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涝灾害后动物疫病防治技术之日本血吸虫病

济南白癜风医院 http://m.39.net/pf/a_4324151.html
01—日本血吸虫病

日本血吸虫病是由日本血吸虫寄生于人或哺乳动物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的寄生虫病。农业农村部将其列为二类动物疫病,国家卫健委将其列为乙类人间传染病。

1、流行情况

我国日本血吸虫病流行区可划分为三个类型,即水网型、湖沼型及山丘型。水网型:地处长江与钱塘江之间,即长江三角洲的广大平原地区。湖沼型:地处长江中下游沿江两岸的洲滩以及与长江相通的广大湖区。山丘型:主要分布在四川、云南两省的山区和丘陵地带。

日本血吸虫病畜和患者的粪便中含有活卵,为本病主要传染源。猪、犬本身为宿主,可成为传染源。哺乳动物对日本血吸虫几乎都易感。牛(水牛、黄牛)和羊最易感,人也易感。该病主要通过皮肤、粘膜与疫水接触遭受感染。感染钉螺逸出尾蚴污染水源,含有尾蚴的水称为疫水,人畜接触疫水而发病。经水传播是血吸虫病的主要传播途径。各种动物与疫水接触的频率及接触的面积不同,因而感染率及感染程度也不同。同种动物的感染率与感染程度在不同地域也不相同。

2、临床症状

临床症状因感染家畜的品种、年龄和感染强度而异,一般黄牛、奶牛较水牛、马属动物、猪明显,山羊较绵羊明显,犊牛较成年牛明显。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消瘦,被毛粗乱,拉稀,便血,生长停滞,役牛耕作力下降,奶牛产奶量下降,母畜不孕或流产,少数患畜特别是重度感染的犊牛和羊,往往长期拉稀、便血,直肠外翻、疼痛,食欲停止,步态摇摆、久卧不起,呼吸缓慢,最后衰竭而死亡。

人感染血吸虫病临床症状可分为急性、慢性和晚期三种。急性血吸虫病的症状,多发生于初次感染者,有的人在接触部位的皮肤出现点状红色丘疹,奇痒。慢性血吸虫病的症状,主要表现为慢性腹泻或下痢。晚期血吸虫病有几种类型,(1)腹水型,腹水是晚期血吸虫病的主要体征之一,(2)巨脾型,(3)侏儒型,(4)结肠增殖型。晚期血吸虫病常见的并发症有上消化道出血和肝昏迷。上消化道大出血和肝衰竭是死亡的主要原因。

3、防治措施

实施农业工程灭螺(水改旱、水旱轮作、沟渠硬化、养殖灭螺)和家畜传染源管理(家畜圈养、以机代牛、建沼气池、家畜查治)等农业血防重点项目、保护水源及安全放牧,切断血吸虫病传播途径,预防和控制血吸虫病。

在疫区进行病原学或血清学方法查病,或采用血清学方法筛查,对查出的阳性畜再用病原学方法确诊,查出的病畜采用吡喹酮进行治疗或对所有接触疫水的家畜实施普治。做好病畜治疗记录并整理成册,归档备查。

4、公共卫生与人员防护

在血防重疫区有螺地带,加强警戒标志,杜绝放牧家畜和人员接触疫水,如果非要接触,必须做好人员防护。

人只要接触疫水就可能感染血吸虫,继而发病。接触疫水的次数越多,感染血吸虫的可能性也就越大。在血吸虫病疫区从事生产劳动的农民、渔民、船民等人群更容易感染。近年来,有从疫区流向非疫区,从非疫区流向疫区,或从一个疫区流向另一个疫区的人群,上述人员出现皮疹、发热、腹痛、腹泻、乏力、肝脏不适等症状时应主动接受检查。少年儿童、家庭妇女要远离疫水。从事生产活动的农民朋友要穿戴防护器具及使用防护药物。要穿高筒胶鞋或防护服,戴手套;凡接触疫水的部位均要涂遍防护药物。目前使用较多的防护药剂主要有:防护油膏、皮避敌、防蚴霜、防蚴笔等。目前口服的药物有吡喹酮、青蒿琥酯或蒿甲醚,可杀死进入体内的血吸虫童虫,预防效果较好。做好粪便处理工作,防止粪便污染水源,杀灭粪便中的血吸虫卵。

02—常用穿刺技术

一、静脉穿刺部位及方法

1.目的静脉穿刺用于采血、静脉推注和静脉滴注。

2.部位耳静脉、颈静脉、隐静脉、桡外侧静脉等。

3.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选择粗直、弹性好、不易滑动的静脉;在进针部位的近心端压迫使静脉充盈;针头和皮肤呈20°角,由远心端刺入皮下,再沿静脉方向前行刺入静脉,确诊注入静脉内。掌握注入药液的速度,并随时观察体征及病情变化。

