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投笔从戎,入同盟会
年8月,孙中山先生在日本组织中国革命同盟会,提出革命纲领“驱逐靼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李根源记载:“忆自与君同学江户,时乙巳岁(),中国同盟会成立,吾滇参加者,以君及杨振鸿、赵申为最先,余亦同时入会”[李根源《立法院立法委员吕君天民墓志铭》,载于方树梅辑《续滇南碑传集校注》第94页,云南民族出版社年出版。]吕志伊被推为同盟会云南分会支部长、主盟人。
年同盟会员杨振鸿、王九龄等人回云南联络各阶层反清志士,发展组织。幼伯对同盟会仰慕已久,遂正式加入同盟会。
安徽省广德县县长马梁年致国民政府《呈》,记载:“马幼伯,云南大理县人,清廪生,所谓云南革命三杰之一。于前清光绪三十二年,充本县下关两等小学校长。县长亦充教员。适胞兄马明远在云南法政学校肄业。凡留日本学生,皆与有旧。总理在日本组织同盟会,后同志在日所刋发云南杂志、复报等各书寄滇,均归明远分售滇省,由此始创革命机关。明远复增刊讨满洲檄文、越南亡国史,万病一针等书,分寄各县学校,集资鼓吹。县长与幼伯得阅此书,即成立分部。并得同志王九龄到迤西一带联合同志,同人乃正式入党”[原件藏台湾台北市,国史馆档案--m.2]。
台湾国史馆档案安徽广德县呈文
据一些历史资料叙述,说留学日本回国的杨振鸿介绍马幼伯加入同盟会。当时云南云龙县人王九龄积极参与杨振鸿等人组织的同盟会中的“兴汉会”。马德御《辛亥光复云南革命烈士马公幼伯事略》记载“前清光绪卅二年”王九龄介绍马幼伯加入同盟会。台湾档案中安徽广德县长马梁致国民政府《呈》,也说是在王九龄到滇西联合同志时加入。当时杨振鸿担任新入盟会员的主盟人,入盟必须经过杨振鸿,因此,说是杨振鸿介绍或者王九龄介绍马骧加入同盟会,这两种说法都对。两年后永昌起义失败杨振鸿病故,张大义接任为主盟人。
马梁(程远)杨振鸿(秋帆)王九龄(竹树)
滇西张文光的入盟时间,据台湾年出版的《中华民国开国五十年文献》页陈春生《辛亥云南光复记》所写:“文光字绍三,腾越董库村人,性任侠,经商于缅甸,由杨振鸿介绍入同盟会。”可知张文光入会时间也是年。
关于同盟会组建革命团体的情况,还可见于张大义写的《云南革命小史》:“光绪乙巳、丙午之际,滇学界志士,如刘九畴、李大忠、马骥、王九龄、李伯东、董成志、王懋德、张大义、高岩等,不避艰险,鼓吹革命,一切宣传品均由本省开明书局印行。时有河内留学生徐濂回滇,相与先后会于大观楼铁峰庵,加入同盟会,努力革命”[张大义《云南革命小史》,载于台湾出版《革命文献》第47辑第22页。]。
这篇文章中所述“光绪乙巳、丙午之际”,就是年和年。文章里写的马骥,就是广德县长马梁致国民政府的《呈》里所说的马明远。他们家三兄弟,大哥马骥,字明远;二哥马扬,字声远;三弟马梁,字程远。上述三人是马骧的叔叔。马骧与他们都在年加入了同盟会,创立了革命机关。
有的文章说马幼伯尚未加入同盟会就参加了同盟会组织的河口起义,或说在河口起义失败之后毅然加入同盟会,还有的文章说是参加保山起义失败之后加入同盟会,对入盟时间都说得不准确。
同盟会是由多个革命组织联合起来的团体,组织机构还不是很紧密。在清王朝严酷统治下,同盟会是地下组织,处于秘密状态,表现为比较多的分会和地方小组织,互相之间见面或联合,都需要有人介绍,有时就难免被其他同志误以为新人加入同盟会。
台湾出版《革命文献》第47辑第22页。
