蠕虫蚴移行症

蠕虫蚴移行症(larvamigran)是指-些动物蠕虫幼虫在人体内移行和寄生时所致的一类疾病。人是动物蠕虫生活史中的一种特殊的中间宿主,称为转续宿主(aratenicehost,ransporthost)。这些幼虫在人体内大多发育受阻.不能发育为成虫,即使偶可发育为成虫亦无繁殖能力。

在其移行过程中,可使被侵犯的组织产生特殊的局部病变,出现炎症、肉芽肿.同时使被寄生的宿主出现比较明显而持久的以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发热高球蛋白血症等变态反应现象。根据病变部位及临床表现的不同,大体上可把蠕虫蚴移行症分为两大类:皮肤蠕虫蚴移行症(eutaneouslarvamigrans,CLM)和内脏蠕虫蚴移行症(viscerallarvamigrans,VLM)。皮肤蠕虫蚴移行症大多经皮肤感染.蟎虫蚴长期在皮肤组织中移行,所表现的症状也以皮肤损害为主,可出现缓慢地弯曲前进的线状红色疹,称匍行疹(reepingenptin)o。内脏蠕虫蚴移行症是指动物蠕虫经口感染.在小肠孵出蠕虫蚴,入侵某些脏器并在其中移行而引起局部组织损害及全身症状。

病原学

(一)皮肤蠕虫蚴移行症的病原体

能引起皮肤蠕虫蚴移行症的病原体种类甚多,以巴西钩口线虫(Aneylostomabraziliense)的幼虫最为常见.此外,狭头弯口线虫、羊仰口线虫牛仰口线虫、管形钩口线虫.类圆线虫、重翼吸虫、犬钩口线虫.棘颚口线虫等的感染性幼虫也可引起游走性皮下结节或包块。尚有寄生街兽类或家畜的吸血尾蚴.如鸟毕吸虫、小毕吸虫、毛毕吸虫、巨毕吸虫和东毕吸虫的尾蚴也会引起人类皮炎。

(二)内脏蠕虫蚴移行症的病原体

能引起内脏蠕虫蚴移行症的病原体主要有三大类:动物线虫、绦虫和吸虫。

1.动物线虫以犬弓首线虫(Toxocaracanis)为代表.这是最初在人体内被确认的病原体。此外,猪弓首线虫猫弓首线虫、犬恶丝虫小兔唇蛔线虫海异尖线虫及广州管圆线虫(Angiostrongyluscantonensis)等线虫的幼虫也可引起内脏蠕虫蚴移行症。广州管圆线虫幼虫引起的内脏蠕虫蚴移行症主要表现为嗜酸性脑膜脑炎。幼虫存在于脑、脊髓及眼前房等组织中。人因食用了未煮熟的中间宿主.如陆生或淡水生螺类、蜗牛等而被感染;也有报道通过食用淡水虾、蟹、蜊蛄等甲壳动物及蛙蟾蜍等而被感染。本病主要见于我国、东南亚及太平洋岛屿。

动物钩虫,如犬钩口线虫的幼虫,可侵入所有哺乳动物.甚至蟑螂。幼虫侵入这些作为其转续宿主的动物(如小白鼠)体内后,可长期寄生在肌肉组织中,当被犬、猫等吞食后,便可继续发育为成虫。此种幼虫侵入人体除可引起匐行疹外.还曾在眼前房中见到。有人认为由某些动物钩虫引起的皮肤蠕虫蚴移行症,皮肤症状可自行消退,但这并不意味着幼虫已死亡.而是移行入深部组织,特别是进人肺脏引起内脏蠕虫蚴移行症,可出现肺部症状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可在痰中发现幼虫。

.绦虫绦虫中的曼氏迭宫绦虫(Spirometramansoni)的裂头蚴(第III期幼虫)具有较强的游走性,不仅引起皮肤蠕虫蚴移行症,亦可引起内脏蠕虫蚴移行症。已有不少病例被认为是因饮用含原尾蚴的剑水蚤的生水,或因生食含裂头蚴的转续宿主(鸟类、兽类)或第二中间宿主(蛙、蛇)而感染。裂头蚴可在人体的许多器官组织中发现,但在体表较为多见。本病在我国分布广泛,南方各省特别是东南沿海一带已有较多曼氏迭宫裂头蚴病的病例报道。成虫寄生于人体的病例极为少见。

