协社会法制委员会主任,后改任市政协提案委员会主任。年,她还参加了全国第六届妇女代表大会,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接见。
如今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原医院的战友们常结伴重回南浔。他们看到改革开放后的南浔发展很快,无不引以为荣。他们走街串巷,追寻昔日的回忆,重温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最不能忘怀的是当年喝的是浔溪的水,吃的是浔溪的粮;更忘不了当地政府和乡亲们对子弟兵的关爱和支持!水乡南浔,永远是他们的第二故乡!
作者:陆士虎
图片由原三野二院《峥嵘岁月》编辑组供稿
猜你喜欢南浔籍现役军人立功光荣榜!军功章里有你的一份!
三张邮票带你看人文南浔!
震惊!高温下的南浔表情!
8月1日-12日南浔停电通知
常熬夜的南浔人,常吃6种食物,抹去所有身体毒素!
您有一封来自南浔向阳花海的邀请函~
主编:黄雅娟
监制:吴秋艳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