腾越的革命志士张文光是杨振鸿介绍加入同盟会的,李根源撰《腾冲县志肇造传》记载:“张文光,字绍三,又曰少三,腾越董库村人,少任侠,慷慨尚义,清季商于缅甸,时昆明杨振鸿倡革命于滇边,为绍而入同盟会[李根源撰《腾冲县志肇造传》,载《曲石文续录》,年排印本,存云南省图书馆。]。”
云南省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年印行的《续云南通志长编》上册第7页,记载滇西革命领导人张文光的早期活动:“张文光尝与杨振鸿、黄毓英、杜钟琦、马幼伯游,入同盟会最早”。也说明张文光等人的入党时间早。
《续云南通志长编》上册第7页
孙中山先生面对近代中国千头万绪的社会矛盾,提纲挈领地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也就是民族独立,民主政治,民生幸福三个基本问题,并且要用革命的手段来实现它。为便于联络发动哥老会等民间反清群众组织参加革命,马幼伯加入了哥老会,并成为会党中较高层次的负责人。
《中华民国开国五十年文献》页云南革命史
台湾年出版的《中华民国开国五十年文献》第页有范石生撰写的《云南革命史》记载:”先是马幼伯以革命事业,须借助于哥老会,乃投身其中。及毓英、韩甫至,遂鼓吹张文光、黄安和等踊跃加入,故迤西革命事业之成功。得力于哥老会之赞助不小。”
哥老会组织,曾一度被人们误解。现在许多学者追根溯源,梳理哥老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性质和作用。哥老会大约起源于明末清初,与水运码头有关,与反清复明的天地会等组织有联系,孙中山等人也是会员。哥老会名目繁多,没有全国性的组织,甚至没有地区性的组织,都是独立存在的,没有依存隶属关系,但经常有人员互相联络,各区域的组织较为完整。清朝时期哥老会政治目的较为明确,很早就与政治活动密切挂钩,有明显的反清倾向,不同于民国晚期与军阀鱼龙混杂的情况。参与者成分复杂,主要群体为下层民众,讲义气,有着浓烈的江湖气息。
詹秉忠的《辛亥革命前后的回忆》写道:“云南的哥老会盛行,在城市乡村里都公开组织活动,凡是旅社、茶室和酒馆等处都是他们的市场,风行一时,参加的人很多,尤其是当兵吃粮的人没有不参加哥老会的”。[载《云南文史资料选辑》第一辑,第页。]
这就是长期在滇西进行革命活动的志士,同时具有同盟会和哥老会双重身份的原因。
马德御遗稿《辛亥光复云南革命烈士马公幼伯事略》
台湾出版的《革命人物志》第12辑第页记载马幼伯事迹:“由是矢志革命,阴结同志。密谋进行。其时有有太和厘局搉员欲重加苛税。商旅居民,均怨其贪暴。谋反抗之术于君。君乘机说其豪俊。力陈革命大计。众为之动。君乃密集同志。结合部署。约期举义,不幸为官厅所侦悉。派兵逮捕。众遂解散。事虽不成,然大理附近各县从此满布革命种子矣。”
台湾出版《革命人物志》第12辑第页
引起官府严重注意的,还不仅是密谋反对增加税收这件事。马骧等同盟会员为了开启民智,唤醒国人,就在游客较多的地方召集群众大会,宣讲革命道理,引起振聋发聩的轰动效应,官府得到税务官员的准确报告,立即派兵缉拿。
马德御遗稿《辛亥光复云南革命烈士马公幼伯事略》记载:“光绪三十三年,先后召开群众大会两次于将军庙、江峰寺,宣传革命意义,远近各属到会者数百人。嗣因学校屠捐与下关厘金冲突,总办钱登熙指幼伯为乱党首领,密禀上宪拿办。幸得大理县长之子杨梦愚告之,幼伯单身出走”[马德御遗稿《辛亥光复云南革命烈士马公幼伯事略》,云南省社会科学院荆德新研究员发现省社科院存有此遗稿,就整理发表在年《云南现代史料丛刊》第六辑第页。]。大理县长的儿子杨梦愚,是玉龙学校的学生,听到自己的老师有危险,急忙通风报信,幼伯得以及时逃脱。
