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风里,还是在雨里,我都在这里守候着你~
60年沧桑巨变,60年风雨同舟。年,余江在全国率先实现以县为单位消灭血吸虫病的伟大创举,在血防战线竖起了第一面红旗。毛泽东同志为此写下了光辉诗篇《七律二首·送瘟神》。消灭血吸虫病以后,区委、区政府始终把巩固血防成果作为事关群众的大事常抓不懈,孕育了“战天斗地、敢为人先,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血防精神。至今,已成功巩固血防成果60年。本平台现已隆重推出《血防60年》栏目,回眸我区巩固血防成果的典型经验,寻访血防战线上先进模范,讲述新时代党员干部继承弘扬血防精神的生动故事,以此展示我区巩固血防成果60年来取得的巨大成就。
作者:林丹丹,刘亦文,童晓庆,艾冬云,姜庆五
摘要
血吸虫病是严重危害我国人民身体健康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传染病之一。江西省余江县历史上曾是血吸虫病严重流行地区。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和领导下,余江县于年在全国率先以县为单位消灭了血吸虫病。《人民日报》以“第一面红旗”为题,报道了余江县消灭血吸虫病的成果与经验,毛泽东主席为此写下《七律二首·送瘟神》光辉诗篇,从此激励着几代血防人前仆后继,不断推进全国血吸虫病防治工作进程。年,余江县又成为江西省第一个达到血吸虫病消除标准的县(市、区)。本文全面回顾了余江县血吸虫病防治历程,系统总结了余江县消除血吸虫病的成功经验,阐述了余江县血防经验的内涵、意义及启示。谨以此文纪念毛泽东主席《七律二首·送瘟神》发表60周年。
年6月30日,《人民日报》以“第一面红旗”为题报道了江西省余江县消灭血吸虫病的成果与经验,称赞余江县“在全国血吸虫病防治战线上插上了第一面红旗,给祖国血吸虫病科学史增添了新的一页。科学家们认为是一个史无前例的创举。”毛泽东主席读后“浮想联翩,夜不能寐,欣然命笔”,写下《七律二首·送瘟神》光辉诗篇,从此激励几代血防人前仆后继,不断推进全国血吸虫病防治进程。半个多世纪以来,余江血防成果巩固,第一面红旗高高飘扬。本文通过系统回顾余江县血吸虫病防治历程,总结血吸虫病消除的成功经验,并阐述余江县血防经验的意义及启示。谨以此文纪念毛泽东主席《七律二首·送瘟神》发表60周年,激励我们血防人在新时代继续群策群力、科学防治、甘于奉献、誓送“瘟神”!
1、年前余江县血吸虫病流行概况
余江县位于江西省东部、信江中下游。白塔河为境内主要河流,自南向北贯穿全县,至锦江处汇入信江,为鄱阳湖流域的一部分。血吸虫病在余江县始流行于何时,史无记载。据群众回忆,在清朝、民国时期,该县白塔河两岸的马岗、西贩、蓝田贩等地就有“大肚子病”流行。据紫云乡西贩村《吴氏宗谱》、杨家车村于清乾隆四十五年(年)九月纂修的《宗谱》等对人口大量死亡的记载统计与文学化表述来推测,该县可能在清乾隆年以前就有血吸虫病流行[1]。最早有明确的记载是年(民国35年)《余江县政府工作报告》,称该县狮岩乡(新中国成立后划为马荃乡和邓埠乡的一部分)“曾发现日本住血吸虫病”,说明余江县在年已被当时政府确认为血吸虫病流行区[2]。
血吸虫病的流行与严重危害,曾致使余江县人口减少、生产力下降、人民生活贫困。据资料显示,新中国成立前的30年间,余江县有2.9万人死于血吸虫病,42个村庄被毁灭,大量良田无人耕种[1]。如该县荐头村原有多户多人,号称“荐头府”,刚解放时仅剩8户24人,缩减成了荐头组;位于白塔河东岸的邓埠镇马岗大队上黄村,早年自福建和平组迁来后发展到第34世(19世纪初期)时,有余户余人,但第35世之后因疫病影响,人口逐渐减少,绝户数逐渐增多,至年新中国成立时,全村只剩46户、有48个寡妇,因而曾被称为“寡妇村”[3]。“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正是余江县血吸虫病流行区旧貌的真实写照。