3.吸虫斯氏狸殖吸虫(Pagumogonimusskrjabini)在我国分布甚广,以童虫在体内各脏器间游走为主要特点。从中间宿主螺类中逸出的叉尾蚴钻入蝌蚪体内发育为中尾蚴,当蝌蚪成为蛙时,中尾蚴并不发育,可转入小哺乳动物体内寄生,后者为其转续宿主。这些含中尾蚴的动物一旦被犬、猫等终宿主吞食后,中尾蚴便可发育为成虫。人若感染中尾蚴,也像蛙及小哺乳动物等转续宿主那样,中尾蚴游离在组织中而不发育为成虫。

发病机制

某些寄生虫的幼虫在中间宿主体内发育为感染期幼虫,感染期幼虫如进入适宜的宿主体内便进一步发育为成虫;但如进入某些非适宜的宿主体内则处在停滞发育状态.这种停滞发育状态的虫体一旦有机会转入适宜的宿主体内,又可进一步发育为成虫,故这种停滞发育状态的幼虫称为等待期(waitingstage)幼虫,而含有等待期幼虫寄生的非适宜宿主称为转续宿主或等待宿主(waitinghost)。这种寄生现象称为转续寄生(paratenesis)。通过转续宿主传播寄生虫病的方式称转续传播(paratenietansfer,这是某些寄生虫病的另一种感染途径。感染期幼虫被人吞食后,在人体内的寄生情况与在猪、鼠等动物体内相似,不能发育为成虫,但可在人体内长期移行,造成损害,出现蠕虫蚴移行症。

临床表现

由于引起蠕虫蚴移行症的病原涉及多种蠕虫.其对人体的感染方式.损害部位等不尽相同,因此临床表现具有多样性。

(一)皮肤蠕虫蚴移行症的主要临床表现

巴西钩口线虫的丝状蚴钻入人体皮肤后,造成皮肤损害,初为红斑,以后迅速演变成线状或痤疮样隆起。由于幼虫的移动和组织反应引起强烈痒感;因抓痒等继发细菌感染.可出现发热、食欲减退、淋巴结肿以及荨麻疹等全身症状,同时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及血中IgE水平增高。病程可持续数周。皮肤病变多见于常与泥土接触的部位,如手、足。由斯氏狸殖吸虫童虫、棘颚口线虫及曼氏迭宫绦虫裂头蚴等引起的皮肤蠕虫蚴移行症,往往出现在皮层深部或肌层中,呈移动性皮下肿块。局部皮肤表面正常或稍有红肿,疼痛常不明显,可有痒感、烧灼痛或刺痛。包块间歇出现在不同部位。常并发内脏蠕虫蚴移行症而出现相应症状。

由血吸虫尾蚴引起的尾蚴性皮炎,初次感染时症状轻微但可使人体致敏,故再次感染时症状增剧,出现丘疹、疱疹及水肿.有奇痒,或因继发感染而累及淋巴管和淋巴结。尾蚴并不能持久地在皮肤中存活,一般也不侵入真皮层,在数天后即死亡,但所致局部病变可持续两周,最后结痂脱落而愈。

(二)内脏蠕虫蚴移行症的主要临床表现

内脏蠕虫蚴移行症的基本特征是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增多,伴有各受损脏器的相应症状,有时伴有高热、乏力等全身症状,血沉往往加快。

弓首线虫蚴病(toxocariasis)是较常见的内脏蠕虫蚴移行症,其中以犬弓首线虫蚴病较为多见。因其幼虫比人似蚓蛔线虫的幼虫还小,故可通过肺脏分布到全身,进行“体移行",刺激组织形成嗜酸性肉芽肿。最常见的寄生部位是肝脏。病程长达半年至一年以上。80%的患者有肝肿大和持久的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50%的病例有肺部症状,即吕氏综合征(Loflerssyndrome),表现为咳嗽、发热、呼吸困难等,伴有血浆球蛋白显著增高和血沉增快。如蠕虫蚴侵及脑部,可引起癫痫等神经症状。有的病例可发生慢性肉芽肿性眼炎,或引起视网膜炎及视神经乳头炎.需与视网膜母细胞瘤相鉴别。