下关将军庙今貌
下关江风寺今貌
二、历史评价革命三杰
年大理政协文史组的王懋程先生,到马家收集云南辛亥革命三杰的文物资料,看到遗稿中记载召开群众大会是“光绪三十三年”的事,于是判断马骧是年加入同盟会[《马骧历史简介》,载于《云南文史资料选辑》第十七辑第页。],写进了马骧历史简介。这个判断不够准确,马骧入盟时间是年,入盟后学习同盟会各种宣传刊物,提高认识,参加秘密活动,发展盟友,第二年才召开群众大会。
此篇简介的全文如下:“马骧历史简介
大理州政协文史组
编者按:同盟会会员马骧,是辛亥革命前在云南积椒从事反清活动的志士之一。民国成立后,多次受孙中山的派遣,在云南、四川等省继续进行革命活动,为我国的旧民主主义革命作出了肃献。关于他的事迹,至今仍少收集,也无人作较为详细的记述。今录此文,借供人们粗知他的概略,并作继牍搜求马骧资料的参考。
解放后,王懋程于马家收得马的有关记载三册(稿本)。本文著录于首册的封里,写于一九六一年二月八日。文字稍加整理,余照原貌录出。
马骧字幼伯,云南下关人。清廪生。一九O七年入同盟会,与杨秋帆、黄子和二烈士极力在云南进行革命活动。辛亥之役,腾、永、昆明和大理的新军相继响应武昌起义,他们的作用很大。因此,有“云南革命三杰”之称,马骧曾被孙中山先生委为云南民军总司令,大元帅府参议官,四川宁远各属慰问使等职。
五四运动后,孙中山先生逐渐倾向于联俄,联共、扶助农工,准备改组国民竞。时唐继尧统治云南,倡“联省自治”,反对孙中山先生,而马骧在国民党云南支部工作,组织倒唐,反为唐所杀害。
国民政府成立后,从优议恤,并准入祀忠烈祠。
(荆德新标点,孙代兴复校)”
年马骧因为在将军庙、江峰寺作演讲几乎被清吏缉拿,而从大理逃出后,翻山越岭,到保山得同志欢迎。从此行踪不定,奔走在滇西滇南,与杨振鸿(杨秋帆)、秦力山(秦鼎彝)、王养石(王仰思)、张成请、吴品芳、何克夫等志士,广泛开展革命的组织建设和宣传发动工作。
《革命先进殉难抚恤案》叙述马幼伯行动:“赴腾越邀防营管带杨振鸿同志,先据腾越,再窥永昌(保山)。抵腾后事泄,与振鸿弃职逃回永昌”[安徽省广德县县长年10月5日致国民政府的呈文,台北市国市史馆存《革命先进殉难抚恤案》。]。杨振鸿时任腾越巡防营第四营管带,准备在年5月领导滇西同盟会员起义,但由于发生当地土司争继承权的盏达事件,杨振鸿被告发有反清起义的预谋,只好避走日本,再次入振武学校留学。
幼伯有着崇高的精神境界,长期为唤起民众奔走呼号,抛妻别子,毫不考虑个人和小家庭的安危得失,无暇回家照顾,二儿子马有开,由于缺医少药,童年生病夭亡[马德芝《先父马骧二三事》,载年9月19日《云南日报》第三版。]。这位满怀爱国赤诚的热血青年,舍己忘家闹革命,忽而国内,忽而海外,在腾越、保山,麻栗坝、缅甸、暹罗、越南等地穿梭奔走,宣传民主革命思想,建立革命的组织。
幼伯在革命实践中,看到秘密的反清群众组织哥老会可以成为革命的基础力量,会党群众遍及全国各地,蕴含着冲击旧时代的巨大力量,因而幼伯在同盟会革命活动中,非常重视发动会党参加革命的问题。幼伯加入哥老会,后来成为哥老会较高层次负责人。
