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今天的地图,红圈处就是当年的地理位置杨园,现在仍然还是,只是通过近30年的发展,该地区的变化已翻天覆地,当年事发时长江二桥都还未开工建设。现在回头再看此文,仿佛如昨日,一些情景历历在目,时光如梭,重温应有益处与指鉴。)
年8月上旬至9月下旬在武汉市杨园街地区突然暴发大批急性血吸虫病,最早出现的病例主要表现为持续高热、腹痛及粘液血便等症状,由于该地区一直是非血吸虫病疫区,从医院均未考虑血吸虫病的诊断,曾使用多种抗菌素治疗均无效。
8月下旬类似病人增多达余人,9月4日经市防疫站粪便孵化检查,才明确诊断为急性血吸虫病暴发流行。当即成立街区血防指挥部,设置10个诊治点,采用粪便孵化结合coPT、IHA、EILSA等方法检查,确诊病人即用吡喹酮治疗(总量mg/kg/6d,儿童为mg/kg/6d),中型与重型病人辅以激素及护肝和其它对症治疗,疫情逐步被控制,到11月30日止,共查治病人数占居民总数的7.10%,其中有明显急性血吸虫病症状者占52.24%,主要集中在此街区靠近长江沿岸的一些大型工厂企业和学校单位,病人均有夏季到江边游水史,尤以青少年发病率较高。
为探讨本次暴发流行的社会动因,我们于年9-11月对此街区进行有关的社会学调查。
调查方法
按照社会学及人类学的工作方法,参照菲律宾大学社会学家Horin()对血吸虫病疫区作社会经济调查的建议,调查方法为:
一、提纲式调查
拟定与血吸虫病流行有关的社会情况及疫情动态的调查提纲,通过街区政府向各有关工厂企业学校机关发出书面调查提纲,经预约采访而获取各单位疫情及社会人文资料。
二、问卷式选样调查
设计问卷式调查表,根据社会学选样调查的方法,对9个单位的人群经宣传会的方式当场填写表格,并及时收集整理。
三、访问与座谈会
由被调查单位的工会及卫生院组织不同层次人群进行访问座谈,了解人群对这次血吸虫病暴发流行的感受和心态,听取群众对流行原因的分析和今后治理的建议。
结果与讨论
在9个大型单位(职工以上)访问座谈28次,获得调查资料18份,有户(人)填写了完整的问卷式调查表,为使每个调查项目具有可比性而进行数量化处理(表1)。
一暴发流行过程的社会心理状态1.人文地理与生态环境
杨园街位于武汉市江南中段,背东湖,面长江,总面积6.2平方公里,人口6万余人,另有插入本街区的和平乡菜农万余人,以及外地运沙、打草、商贩、临工等流动人口5千余人。街区内县团级以上大型单位17个,其职工和家属占本街区人口的70%,职工人均年产值近万元,人均年收入.93元。街区水陆交通方便,经济文化居武汉市区中等水平。
街区所辖长江江滩长2km余,除船厂和轮渡码头占据0.2km江滩外,余为荒草滩,枯水期在江堤外的江滩宽达0.15km,面积达60余亩,近几年出现野生芦苇及次生灌木群,形成适合钉螺擎生的地理环境。每年汛期洪水淹浸整个江滩,居民下堤即可入水,成为开放性天然泳场。由于上游20Km处的洲滩发现钉螺,从年开始区防疫站对本街区江滩进行监测,于年春发现一处钉螺约20亩,当年冬季用煤渣填埋,年春钉螺面积扩大到余亩,密度0.81只/框,未发现阳性螺,只作药物喷洒处理。至8月份急性血吸虫病暴发流行后,复查江滩钉螺,密度达上3.4只/框,阳性率为0.34%,实际上从年发现钉螺起,本街区已成为血吸虫病流行的隐性地理带。
2、人群习俗与感染
由于本街区历史上为非血吸虫病地区,群众对血吸虫病基本无认识,在被调查的户户主中,仅42人(16.28%)知道血吸虫病是接触疫水而感染的,其余人不清楚血吸虫病的感染方式,其中人则完全没有听说过血吸虫病,故而下水游泳缺乏防范心理。该地群众长期习惯在夏季到江水中浸泡解暑,谓流江水可消痱润皮,年武汉酷夏,37℃以上气温持续20余天,在7-8月间本街区有2万余人到江水戏游,是造成暴发流行的主要人文因素。
3、发病高峰期的医学社会学问题
(1)卫生服务的适应性:
扬园街拥有20医院3所,其它医疗保健机构(包括各单位卫生院)达15所,计床位余张,医务人员名,人群拥有病床数l/79,拥有医务人员数1/50.平时医疗力量较空余。但此次流行期不仅床位不敷,且医护人员多不熟悉血吸虫病的诊疗技术,不能马上适应从常规医疗到专科急诊的“角色”转变,加之人群要求诊治的心理和频度都大大超过医务人员所能承担的质和量,出现求医与卫生服务的短暂矛盾。
(2)群众强烈的心理应激反应:
在非血吸虫病的城市地区,人们多是从电影、小说等文艺形式中以瘟疫的形象来认识血吸虫病,当疫情被确定后,群众的心理反应随病人数的增多而加强,短时间的医药不足、重症病人重笃症状直接在人群中的暴露,形成弧刺激,而城市的疫情讯息传递快,并夹有一些虚假情况,使街头巷尾谈“虫”色变。
凡下过水的人(不论有无病症出现)均半夜排队要求粪便检查,凡发热病人(不论何病因)均要求住院服毗哇酮。在被调查的人中,人(79.87%)有积极地诉说,其中人有强烈情绪表示,这种因血吸虫病流行引起的强烈社会反响,在农村疫区是不多见的。
(3)社区参与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