棘颚口线虫幼虫在体内移动无定向.可在许多器官组织移行而使临床症状多样化。多数病例可在体表检获虫体而被确诊.有的病例可在眼、子宫颈部、尿或痰液中发现虫体。感染当天和第二天出现恶心、呕吐、上腹不适.伴有皮肤瘙痒荨麻疹以及明显的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继之出现右上腹疼痛和压痛.表明虫体已进肝内;以后症状多变,因虫体可在胸腹部各器官或体壁中移动。有的被误诊为急腹症、肺结核等。棘颚口线虫尚可引起嗜酸性脑膜炎,临床表现为严重的神经根痛、四肢麻痹,或突然从嗜睡到深度昏迷。脑脊液大多为血性或黄色。大多数患者在感染后一个月内出现皮肤蠕虫蚴移行症的症状。由斯氏狸殖吸虫童虫引起的内脏蠕虫蚴移行症,其临床表现与前者颇相似,也可有肝大及腹部、胸膜和肺部症状,亦可侵犯神经系统及眼和心包等重要器官。虽然裂头蚴多见于体表,但亦可见于腹腔、淋巴结等处,其移行性不及前两种蠕虫蚴。由广州管圆线虫幼虫引起的内脏蠕虫蚴移行症,主要表现为嗜酸性脑膜脑炎的临床症状,可出现低热、瘫瘓嗜睡、昏迷甚至死亡。

诊断

蠕虫蚴移行症的共同特征是持续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以及幼虫在皮肤和各器官中移行引起的以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为主的肉芽肿性损害。临床诊断需结合流行病学资料,包括与动物粪便污染的泥土的接触史、饮食习惯及特异的饮食史等,并需与近似的疾病鉴别。

(一)皮肤蠕虫蚴移行症的诊断

以动物钩虫蚴引起的匐行疹最常见,不易与人体钩虫及粪类圆线虫的幼虫所致的皮炎相鉴别。人体钩虫所致皮炎在症状消退后不久,即可从粪便中查见钩虫卵;而粪类圆线虫不仅有皮肤损害,且幼虫移动迅速,并可有肠道症状,也可通过粪便检查确诊。

(二)内脏蠕虫蚴移行症的诊断

1.弓首线虫病诊断根据患者的年龄,不洁饮食史,与犬、猫等动物密切接触史.长期间歇性中等发热,支气管哮喘样症状,肝大、肝内占位病变,X线检查有肺炎性变,以及持续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IgGJIgM、有时IgE水平升高。

(1)病原学诊断:弓首线虫幼虫在人体内不能发育为成虫.故粪便中不能查见虫卵。对疑似患者可行肝脏或其他罹患脏器的穿刺或剖腹标本小块做连续切片.观察组织病变并寻找幼虫。

()免疫学诊断:对内脏蠕虫蚴移行症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应用标准化的弓首线虫抗原液作皮内试验相当敏感和特异。血清学方法更为常用,以第二期犬弓首线虫作抗原进行间接血凝试验,有较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沉淀试验、荧光抗体试验等亦有一定价值。应用弓首线虫含胚的提取物作抗原,进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可与丝虫病和旋毛虫病等进行血清学上的鉴别。

.异尖线虫病主要表现为胃肠道症状,饮食史可提示诊断.胃镜检出幼虫可明确诊断。但并非所有病例均能检获虫体。肠外的异尖线虫病.需作活组织检查以发现虫体。采用异尖线虫幼虫切片作抗原,进行荧光抗体试验,有一定的辅助诊断价值。

3.管圆线虫病诊断根据脑膜脑炎表现及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同时了解有无吞食或接触此寄生虫的中间宿主或转续宿主的历史。用广州管圆线虫成虫制备的纯化抗原做皮内试验,可用于流行病学调查。用ELISA检测血清抗体的灵敏度和特异性都较高。