曹成章《民主革命先驱刀安仁》写道:“杨振鸿刚至腾越,即聘请在广东任职的同志董鸿勋至腾越任哨官,共同开展工作。首先与腾越倾向改革的青年活动分子及‘干崖土司刀佩生(刀安仁)、刀安靖昆仲秘密布置’。又密结马幼伯等,在军队和会党中发展组织,创办腾越体操学堂[曹成章《民主革命先驱刀安仁》第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年3月出版。]。”(干崖:今云南盈江县新城、归城、弄璋一带)
刘明德《回忆腾越举义》写道:“干崖宣抚司同盟会员刀安仁(字沛生)也从日本留学回家,带来长谷川等一批日本技术员,搞机器织布等新工艺。暗地和腾籍人刘辅国等活动革命。在这时期由内地或缅甸来的党人居觉生(居正)、秦力山、杜寒甫、马佑伯等人在干崖住得很久(秦力山死于干崖)[刘明德《回忆腾越举义》,载《云南文史资料选辑》第四十一辑第页。]。”
马骧组建了同盟会下关小组,先后吸收有会员二十多人,马明远、杨大铸、苏益斋、陈金权、罗立章、沙用和等人参加同盟会下关小组的活动。马骧发挥自己是哥老会负责人的优势,广泛联系各地会党:“又拉拢了地方力量,把红帮袍哥组织的玉龙公和武备队策动起来准备参加起义。他们组织了一个‘敢死队’,以一次庙会为掩护,举行了成立会,发会员证及宣誓。还摄过一张照片。接着派出会员马程九、吴丙义到保山,他们潜居茂吉公,做联络通讯工作,等候缅甸进入的领导及革命队伍,传达起义消息到各地。又派员到蒙化、顺宁,联络活动,作好准备。下关同盟会小组曾在江峰寺、树声楼等僻静的庙宇中,借游玩山水进行革命理论的讲解,轮流传阅许多文件书刊。要会员们坚强斗志,扩大宣传[马秀卿《同盟会云南下关小组成立及活动》,载《大理州文史资料》第三辑第页。]。”
云南早期民主革命,应当提到被人们遗忘的三位革命先驱:秦力山、张成清、王养石。
同盟会员秦力山,原名鼎彝,也名邮,字力山,别号遁公、巩黄,假名陈子力,湖南长沙人。年到武汉参加唐才常等所组自立军,任前军统领。先后创办《国民报》、《少年中国报》、撰写《革命箴言》24章、《敬告缅甸之同胞》。年为张成清所撰的《缅甸亡国史》作序。吴玉章《从甲午战争到辛亥革命的回忆》叙述了秦鼎奕与王仰思、刀安仁等革命先贤的活动轨迹[吴玉章《吴玉章回忆录》,中国青年出版社年版,第42至44页。]。
秦力山(秦鼎彝)
年11月16日(阴历10月11日),秦力山因染瘴气,病逝于干崖[冯自由《缅甸华侨与中国革命》,载《革命逸史》第2集第页。]。年仅29岁。辛亥革命成功后,李根源马幼伯杜韩甫等人为秦力山修墓[曹成章《民主革命先驱刀安仁》第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年3月出版。]。墓碑文曰:
大中华民国元年三月谷旦
公字力山,假名陈子力湖北人因革命入滇教习。
干崖爰殒于丙午阳月今中华光复同志等。
革命党员秦公鼎彝之墓
恐年久名湮乃建墓表彰之志不朽云
寸海亭刀安靖
同志弟李根源杜韩甫仝立
刘品三马右白
秦鼎奕墓碑
李根源《永昌府文征》记载:“韩甫、幼伯亲往干崖祭奠修墓,碑字幼伯所书[李根源《永昌府文征》文卷20,民2,第10页。]。”
同盟会员张成清,字石泉,“习英吉利、印度、野人、傈僳、百夷诸方语,悉通晓。由杨振鸿介入‘同盟会’,任《光华日报》撰述[章炳麟《张成清传》,载方树梅等《续滇南碑传集校补》第6页,云南民族出版社年10月出版。]。”年在曼德勒组织“云南死绝会”,宣传革命道理,被英国殖民者的缅甸仰光总督侦知而逮捕杀害,时年30岁。
同盟会员王养石(王仰思),生卒日期不详,早期与马幼伯等人在滇西进行秘密革命活动,后被奸细告密,死于清吏的魔爪(另有一说是病死,存疑)。辛亥革命成功十年之后,马幼伯写《笔记》二则,对王养石之之死仍感到非常痛惜。