2、-年余江县血吸虫病防治措施与成果
2.1政府牵头,初步摸清血吸虫病流行范围
余江县解放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年3月,经当时江西省政府卫生厅组织的初步调查证实,余江县为血吸虫病流行县。全县血吸虫病流行范围以白塔河为中心,涉及5个乡(镇、场)、14个行政村的95个自然村,流行区面积达km2,占全县总面积的23.67%;血吸虫病患者余人,有余人受到血吸虫病威胁;有钉螺分布面积78hm2,钉螺最高密度达只/0.1m2[4]。
2.2设立专业防治机构,全面开展疫情调查
年12月,余江县成立了第1个基层血吸虫病防治领导机构——马岗乡上黄村血吸虫病防治委员会;年4月和年4月,又先后成立了以县长兼任主任的余江县血吸虫病防治委员会和余江县血吸虫病防治站[1]。为加强余江县血吸虫病防治工作,江西省血吸虫病防治所于年4月从浮梁县迁至余江县邓埠镇,并在马岗乡设立防治实验区开展防治实验工作,从此拉开了余江县血吸虫病防治及研究的序幕[5]。该时期的血吸虫病疫情调查,主要是到各乡村挨户访问、逐人登记,并进行查病、查螺;调查结果显示,当地居民血吸虫感染率最高达31.98%,钉螺血吸虫感染率最高达38.59%[6]。
2.3多形式多措施并举,广泛宣传科学防治知识
防治初期,由于科学文化落后、封建迷信思想盛行,余江县群众普遍对血吸虫病不了解,只相信得“大肚子病”是因为村子“风水不好”、吃了狮子岩流下来的“锈水”,或是命里注定等等。为此,血防部门有针对性地采用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宣传方式普及科学知识,并积极发动群众开展血吸虫病防治工作。例如:①采用当时先进的留声机、幻灯片等,吸引男女老少来听“洋戏”、看“土电影”扩大宣传面;②利用显微镜等设备,将查获的钉螺和送检的粪便样品当众检查,让群众亲眼看见自己粪便中的血吸虫卵,以及从钉螺中逸出的尾蚴,从而受到教育;③采用治愈病人现身说法等教育形式,使群众从迷信中走出来,转而积极配合治疗,并自觉投入到管水、管粪和查灭螺等群众性血防工作中;④开办了2期共余人的血防专业人才培训班,学员毕业后分配到各地开展血防工作[7]。
2.4开展防治实验,探索推广有效灭螺方法
-年,江西省血吸虫病防治所开展了灭螺、粪管和晚期血吸虫病治疗等一系列实验,探索有效防治方法和措施。为彻底消灭钉螺,初期先后开展了人工捕捉钉螺、火烧灭螺、茶枯灭螺等多项灭螺试验,但效果均不理想。后结合秋季铲草积肥进行修沟灭螺实验,即“三光”铲草堆肥灭螺试验,发现此方法对降低钉螺密度有一定效果(钉螺密度从修沟前28只/0.1m2下降至7.5只/0.1m2);且该方法可结合积肥,顺应群众意愿,有推广价值与可能性。此后,根据“堆肥闷死钉螺”的事实,江西省血吸虫病防治所利用冬季整修水利,进行“开新沟,填旧沟,土埋钉螺”实验(以下简称“开新填旧”)及推广实验,发现此方法不仅经济实用、灭螺效果好,而且结合水利容易推广[1]。
2.5制定防治规划,实施以“灭螺”为主的综合措施
年,第一次全国血吸虫病防治工作会议提出了“七年消灭血吸虫病的战略方针”。余江县委在认真总结前几年防治工作经验教训基础上,分析了血防工作形势,提出了“半年准备,一年战斗,半年扫尾”的全县两年消灭血吸虫病规划,下发了县委第一份“关于血防计划方案”的文件[1]。年1月19日,县委在邓埠镇召开全县消灭血吸虫病誓师大会。实施消灭血吸虫病规划的初始期,正值年末、年初的冬季,也是余江县农业合作化发展高潮之际,土地已归集体所有统一管理,这为开展“开新填旧”等大规模灭螺工作提供了有利条件。余江县委及时应用并推广了前期防治试验的成果,实施了以冬季兴修水利为契机进行大规模“开新填旧”灭螺、结合农业积肥进行沟渠等“三光”铲草灭螺、利用春季“送肥造肥”开展粪便管理杀灭血吸虫卵等防治措施,掀起了全党动员、全民动手防治血吸虫病的群众运动高潮。与此同时,全县积极开展查治病工作,并新建了公厕、水井等基本设施,开展“两管”工作[4]。