4.棘颚口线虫病、裂头蚴病及斯氏狸殖吸虫病这三种内脏蠕虫蚴移行症的病原体虽分属于不同的纲,但所引起的症状却颇为相似,仅根据临床表现较难鉴别。因虫体检出率低.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免疫学诊断。应用棘颚口线虫成虫或幼虫抗原对已确诊病例作对流免疫电泳,可呈阳性反应。我国对斯氏狸殖吸虫病的诊断已广泛应用成虫抗原作皮内试验,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及病例初选。也可应用ELISA试验。

治疗

(一)皮肤蠕虫蚴移行症的治疗

对线虫类引起广泛皮肤损害者,口服噻苯达唑(thiabendazole),5mg/kg.每天次,连服5天,间隔天后再服5天。亦可50mgkg,每天次,连服3天,间隔3天.再服1~疗程。局部使用噻苯达唑也很有效,该药能进入皮肤,对幼虫直接发挥作用如用%噻苯达唑于90%二甲亚砜中涂擦患处;或用噻苯达唑mg/ml的混悬液涂布于皮肤上,再涂一层1%地塞米松油膏,上覆聚乙烯薄膜封闭。也有用0.5g噻苯达唑于5g凡士林中,涂布5天。钩虫蚴性皮炎可试用左旋咪唑涂肤剂。

匐行疹可采用透热疗法或冷冻疗法,还可用液氮氯乙烷或二氧化碳霜局部喷雾,以杀死幼虫。普通皮损仅需止痒、消炎、抗过敏等对症治疗,继发感染可用抗菌药物。

对于由动物血吸虫尾蚴引起的皮肤蠕虫蚴移行症,应杀灭水体中的螺类和入水前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如涂擦防护药或穿戴防护衣裤等)。应用吡喹酮(praziquantel)每天0mg/kg,连服3-4天,治疗各种吸虫引起的皮肤蠕虫蚴移行症.可获较好疗效。由斯氏狸殖吸虫蚴和裂头蚴等扁形蠕虫蚴引起的皮下包块型损害,可手术摘除并结合药物治疗。

(二)内脏蠕虫蚴移行症的治疗

以病原治疗为主。常用于杀灭吸虫类、绦虫类蠕虫蚴的药物是吡喹酮;常用于杀灭线虫类蠕虫蚴是阿苯达唑(albendazole)。阿苯达唑对犬弓首线虫病、猫弓首线虫病、广州管圆线虫病、海异尖线虫病、颚口线虫病等都有疗效,每天0mg/kg,分-3次口服,一疗程为15天。必要时可于间隔~4周后重复治疗。疗程中应密切观察和及时处理可能发生的严重不良反应.如过敏性休克、颅内压增高等。绦虫、吸虫类蠕虫蚴移行症的治疗可选用吡喹酮,剂量为每次0--5mg/kg,每天3次口服,连服3天(裂头蚴病)或5天(斯氏狸殖吸虫病).必要时可于间隔-4周后重复治疗。

预防

蠕虫蚴移行症所涉及的病原寄生虫的适宜宿主,大多是与人有较密切关系的家养动物(犬、猫、猪、牛、羊等)及野生动物(鼠、狐、虎、豹等),人们由于生产及生活的多种活动而受感染。犬弓首线虫病多见于西方国家喜欢饲养犬、猫的儿童和妇女。钩虫蚴性皮炎及尾蚴性皮炎除常见于生产者外.还好发于赴浴场避暑或旅游区度假及进行野营活动者。又如因开发山区、林区或湖区,人们有较多机会吃到可作为寄生虫转续宿主的鱼、虾、蟹、蛙、蛇螺、鸟禽及兽类等而被感染。因此.预防蠕虫蚴移行症的发生.应从多方面着手。首先应提高人们的卫生知识水平,了解这些病原寄生虫的感染方式及预防措施.改善居住条件及卫生设施.不吃生螺、虾,不喝生水,生熟餐具分开使用,以免污染。同时.要提高医疗卫生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水平,识别和治疗这类疾病。

内科学症状体征儿科学实践技能外科学妇产科学急症处理诊断学老年护理实践指南养老护理员基础护理技能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xuexichongbing.com/xxcbfz/6318.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