三、滇西环境瘴病肆虐
早期在滇西奔走革命的仁人志士,除了要与清廷鹰犬周旋之外,还要冒着自然界对身体健康危害的巨大风险。云南自古就是个蛮烟瘴雨之地,各式各样的疔疮瘰疬,无名肿毒,千百年来危害着人类的健康。早在三国时期诸葛亮南征时,“七月渡泸,深入不毛,未过十人二三死”,讲的还只是滇东北地区,如果是滇西南地区,就更被人视为畏途。民间认为:山野的一种白色云雾飘到哪里,瘴气就蔓延到那里,天气热更厉害。在当地土生土长的人流传俗语:“麻檬(芒果)开花,快快搬家,麻檬结果,有命就躲”,“要到潞江坝(今德宏芒市),先把老婆嫁”。广袤的野地人迹罕到,积淀了千万年的病毒细菌和各种害虫,随时侵扰着人体,
麻檬(芒果)树结果了
滇西多为崇山峻岭,那里森林茂密,交通闭塞,环境恶劣,蚊蝇群舞,虫媒猖獗,瘴疠流行。二十世纪初叶科学不发达,人们对于很多流行的恶性疾病辨别不清。
瘴气主要是指是疟疾,人被疟蚊叮咬后就打摆子,出现周期性寒战、发热、头痛、出汗和贫血、脾肿大,有的出现脑型疟疾。疟原虫寄生在血液中,对人体健康造成巨大危害。当时的医疗技术落后,缺乏氯喹、奎宁等药物治疗,死亡率很高。
疟疾传播示意图
此外,当时不能明确判断的其他恶性传染病,因为与疟疾的一些症状相似,也有发热、肝脾肿大、昏迷等症状,也被笼统地泛指为瘴病,例如血吸虫病。
血吸虫病是人和动物罹患的常见病之一,钉螺是血吸虫的中间宿主,有血吸虫幼虫的水是传染源,在水沟水塘里洗手洗脚时,血吸虫的尾蚴用吸盘吸附在皮肤上,在数分钟内即可侵入人体,寄生于肝脏门静脉系统。使肝脏肿大,肝细胞萎缩、浊肿及灶性坏死;脾脏也肿大,红细胞、血小板和白细胞减少,肚子又大又涨,有的出现肝性脑病、并发症有消化道大出血。在医学落后的时代,又没有锑剂、非锑剂的吡喹酮等药物治疗,死亡率很高。
人们经常见到瘴病发作而吐血的,有“吐血近斗”、“吐血数碗”、“吐血而亡”等记载,应当是血吸虫病造成的瘴病。
血吸虫病传播示意图
秦鼎奕(力山)、马骧(幼伯)、黄毓英(子和)、杜钟琦(寒甫)、马骞(介叔)等人经常在非常恶劣的自然环境中奔走,都染上了瘴病。
两种不同的微生物都会寄生在人体中,有些病例表现为周期性寒战,可能是疟疾引起的瘴病,有些病例出现消化道大出血,可能就是血吸虫引起的瘴病。杨振鸿(秋帆)染上瘴病吐血而亡,黄兴(克强)也可能是因为多次在滇西蛮烟瘴雨之地奔走而染上了瘴病,几年后也是吐血而亡。
“虾蟆嘘气,毒雾迷茫。中者辄死,藁葬道旁”,“蛮花扢鸟,凄入心肠,食妨飞蛊,宿畏封狼,缒幽凿险,迹遍蛮疆”[蔡锷《祭黄武毅公文》,载于云南《天南日报》年8月27日。]。直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滇西经过努力消灭血吸虫病的卫生运动,还常能见到大理一些城郊结合部的田间插有警示木牌,写着:“钉螺污染,请勿下水”字样)。
长期宣传发动民众,坚持革命斗争,一方面冒着随时被清吏抓捕杀害的危险,一方面冒着恶性疾病损害健康的侵扰。没去过瘴疠之地的人是体会不到这种严酷性的。早期在滇西开展革命活动的同盟会员,基本都染上了瘴病。
马骧为革命长期奔走于瘴疠之地,饥渴折磨,露宿风餐,数次几为清吏所擒,又遭受瘴病折磨,乃至多年后还经常“瘴病复发”异常痛苦,然而,却“抱定同盟会盟书矢志不渝”。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