2.6实现消灭目标,血防红旗载伟人诗篇
-年,余江县通过6年的血吸虫病积极防治,取得了显著成果。全县共查出血吸虫病人例、治疗人·次,共查治血吸虫病牛65头、病犬1只,累计治理有螺环境96.04hm2[1]。年5月12-22日,经江西省委血防领导小组复查鉴定,证实余江县达到了“根除血吸虫病的标准”(《基本消灭血吸虫病和根除血吸虫病暂行标准》,年),成为全国第一个以县为单位消灭血吸虫病的地区。年6月30日,《人民日报》以《第一面红旗》为题报道了余江县消灭血吸虫病的消息。毛泽东主席阅后“浮想联翩,夜不能寐,欣然命笔”,写下了不朽诗篇《七律二首·送瘟神》[8]。
3、-年余江县血吸虫病防治巩固阶段的措施与成果
3.1防治措施
余江县实现“消灭血吸虫病”目标后,没有放松防治巩固措施,仍然因地制宜、持续采取一系列防治和监测措施,使全县血防成果得到长效巩固,并于年达到血吸虫病消除标准。期间的防治巩固措施主要有以下方面。
3.1.1
专业机构队伍不散,监测工作不停
余江县始终保持有完整的血吸虫病防治机构。县血吸虫病防治站每年对流行区人群、家畜进行血吸虫病检查,坚持开展日常门诊检查并定期前往在鄱阳湖作业的渔业队开展查治病。同时,加强对来往于血吸虫病流行区的人员、家畜及捕鱼船、渔具、水产品等的监测工作。每年坚持春秋两季的螺情监测,对历史有螺环境及有潜在传播风险的信江两岸非流行区等开展钉螺调查。为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消灭”,建立了群众性查螺报螺激励机制。年和年,余江县政府两次发布《关于奖励群众报告钉螺的通告》,规定凡在本县境内首先发现钉螺者有奖,但至今无人领此奖。
3.1.2
多部门配合协作,综合治理项目不断
在巩固监测阶段,余江县坚持以“四结合”原则(血防工作与水利建设、农业生产、环境改造、爱国卫生相结合),开展有螺环境的综合整治。如通过实施白塔渠东、西片区水利改造工程,调整水系,改善了环境;通过结合农田基本建设和农机推广项目,引导群众调整产业结构,推进“水改旱”、“水旱轮作”耕作模式,使农田成格、沟渠成行,硬化沟渠,水田变旱地;通过结合爱国卫生运动和新农村建设,兴建自来水、手压机井和三格式无害化户厕,对村庄周边环境进行整治。这些综合治理项目的实施,一方面改变了钉螺孳生环境,同时也使流行区面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9]。
3.1.3
血防健教形式多样,全民血防意识不衰
余江县采用各种形式开展健康教育,包括在流行区张贴或书写宣传画、播放血防专题影片、开设血防课,聘请老血防人员、老先进模范、老血吸虫病患者深入学校、社区开展血防历史教育等。特别是充分利用和发挥余江血防纪念馆的作用,不定期组织全县广大干部、群众、军人、学生等到纪念馆参观,强化全民血防意识。
3.2防治成果
年余江县达到“消灭血吸虫病”目标后,继续加强对血吸虫病传染源的监测,重点对在消灭阶段因外出等原因而漏查的人群以及因故未治的历史遗留病人等,进行检查清理、立卡登记和补充查治,并定期随访。年后,曾先后发现血吸虫病人例(次),其中新病人人;但自年以后未再查出新病人。在年和年分别查出1头和7头病牛,但其后未再发现病畜[1]。-年曾发现32个残存螺点,面积总计m2;-年曾发现3个残存螺点,面积为m2;此后未再发现过新螺点(图1)[10?11]。余江县血吸虫病防治成果得到进一步巩固。
4、余江县血吸虫病防治经验的内涵
余江县自年起全面开展血吸虫病防治工作,于年5月成为全国第一个以县为单位消灭血吸虫病的地区,又于年成为江西省第一个达到血吸虫病消除标准的县(市、区)。回顾余江县血吸虫病防治历程,以及实现血吸虫病消除的经验,其血吸虫病防治经验的内涵可总结为以下方面。
4.1党和政府高度重视血防工作贯彻始终
