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礼70周年盘点我国70年来的医疗发展

自建国以来,我们的祖国在一代又一代奋斗者的努力下变得繁荣富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各行各业在时代背景下蓬勃发展。作为一个医疗人,在今天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来盘点一下过往70载我国医疗卫生的点点滴滴。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回首过去医疗的亮点与不足,直面医疗现状。

建国之初——爱国卫生运动(-)

新中国刚刚成立,面对的是医疗卫生整体情况恶劣、人均寿命不足40岁、传染病肆虐、新生儿死亡率高、医生稀缺、医疗条件简陋的境况。

年第一次全国卫生工作会议召开,确定了“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的指导方针。提出在保证生产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同时,面向农村、工矿,依靠群众,开展卫生保健工作。并提出“健全基层卫生组织,发展医学教育,培养各级卫生人员,允许私人开业行医,调整医药卫生工作的公私关系及医药界团结互助学习”等决定。次年第二次卫生会议又提出了“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的原则。此时,我国卫生工作的四大原则“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正式形成。

“公费医疗”“合作医疗”“劳保医疗”等医疗保障制度应运而生,对后世影响深远。然大跃进式提出高指标卫生任务过于急躁,比如:要求1年内消灭鼠疫,2年内全国基本消灭黑热病,3年内全国拒疾、钩虫病基本消灭,血吸虫病5年内基本消灭。

年,毛主席号召“把医疗卫生的工作重点放到农村去”,从此时幵始,医疗卫生资源改变了固有的“重城市、轻农村”状况。中国特色——“赤脚医生”时代到来,慢慢开始解决农村医疗问题。

10年文革期间,我国的各项卫生事业受到了打击,医学古籍等缺失、医学人才凋零。这一时期我国的传染病疫情堪忧,卫生机构荒废,而在毛主席的支持下,我国合作医疗的实践却蓬勃发展。

建国初期的医疗卫生事业是由政府主导的公益性(福利性)卫生事业,起步低,水平低,发展缓慢,医保制度初步建立,人口有一个大幅度的增长。总体来说,建国之初的卫生决策是成功的,这一时期是我国医疗卫生系统的建设期,建立了中央卫生机构,制定了卫生工作方针和工作重点,直到现在,我国医疗卫生系统的框架仍受到这些政策的影响。

改革之初——运用经济手段管理卫生事业(-)

文革结束后,我国开始对计划经济体制改革,“对内改革、对外开放”。医疗事业市场化改革开始。

背景:医疗弊端

①国家财政能够分配到医疗事业的资源有限,平均分配缺乏竞争机制,致使医疗技术水平发展缓慢,大病、疑难病难以得到有效治疗,医疗服务水平与人民的防治需求不匹配;

②决策缺乏系统性考虑,政府企业等负担的医疗费用比例大,医疗保障缺乏一整套合理的医疗经费筹措机制和稳定的医疗费用保障而难以保证其可持续性。

③农民的医疗保障问题未能得到政策的平等眷顾,城市与农村、单位职工与农民的医保水平差距巨大。

年,卫生部提出“要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对于医药卫生机构逐步试行用管理企业的办法来管理。要让他们有权决定本单位的经费开支、核算,仪器购置,晋升晋级,考核奖惩”。称“运用经济手段管理卫生事业”。年,卫生部《关于允许个体开业行医问题的请示报告》也得到国务院批准。这两项政策的出台标志着政策导向开始转向医疗卫生市场化改革上来。

年《关于卫生工作改革若干政策问题的报告》,确立了“放宽政策,简政放权,多方集资,开阔发展卫生事业的路子”的医疗卫生决策指导原则。随后一系医院医生积极性,医院积极创收,医疗发展进入高速发展期。

此时,赤脚医生走向结束,身份转为“村医”,自负盈亏。政府对农村医疗投入比例降低。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问题越来越突出,医患关系纠纷增加、百姓看病难看病贵、因病致贫问题日渐显现。

但总体来说,这个阶段是我国医政政策效用最大化,效果最好的时期,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为今后医政发展的目标提供了标准和依据。

改革中期——强调社会效益(-)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改革,卫生系统的一些问题也日益暴露,我国医疗机构出现了“重效益,轻公益”的倾向。年5月召开的全国医政工作会议上,时任卫生部副部长的殷大奎明确表示反对市场化,要求多顾及医疗的大众属性和起码的社会公平。