二、胸腔穿刺部位及方法

1.目的诊断性穿刺,穿刺抽液或抽气以减轻对肺脏的压迫或抽吸脓液治疗脓胸,胸腔内注射药物或人工气胸治疗。

2.部位犬:第7或第9肋间;猪:第3肋间垂直进针;马:右侧7、8肋间,左侧5、6肋间;牛右侧6、7肋间,左侧5、6肋间。

3.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刺针前向一侧移动皮肤,捏住胶管,在后一肋骨的前缘垂直刺入(避开血管和神经),阻力消失即可(马3~5cm),回血、注药、拔针消毒。注意:防止过深伤肺;先做全身检查,尤其是心脏,不好时先强心;放液速度不宜过快,以防脑缺血;脓胸时,穿刺排脓,冲洗至排出的液体变为透明为止,最后注入抗生素。

三、腹腔穿刺部位及方法

1.目的用于诊断肠变位、胃肠破裂、内脏出血等;治疗腹膜炎;小动物的腹腔麻醉。

2.部位一般来说,当动物站立时,取腹部最低点。马在剑状软骨后10~15cm,偏腹白线2~3cm,或在左下腹壁,即髋结节至脐部的连线与膝盖骨的水平线之交点处。牛一般在右下腹部。小动物在脐稍后方,腹白线偏1~2cm。

3.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大动物站立保定,中小动物侧卧或倒提保定。刺针深度约2cm,液体量大时可自行流出,少时可抽出;完毕拔针消毒;确实保定,防止卧下,否则有划破肠管的可能;缓慢放液,并注意观察心脏。

四、瘤胃穿刺部位及方法

1.目的适用于急救、采内容物、注药。部位在左肷窝部臌胀最明显处。

2.部位用于瘤胃放气时,取腹部最高点或左肷部上缘;用于瘤胃液采集或给药时,取左肷部三角区下缘。

3.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站立保定,可先将皮肤用刀片切一小口。拉动皮肤,右手持套管针,向前下方,对准剑状软骨或对侧肘头,迅速刺入,深约10cm,固定套管,拔出内针。完毕,插入内针,一手按住穿刺部皮肤的同时缓慢拔针,涂碘酊后以火棉胶覆盖。应间歇放气,放气后可注射防腐剂。

五、瓣胃穿刺部位及方法

1.目的用于瓣胃给药、瓣胃蠕动判断和瓣胃采样。

2.部位瓣胃位于腹右侧7~10肋间,穿刺取右侧第8肋间后缘或第9肋间前缘。

3.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站立保定,可先将皮肤用刀片切一小口。拉动皮肤,右手持套管针,向对侧迅速进针,深约10cm。观察瘤胃典型的“8”字形运动,注入少量的生理盐水回抽确定进针在瓣胃内,实施临床操作。一手按住穿刺部皮肤的同时缓慢拔针,涂碘酊后以火棉胶覆盖。

六、真胃穿刺部位及方法

1.目的用于真胃给药、真胃放气和真胃采样。

2.部位真胃位于腹右侧9~11肋间,沿肋弓区直接与腹壁连接,偏右侧。穿刺取右侧第10肋间肋弓下方。

3.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站立保定,可先将皮肤用刀片切一小口。措动皮肤,右手持套管针,向对侧迅速进针,深5~8cm,回抽确定进针在真胃内,实施临床操作。一手按住穿刺部皮肤的同时缓慢拔针,涂碘酊后以火棉胶覆盖。

七、膀胱穿刺部位及方法

1.目的用于尿液排出、尿样本采集、膀胱内冲洗机给药(尿路阻塞时)。

2.部位大动物实施直肠内穿刺,小动物实施腹外穿刺。

3.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大动物站立保定,行直肠检查方法,右手持套管针,向膀胱迅速进针,深1~2cm,回抽确定进针在膀胱内,实施临床操作。小动物仰卧保定,腹外触诊确定膀胱主要区域,挪动膀胱使其与腹壁紧密接触,局部消毒,以30°角向膀胱正中部快速刺入,实施临床操作。注意排尿速度不能太快。

洪涝灾害动物疫病防控技术指南之消毒、症候学(疼痛、意识障碍、瘫痪)

洪涝灾害动物疫病防控技术指南之病死畜禽的无害化处理、症候学(流涎、腹泻、便秘)

非洲猪瘟消毒规范、症候学(咳嗽、红尿、呕吐)

非洲猪瘟诊断规范、症候学(黄疸、呼吸苦难、发绀)

免责申明:

本内容不是原创,供大家学习。我们尊重原创作者和单位,支持正版。若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直接留言或电话联系我们,立刻删除!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xuexichongbing.com/wqxxcb/57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