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苦木科植物鸦胆子的干燥成熟果实。主产于广西、广东等省。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除去杂质,晒干。去壳取仁,生用。
苦,寒。有小毒。归大肠、肝经。
清热解毒,止痢,截疟,腐蚀赘疣。
1、热毒血痢,冷积久痢
本品苦寒,能清热解毒,尤善清大肠蕴热,凉血止痢,故可用治热毒血痢,便下脓血,里急后重等症。如《医学衷中参西录》单用本品去皮25-50粒,白糖水送服。本品又有燥湿杀虫止痢之功,可用治冷积久痢,采取口服与灌肠并用的方法,疗效较佳;若用治久痢久泻,迁延不愈者,可与诃子肉、乌梅肉、木香等同用。
2、各型疟疾
本品苦寒,入肝经,能清肝胆湿热,有杀虫截疟之功,对各种类型的疟疾均可应用,尤以间日疟及三日疟效果较好,对恶性疟疾也有效。
3、鸡眼赘疣
本品外用有腐蚀作用。用治鸡眼、寻常疣等,可取鸦胆子仁捣烂涂敷患处,或用鸦胆子油局部涂敷。如《经验方》至圣丹,即以鸦胆子仁20个,同烧酒捣烂敷患处,外用胶布固定,治疗鸡眼;《医学衷中参西录》亦用上法,治疣。
内服,0.5-2g,以干龙眼肉包裹或装入胶囊包裹吞服,亦可压去油制成丸剂、片剂服,不宜入煎剂。外用适量。
本品有毒,对胃肠道及肝肾均有损害,内服需严格控制剂量,不宜多用、久服。外用注意用胶布保护好周围正常皮肤,以防止对正常皮肤的刺激。孕妇及小儿慎用。胃肠出血及肝肾病患者,应忌用或慎用。
1、《本草纲目拾遗》:“治冷痢久泻……外无烦热燥扰,内无肚腹急痛,有赤白相兼,无里急后重,大便流利,小便清长。”
2、《医学衷中参西录》:“味极苦,性凉,为凉血解毒之要药。善治热痢赤痢,二便因热下血,最能清血中之热及肠中之热,防腐生肌,诚有奇效。”“捣烂醋调敷疔毒。善治疣。”
1、化学成分
本品主要含苦木苦味素类、生物碱(鸦胆子碱、鸦胆宁等)、苷类(鸦胆灵、鸦胆子苷等)、酚性成分、黄酮类、香草酸、鸦胆子甲素以及鸦胆子油等。
2、药理作用
1)鸦胆子仁及其有效成分对阿米巴原虫有杀灭作用;
2)并具有抗肿瘤作用。
3、不良反应
1)鸦胆子壳及种子均有毒,临床的毒性反应发生率较高。
2)中毒救治的一般疗法为:早期催吐、洗胃,口服牛奶或蛋清,酌用泻药;静脉点滴葡萄糖、盐水及注射维生素;在昏睡、呼吸困难时,酌情给予中枢兴奋剂,必要时可行人工呼吸。
中国中医学自古以来就有“药食同源”(又称为“医食同源”)理论。这一理论认为:许多食物既是食物也是药物,食物和药物一样同样能够防治疾病。从今天开始美伶营养将给大家介绍药食同源的食材,以便让大家更好的了解食材,做到科学养生。下期给大家介绍清热解毒药类食材——地锦草。
美伶赞赏
人赞赏