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是指由病原微生物,如朊粒、病毒、衣原体、立克次体、支原体、细菌、真菌、螺旋体和寄生虫,如原虫、蠕虫、医学昆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造成流行的疾病。感染性疾病是指由病原体感染所致的疾病,包括传染病和非传染性感染性疾病。
02什么是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是指一定时间内(通常是指2周内),在某个相对集中的区域(如同一个医疗机构、自然村、社区、建筑工地、学校等集体单位)内同时或者相继出现3例及以上相同临床表现,医院组织专家会诊,不能诊断或解释病因,有重症病例或死亡病例发生的疾病。
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具有临床表现相似性、发病人群聚集性、流行病学关联性、健康损害严重性的特点。这类疾病可能是传染病(包括新发传染病)、中毒或其他未知因素引起的疾病。
03《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将传染病分几类?具体有哪些疾病?规定的传染病分为甲类、乙类和丙类三类39种。
甲类传染病是指:鼠疫、霍乱。
乙类传染病是指:甲型H1N1流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
丙类传染病是指: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
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根据传染病暴发、流行情况和危害程度,可以决定增加、减少或者调整乙类、丙类传染病病种并予以公布。
04什么是传染病的潜伏期?是指从病原体侵入人体起,至开始出现临床症状为止的时期。各种传染病的潜伏期长短不一,随病原体的种类、数量、毒力与人体免疫力的强弱而定,短的仅数小时、大多数在数天内、有的可延至数月甚至数年以上。
(来源于《医院隔离技术规范》)
05什么是传染病流行?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及影响因素有哪些?传染病流行是指一个地区某种传染病的发病率显著超过该病历年的一般发病率水平。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就是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过程。流行过程的发生需要有三个基本条件,包括传染源、传播途径和人群易感性。这三个环节必须同时存在,若切断任何一个环节,流行即告终止。流行过程本身又受社会因素和自然因素的影响。
06传染病的预防原则是什么?传染病的预防原则是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07什么是传染源?什么是传播途径?什么是易感人群?传染源是指体内有病原体生存、繁殖并能将病原体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传染源包括4个方面:患者、隐性感染者、病原携带者、感染动物。
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另一个易感者的途径。同一种传染病可以有多种传播途径。
易感人群是指对某种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他们都对该病原体具有易感性。
08怎么判断传染病病人、疑似传染病病人?根据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管理的传染病诊断标准》,符合传染病病人和疑似传染病病人诊断标准的人。
比如:(括号内为文件号)·鼠疫(WS-)·霍乱(WS-)·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WS-)·脊髓灰质炎(WS-)·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WS-)·甲型H1N1流感(年版)·炭疽(WS-)·艾滋病和艾滋病病毒感染(WS-)·甲型病毒性肝炎(WS-)·乙型病毒性肝炎(WS-)·丙型病毒性肝炎(WS-)·……09什么是病媒生物?什么是人畜共患传染病?病媒生物是指能够将病原体从人或者其他动物传播给人的生物,如蚊、蝇、蚤类等。
人畜共患传染病是指人与脊椎动物共同罹患的传染病,如鼠疫、狂犬病、血吸虫病等。
10感染传染病病原体最终出现的结局有哪些?病原体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人体后,就开始了感染过程。在一定的环境条件影响下,根据人体防御功能的强弱和病原体数量及毒力的强弱,感染过程会出现五种不同的结局:
病原体被清除:病原体进入人体后,首先可被机体非特异性防御能力所清除,也可由事先存在于体内的特异性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物质将相应的病原体清除。
隐性感染:隐性感染又称亚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仅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因而在临床上不显出任何症状、体征甚至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
显性感染:又称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但诱导机体发生免疫应答,而且通过病原体本身的作用或机体的变态反应,导致组织损伤,引起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
病原携带状态: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可以停留在入侵部位或侵入较远的脏器继续生长、繁殖,而人体不出现任何的疾病状态,但能携带并排除病原体,成为传染病流行的传染源。这是在传染过程中人体防御能力与病原体相持状态的表现。按病原体种类不同可分为带病毒者、带菌者或带虫者等。
潜伏性感染: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寄生于某些部位,由于机体免疫功能足以将病原体局限化而不引起显性感染,但又不足以将病原体清除时,病原体便可长期潜伏下来,待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则可引起显性感染。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