年1月,作为医疗卫生决策的中枢———中共中央出台《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提出了在医疗领域要改革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卫生管理体制、积极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改革卫生机构运行机制等决策思路,并强调要重视医疗保障、医疗卫生服务和药品流通三大体制统筹协调的必要性。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明确了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等重大战略部署。这些政策都是旨在实现基本卫生服务的均等和公平。

但是在那时,医保制度与各项医改政策未得到各地的重视,许多正确的方针、政策未得到贯彻落实。医疗卫生分布失衡依然明显,优质资源过分集中在大城市、大医院,农村卫生、公共卫生工作薄弱,医患关系纠纷增加、百姓看病难看病贵、因病致贫问题依旧突出。

转折点——强化公益、体现社会公平(-)

年非典爆发,使我国在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公共突发事件预警管理机制等公共卫生方面的问题暴露出来,政府开始意识到对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完善的重要性,因为这关系到国家的安全、民族的兴衰。

为解决卫生工作中存在的“重医轻防”、“重城轻乡”等弊端,国家、政府和医疗卫生部门开始重新审视中国医疗卫生状况。提出加强公共卫生服务,大力推进农村卫生建设和城市社区卫生建设,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社会医疗保障制度。年10月14日,《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征求意见稿)》开始在网络上征求意见。

年开始,国家组织在全国农村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坚持以政府投入为主,农民自愿参加,重在解决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年下半年,国务院又启动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年6月国务院成立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部际协调工作小组,研究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大问题,提出改革意见。

这一系列的制度和政策把医改拉回到了公益性的轨道上,实现医疗保障的广覆盖、公平性成为了医疗卫生决策的主旋律,重新确立了政府在提供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中的主导地位。

新医改——多元发展(-至今)

医改方案经历了几年的酝酿、讨论和修改。年1月21日,在温总理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新医改方案获原则通过,并宣布“今后年内将为实施上述重大改革投入亿元,目标之一就是3年内使城镇职工和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提高到90%以上。”

从年3月1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向社会公布《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来看,开启了以“建立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制度,全面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医疗服务体系、加快建设医疗保障体系、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为主要核心建设内容的医改新征程,方案中还强调了八个机制的建设工作,简称“一个目标、四梁八柱”。

国家投入大量资金,重申了政府在医疗卫生筹资和公共产品提供方面的主导作用;“四梁”中的“后三梁”也在医改的推进过程中,演变为今日耳熟能详、并在整体医改中发挥了巨大价值的“三医联动”。下图为“三医”10年来取得的成绩。

(图源:亿欧网)

有成绩,但也仍存在问题。看病贵看病难问题依旧存在,因病致贫也不是没有,医保投入…

医药费高涨,医护人员的收入却未得到大幅度提升!执业压力不降反升,医院专家教授,下转乡村基层医生,都不容易,症结在哪?

剑指高药价的政策每每折戟,成效不高,今年的药品价格飞涨,想必各位有所体会,那么问题出在哪?

医药费高涨仅仅是药品价格的原因吗?

不论城市还是农村,中国医改确实让老百姓受益匪浅。当然,作为一个医药人,阅览祖国在这70年来在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与进步,心中充满自豪!

有效控制了危害广大人民群众健康的重大传染病:公共卫生体系的建设,在疾病预防控制、应急医疗救治和卫生监督三方面早已覆盖城乡、功能完善。对重大传染病患者实行免费药物治疗,对儿童普遍实行免疫规划,免费部分疫苗接种预防等守护居民健康。

建立了基本覆盖城乡居民的医疗保障制度体系: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三项具有社会保险性质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目前约覆盖98%以上,减轻就医负担。

建立了较完善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分工协作的城市体系,对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建设高度重视,消灭空白村等…各级医疗机构组建“医联体”等,强调医疗的公益公平。

不断完善医药生产、流通、监管体系:目前药品品种、数量和质量已基本满足国内需求。但对于药品仿制、研发给以最大支持,促进儿童药审批等…对于药品严格监管守护民众用药健康。

居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年数据)人均期望寿命由刚建国时的35岁增加到目前的73岁;孕产妇死亡率、婴幼儿死亡率大幅度下降…全民朝着小康社会前行!

在祖国70周年国庆之际,以此文表达对我国医疗事业及现代医改的一些看法及内心的自豪!我爱你,阿中!

来源:红杏e生综合整理易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xuexichongbing.com/xxcbfz/6370.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