余江县委县政府始终将血吸虫病防治作为促进生产、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年1月成立的“中共余江县委防治血吸虫病五人小组”和“县血吸虫病防治委员会”,组长和主任均由时任县委第一书记李俊九担任;各区、乡、镇、农场和农业社随后也成立了由各级党组书记担任组长的“血防三人小组”和行政上的“防治委员会”。在具体防治工作中,要求各级党政及其血防机构做到“四统一”(统一领导、统一安排、统一检查和统一汇报)和“四坚持”(坚持将血防工作列入党政议事日程,同生产和其他各项重大工作一起研究部署;坚持书记挂帅、专人负责,部门配合;坚持结合生产开展血防;坚持定期会议汇报制度,在党的领导下形成了自上而下坚强有力的工作组织体系)[12]。年实现消灭血吸虫病目标后,余江县委及时提出了“长期观察,定期复查,反复斗争,巩固胜利”的十六字方针,并在此后的历届县委县政府工作中坚持贯彻。年后,县政府每年以“一号”文件的形式部署血防工作,并将每年的4月30日定为领导干部“查螺日”,要求县四套班子领导同干部群众一起参加查螺工作,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积极参与血吸虫病防治工作,为巩固血吸虫病防治成果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4.2血吸虫病防治与生产密切结合消除流行环境
余江县在消灭血吸虫病过程中,始终坚持“以生产为中心,以血防为重点”的指导思想,坚持因地制宜将血吸虫病与水利建设、农业生产、环境改造、爱国卫生等工作密切结合,收到了一举数得、事半功倍的防治效果。如冬季兴修水利与开新填旧灭螺结合、夏季割青沤肥与“三光”灭螺结合、治病工作与农事错开安排等,使历史钉螺孳生环境得到根治,影响血吸虫病流行的因素也得到了进一步消除。
4.3科学防治监测不停巩固防治成果
在血吸虫病防治初期,在实施每项措施前都先行试点,实行干部、防治人员和群众“三结合”,共同开展各种血吸虫病防治实验研究,摸索经验,再全面推广,并在防治过程中注重质量控制和监督。消灭血吸虫病后,加强监测、创新防治机制,在保留县血吸虫病防治站基础上,建立和完善了县、乡、村三级血吸虫病防治网络,使原流行区乡(镇)、村级卫生人员成为生产、生活第一线的血防“侦察兵”;同时,充分利用“血防纪念馆”,强化全县干部群众的血防意识。正如毛泽东主席在《七律二首·送瘟神》后记中写的“党组织、科学家和人民群众,三者结合起来,瘟神就只好走路了”[13]。
5、余江县血吸虫病防治经验的意义及启示
5.1为全国血吸虫病流行区树立信心,掀起了“送瘟神”高潮
年中央提出“一年准备,四年战斗,两年扫尾”的血吸虫病防治规划后,余江县积极实施“半年准备,一年战斗,半年扫尾,两年消灭血吸虫病”的防治规划,并于年率先消灭了血吸虫病,成为血防战线的“第一面红旗”,毛泽东主席为此写下了《七律二首·送瘟神》的光辉诗篇。这不仅为全国血吸虫病流行区的防治工作树立了信心,余江县探索出的成功血防经验也对其他流行区、特别是山丘型流行区的防治工作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正如毛泽东主席在《七律二首·送瘟神》后记所述的那样“血吸虫病,过去人们认为没有办法对付的,现在也有办法对付了”[13]。余江“第一面红旗”和伟人的号召,不仅在全国掀起了“送瘟神”高潮,而且激励了几代血防人前仆后继,不断推进我国血吸虫病防治工作进程。
5.2为消除血吸虫病树立典范,推进全国血防达标进程
余江县在全国率先实现以县为单位消灭血吸虫病的成功经验,在当时堪称医学科学史上的伟大创举,也是广大群众运用科学技术改造自然、除害灭病的创举。余江县因此在年全国科学大会被授予了“消灭血吸虫病”成果奖。“第一面红旗”的榜样和激励作用,在今天依然为我们所珍视感怀。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吴仪出席在余江县召开的全国血吸虫病防治工作会时,称赞“余江县为巩固血防成果树立了典范,‘战天斗地,敢为人先,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余江血防精神是我们做好血防工作的一个宝贵财富”[14]。目前,全国正处在全面实施以消除血吸虫病危害为新目标、开展监测响应为主要干预措施的血防新时期,“余江血防精神”已成为我国血防工作从控制走向消除的动力来源之一。
