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来源:《天生造化学问百家》生化检验临床应用案例大赛参赛作品,医院检验科王文丽。
案例简介
年9月,一位老年男性因头晕十余天、双耳听力下降急诊入院,初步判断为脑梗死转入神内科。我科因生化样本吸样时出现异常,发出提示性报告,建议加测骨髓细胞学、血清蛋白电泳及免疫固定电泳分型,进而怀疑是多发性骨髓瘤类血液病。最后结合临床表现及病理学等检查,得到的诊断结果却是另一种与之相似的病症:华氏巨球蛋白血症。
案例分析
该病例在进行生化检测标本上机检测时,仪器报警提示探针吸样异常,排查后发现仪器无吸样针异常、标本呈流动状。以rpm/min离心10分钟后重新上机检测,仍提示吸样异常。向主管医生和抽血护士了解情况后得知,该病人为突发头晕新入院,抽血时未做任何处理,且血流缓慢。
因此我们考虑该样本为血液粘稠标本,重新用生理盐水稀释处理后,再次上机检测。检测结果如下(图1),可见总蛋白TP高达98.2(高粘稠血样),白球比例倒置。回顾我科检测数据,TP大于92g/L的患者M蛋白阳性率40%(表1)。查阅文献[1],TP增高,白球比倒置时,结合血清蛋白电泳检测,诊断多发性骨髓瘤类血液病可能性较大。
图1生化项目检测结果
TP92g/L
(例)
追加血清蛋白电泳检查
(例)
M蛋白阳性
(例)
表1我科年生化检测结果统计
因此,我科发出提示性报告,备注总蛋白异常升高,白球比倒置,建议检查免疫球蛋白套餐、血清蛋白电泳以及骨髓细胞学检查等项目,同时血液内科会诊。考虑这名病人患骨髓瘤可能性大,于9月15日转入血液内科进行下一步检查。
接着,根据升高的IgM和Lambda轻链电泳结果(图2-4),怀疑为多发性骨髓瘤或者华氏巨球蛋白血症。继续行免疫固定电泳确定分型,与生化结果相符,球蛋白IgM显著升高,同时Lambda也增高,高度怀疑为血液类疾病。
图2免疫球蛋白生化检测结果
图3血清免疫蛋白电泳
图4血清免疫蛋白固定电泳
继而,我科建议继续行骨髓象检查和病理活检,以进一步确诊。然而,最终结果却与我们的预想有所出入。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骨髓中以原始、幼稚浆细胞增生为主,多表达CD56,继发浆细胞白血病多表达CD28。而该名患者的骨髓报告结果却显示正常骨髓象,病理活检结果即骨髓穿刺检查也未见肿瘤性病变,不符合骨髓瘤诊断,因而,根据以上述检查结果,该名病人在因费用因素选择出院,拟诊为华氏巨球蛋白血症。
10月17日,这名老年男性患者因病情加重再次入院,此次加做了流式细胞检查,结果表明CD38(+)、CD19、CD20高表达。在检验与临床完美配合、抽丝剥茧之下,结合该患者病史特点:老年男性、中度贫血、高尿酸血症、血液高度黏稠等,这名患者最终被确诊为华氏巨球蛋白血症。
巨球蛋白血症
巨球蛋白血症[2]是一种源于能分化为成熟浆细胞的B淋巴细胞的恶性增生性疾病,其临床病理特点主要表现为骨髓中有浆细胞样淋巴细胞浸润,合成单克隆lgM。根据骨髓象中浆细胞浸润类型的不同,分为两种常见的典型巨球蛋白血症,即华氏巨球蛋白血症和IgM型多发性骨髓瘤,临床上常需要对两者进行鉴别,以进行后续治疗。
巨球蛋白血症多见于老年男性,常见症状有乏力,虚弱,体重减轻,发作性出血及高黏滞综合症。体格检查可发现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紫癜及粘膜出血。贫血是最常见的临床表现,80%患者在诊断时已有贫血,出血多表现为鼻、口腔黏膜出血、皮肤紫癜、晚期可发生内脏或脑出血。而出血往往是由于单克隆lgM与多种凝血因子形成复合体或覆盖血小板表面,影响凝血因子和血小板的功能。高黏滞综合症是当血清黏滞度高于4倍正常水平时才出现,常见症状有头痛、视力损害、精神状态异常如意识模糊或痴呆等。
华氏巨球蛋白血症的诊断标准一般如下[3]:
血清中检测到单克隆性的IgM,临床中遇到IgM型单克隆免疫球蛋白时,要首先考虑华氏巨球蛋白血症的可能,而不是临床上极为罕见的IgM型多发性骨髓瘤;
骨髓象中可见浆细胞样或浆细胞分化的小淋巴细胞呈小梁间隙侵犯;
免疫表型:CD19(+),CD20(+),slqM(+),CD22(+),CD25(+),CD27(+),FMC7(+),CD5(+/-),CD10(-),CD23(-),CD(-);10%-20%的病例可表达CD5、CD10或CD23,此时不能仅凭免疫表型排除华氏巨球蛋白血症;
MYD88LP突变是华氏巨球蛋白血症鉴别诊断的重要标志,但非特异性诊断指标。
案例结论
华氏巨球蛋白血症无特异的形态学、免疫表型及遗传学改变,故其诊断属于排他性诊断,需要紧密结合临床表现及病理学等检查结果进行综合诊断。虽然通过骨髓检查可诊断华氏巨球蛋白血症,但如有淋巴结肿大仍建议对淋巴结等其他组织标本进行病理学检查,以排除其他类型淋巴瘤。
因此,在遇到血液黏稠标本时,我们可先采用合适倍数的生理盐水稀释处理,同时设置合理的实验室复检规则,这样才能为临床诊断提供准确的实验室依据。
在日常工作中我们需要保持思考,如何在普通的检验项目中提供更多探知病人病情的依据,如何为临床医生提供适合的检验项目,让医生第一时间得到准确的检验依据。检验与临床的紧密结合,离不开每个检验人的扎实学习和积累。
做检验的有心人,才能做临床的探路灯。
参考文献
[1]谭尚华,江永承,蔡肇丽.血清总蛋白增高在多发性骨髓瘤诊断中的影响分析.现代诊断与治疗.,24(19):-.
[2]胡影,陈世伦,钟玉萍,等.Waldenstrom巨球蛋白血症15例临床分析.中华内科杂志.,48(03):-.
[3]淋巴浆细胞淋巴瘤/华氏巨球蛋白血症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年版).中华血液学杂志.,37(09):-.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