5.3余江县消除血吸虫病是我国制度优越性和疾病防控工作的成功范例
余江县立足基层公共卫生防疫,通过“党组织、科学家和人民群众,三者结合起来”的办法开展血防工作,率先消灭了血吸虫病并有效巩固了防治成果,展示出“余江血防经验”对中国血吸虫病防治工作的普适价值。建立党委政府领导下的各级防控组织体系,实行专业人员指导、广泛的社会动员与民众参与的科学防治是我国血防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法宝,也是中国特色公共卫生体系的体现,更是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成功范例。
参考文献
[1]肖建文,杨婉琪,肖建春.江西血吸虫病流行史初探[J].江西中医药,,40(9):11?14.
[2]毛惠人,李贵发.余江县志[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30?32.
[3]肖建文.江西的血吸虫病与地方社会——以民国时期及年代为考察时限[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
[4]万心.建国以来余江县防治血吸虫病的历史经验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
[5]毛惠人,毛佐华.余江县消灭血吸虫病30年巩固技术措施的探讨[J].江西医药,,24(3):?.
[6]钱信忠.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集[M].北京:中华地图学社出版,:?.
[7]中共余江县委宣传部.蓝田春秋[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59?61.
[8]毛泽东.毛主席诗“送瘟神二首”手稿[N].人民日报,?10?03(1).
[9]中共江西省余江县委员会.防治血吸虫病经验汇编[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7.
[10]赵山山.余江县消灭血吸虫病后30年纵向观察[J].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2(4):60?62.
[11]艾冬云,程响亮.余江县血吸虫病传播阻断后50年监测[J].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21(2):?.
[12]李俊九.苦战二年,人寿年丰——江西省余江县根除血吸虫病的经验[J].科学通报,,(3):?.
[1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诗词集[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14]吴仪.吴仪在全国血吸虫病防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巩固成果加大力度确保血防工作近期目标如期实现[N].江西日报,?05?25(1).
来源: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推荐阅读
①头条厉害了!又一家中外合资眼镜企业落户余江!②刷屏啦!中央电视台聚焦余江健康扶贫③脱贫攻坚
余江这位“85”后第一书记,扶贫真有几把刷子!④脱贫攻坚
余江近贫困户因“它”交上好运!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